魏 宁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 125105
2019年1 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指明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职业教育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和人才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已经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完全具备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诸多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随着我国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不断加快,各个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此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
社会服务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职业院校肩负着振兴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在国家的发展历史上一直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高居世界前列,但是核心技术占有率却不及其他发达国家,为缩短其差距,提升产业发展,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教育部2019年4月推出《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双高计划”指明了高等职业院校今后办学方向、政府的主体责任、企业的主体作用以及职教集团的引领作用[1]。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为船舶制造及其他行业输送大量技能人才。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及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2]。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制定了振兴战略的各项方针政策,吹响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角。职业院校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作为北方唯一的一所船舶类高等职业院校,在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理应首当其冲,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高等职业学院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快速发展的新征程,社会服务将是职业院校面临的新挑战,面对新形势、新布局和新要求,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作为“双高计划”的建设院校,以“立足船舶、面向军工、服务社会”为办学定位,缜密规划、合理布局,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职业院校社会服务具有相应的时代意义,高职院校也因势而新,高度重视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高职院校在推进内涵式发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中,仍然面临着相应的困难与挑战。如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尤其年轻的教职工,对职业院校社会服务理念认识不强、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缺乏企业实践经历,且对企业行业最新发展态势了解模糊;校企合作模式单一、措施不够深入、沟通不够及时等。以上问题,导致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进而影响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水平建设与提升。
师资能力是决定社会服务水平高低的指标,对待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无论是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他们都无法给予学生最前沿的技术指导,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此应要求教师定期参加社会培训,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态势;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生产、科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还应将企业专家请进来,邀请企业专家和一线骨干给在校师生授课,传递业内实时动态,进行业内探讨,以保证教师社会服务实践的前瞻性。
3.2.1 顶岗实习模式
职业院校现有的顶岗实习模式为“2+1”或“2.5+0.5”,即在学校参加两年或两年半的理论知识学习,完成全部的理论教学计划及校内实习实训任务,通过校园招聘方式与用人单位签署就业协议,然后到签约单位进行为期1年或半年的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考核,顶岗实习期满且用人单位考核合格,学生可自愿与企业签订正式劳动合同。这种模式已运行多年,虽然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可以获得一部分劳动报酬,但是由于用人单位的不同和生产内容的局限性,学生无法将所学理论落实到实践当中,仅能应用部分知识,甚至与所学专业毫无关联。因此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主动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使其更加贴近企业工作流程,确保顶岗实习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基地化的方向发展,推动职业院校成为企业发展的人才供应站。
3.2.2 定向培养模式
定向培养模式也称订单班培养,是依照企业的用人标准,在录取前学校、学生家长及用人单位共同签订联合办学协议,除企业特殊要求外,理论学习形式与正常在校生基本相同,即在学校完成两年或两年半的理论学习,最后一年或半年前往该企业进行实践,考核合格后直接签订劳动合同[3]。定向培养模式在签订协议时都会约定学费问题,一般有企业直接垫付学费、毕业后报销学费、不承担学费但设立奖学金等几种方式,这种模式可以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也可以消除学生害怕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困扰,最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企业定向培养其所需人才。
3.2.3 引企入校模式
依照校企双方的教学和生产需求,学校与企业自行约定合同内容。由学校提供实习场地和实习设备,将企业引进学校,建立实际生产型实训实习基地。由企业提供生产实习所需的耗材,这样不仅解决了企业在先进设备购买方面的压力,而且减少了企业用工的需求,提升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同时学校方面获得了实训耗材,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了实践技能。以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为例,每年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招生150~170人,校内焊接实习实训包括5周焊接基本操作、3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和5周焊接生产实习,同时还承担焊接中级工和高级工鉴定、焊接“1+X”证书培训以及行业焊接类竞赛等,每年购买钢板及焊材经费高达几十万元。因此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迫切需求寻找对口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实现双赢模式。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或技能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离不开职业资格证书,然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报名,均要求专科或本科学历,学生若想考取相关证书,必须在获得毕业证后才能报名,这样无法做到毕业就入职,入职即上岗,第一时间为企业创造价值。因此学校可以与行业协会及社会培训机构进行洽谈,寻求合适的合作模式,由学校提供培训场所及推荐资深教师参与培训授课,学校负责培训,机构负责考核,真正做到考培分离。学生在校期间培训结束,邀请考核机构前往学校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保留,待学生获得毕业证后发放职业资格证书,加快了学生获取证书的时间,缩短了企业培养新人的周期。
学校还应进行权威机构认证,获得培训资质,在培训学生的同时还可以对社会人员进行培训,培训业务需独立,培训收费单独管理,纳入学校社会服务收支范畴,作为激励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劳动报酬[4]。
总之,职业院校社会服务是非常重要的职能,提升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不仅是适应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需求,也是职业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5]。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将以市场为导向,与时俱进,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发展,为振兴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