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岩 骆思淼
小学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当今的劳动教育不仅是让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简单的体力劳动锻炼,更为重要的是劳动教育、劳动习惯养成背后的精神教化价值,在劳动教育中有机融合五育,在实践动手劳动中渗透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道德的教化、在规划劳动步骤中锻炼小学生的智力、在全身心投入劳动中锻炼小学生的体力,在整个劳动过程中渗透劳动美的培养。
劳动是一盏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的道路,所有的小学生都应将他们的劳动梦想与中国梦关联起来。在孩子的梦想中融入劳动,让孩子敢于劳动,勇于追逐劳动梦想。若想达到实现劳动梦想的目的,就必须不断夯实道德思想基础,关心国家、社会与人民,在劳动梦想的启发下,培养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直接的劳动体验来提高他们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在实际的劳动体验中端正劳动态度,逐步渗透劳动教育观念。学生也会在平时的劳动体验中锻炼综合能力,触发道德共鸣,端正情感态度,达到自觉遵守劳动纪律和道德约束的目的,在潜移默化的劳动教育中陶冶情操,培养道德情感。
低年级要侧重于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训练。一年级时,为新生提供密集的劳动培训活动,如桌子、教室的清洁练习培训,教学生如何整理书包等。二年级时,组织一些学校或家庭劳动活动,每周反馈,每月评估,选择劳动进步明显的学生进行表彰,树立劳动模范。三年级时,鼓励学生在身边寻找不怕困难、爱劳动、乐于奉献的好榜样,利用班会集体讨论交流,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
依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不能仅依靠劳动课程,还要不断挖掘“融合性” 劳动教育课程,构建培育品德的“融合性” 课程体系。劳动教育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具备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还更加注重劳动过程,强调实践中的理解和应用。劳动教育的活动内容可以涵盖广泛的学科领域,包括科学、道法、体育、语文、数学和艺术等要素,以实践为主要手段的劳动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创新的,它在时间或空间方面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从而丰富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凸显劳动教育的道德价值。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教育需要,对劳动教育的课题进行分类、优化、重组与再开发,积极开辟校本课程中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新课题。例如,生活技能课程: 如家政学;传统种植和养殖课程: 如园艺、农业技术、农作物花卉种植;传统工艺制作课程: 如剪纸、陶土捏造、DIY、欢乐布艺、塑料编织、风筝装订、肥(香) 皂工艺等;拓展劳动: 如防震减灾、心理体验、拓展训练等,各类课程都很有创意,可以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学习更多的劳动技能,理解劳动的内涵是丰富的,不仅仅是洗衣服、扫地,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创造力。
年级备课组长要组织教师有意识地探索现有学科内容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因素,在授课时自然而然地传递给小学生,把习惯养成落实在各个科目任课教师的行动上。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加强对劳动模范精神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加强数学课堂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强理科课堂团结协作探索能力的培养,并在信息科技课程中加强劳动技能的培养,在道法课堂上加强劳动情感和劳动道德的培养,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并发掘劳动教育的道德美。此类课程不仅充分发挥出已有的课程功能和课程价值,还能够为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增添一份力量。
在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劳动素养时,学校要重视学校各类活动中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以校园劳动文化节、劳动氛围、劳动专项教育活动、劳动模范进校园等专题教育活动的形式,将劳动模范的生活故事和劳动精神解读张贴在学校的公告牌上,在文化墙上布置劳动口号和劳动创意,组织劳动讲堂,宣讲劳动模范精神等,无形中引导学生尊重和热爱劳动。
学校要善于发现并有效利用学校中的劳动教育场景和劳动习惯养成情境,使劳动习惯养成不再是大而空的书本理论,更是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需求。现在各个班级的卫生由班级自己负责,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实际,制订劳动计划,包括对室内的清扫、图书柜、讲桌、工具的摆放等,在学生日常学校生活中加入劳动习惯的教育。学校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取餐,感谢餐厅叔叔阿姨细心的烹饪,渗透感恩教育,就餐结束之后自觉收拾碗筷,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干,渗透自立思想。学校还可以建立劳动实践基地,设计劳动学习单,组织学生到劳动基地观察、记录自己的劳动成果,在体验中完成学习任务,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劳动课程不同于传统科目的教学,不能仅凭借纸笔考试判断孩子的劳动习惯,决定孩子的劳动素质。我们在实际考核评价中可以利用课程进行时的教师观察记录法,课程结束后的学生作品展示法,力求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习惯。
劳动考核评价不仅看学生是否注意力集中、课堂表现积极、课后作业完成及时,更要看学生能否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化于心,是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把劳动课上学习的理论精神真正运用到实际行动中去。劳动精神、劳动习惯乃至劳动素养,并不是短时间内的纸笔测验可以客观评价的知识形式,对学生所展现出来的劳动精神及劳动习惯,教师需要根据日常观察,静下心、耐下心给予客观评价。
教师还可以用作品呈现和答辩演讲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为学生进行评语评价。教师的评语应该赞扬孩子的优点,指出问题并指明未来努力的方向。在师生沟通、生生沟通的过程中,深化劳动文化的认识,强化劳动能力的锻炼,丰富劳动机会的创造,进而提升小学低年级学生动手的热情,促进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小学低年级学生劳动习惯不能单纯依靠父母或教师,需要双方通力合作完成。每个学生父母的职业各不相同,他们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活动可以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宝贵资源。学校可以发挥良好的组织作用,为家长编写、建立专业的资源库,然后根据学生年龄段的发展特点和各年级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组织地向学生提供不同的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可以邀请来自不同行业的家长代表作为这些专业课程的客座教师,向学生讲述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知晓社会上不同的分工和岗位,同时还可以密切家校关系,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教师在学校教学中渗透的劳动思想,父母要尽可能地让孩子亲身实践,这样及时有效的练习有助于学生获得切身的体验。以学校为支点,以家庭为杠杆,在合适的支点引导下,及时的杠杆作用下,撬动小学生的头脑,双方通力协作,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劳动习惯。班主任教师可以在新学期开学初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包括“您觉得此阶段的孩子应学会一些什么家务” “您希望学校提供哪些形式的劳动教育” 等问题。回收统计有效问卷数据,综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不同年龄孩子的劳动内容。按照每个学年10 条的建议,依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出来,比如,能收拾自己的垃圾、吃饭前帮家人盛饭、学会清洗自己的小衣服、愿意主动清扫地面、爸爸妈妈不在家时可以自己给自己煮东西吃,等等。劳动习惯是需要时间循序渐进养成的,选出建议后由父母、教师、孩子共同签字约定,并且把每个孩子的约定摆在家中和教室醒目的位置。以成文的形式规定下来的、仪式感强烈的约定对学生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习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随着新课标的颁布,劳动课程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为小学教师,我们要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儿童的美好未来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