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碧霞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体育课程作为人才培养关键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贯彻思政工作会议精神,推动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实现高职“三全育人”目标。对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贯彻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培养高职学生良好体育精神和道德品质,促进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推动、相互促进,达到相得益彰的育人效果,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存在本质上的差别,思政课程指的是学科教学,而“课程思政”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融合,要求教育工作者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通过巧妙设计实践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基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较大差异性,课程思政要求教学中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发展,同时注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思想价值观念。当前“课程思政”是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课程开展协同育人,打造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发挥课程思政的积极育人优势,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要课程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体育知识与技能教学,是贯彻新时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期应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同时以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为基础,对各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进行协同推进,实现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同向同行发展,为当代大学生全面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基础条件。在此背景下,推动高职体育教学的“课程思政”改革,是贯彻十九大精神,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有效手段,对于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具有积极作用。
伴随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其人才培养目标转化为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得体育课程教学在职业院校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但当前诸多体育教师思想认知观念存在偏差,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仍然使用具有滞后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得学生只能累积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体育运动技能,却忽视了培养学生体育品格和精神,并未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难以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效应。事实上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密切相关,需要高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讲解的同时,加强大学生意志品质与体育精神培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教学改革有助于构建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综合素养,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基于“课程思政”视域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通识教育有机融合,打造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并逐步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师资队伍,形成更为完善的课程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推动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有助于全员投入和参与“课程思政”育人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全过程渗透和全方位融入,继而提升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助力高职院校实现“三全育人”目标。
基于“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学应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组织丰富多样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促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并积极参与各项体育锻炼活动。以高职体育理论课教学为例,体育教师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和分析案例的形式,引导学生从被动接收理论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和学习,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例如体育教师可以选择中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比赛的案例为学生创设与巴西队对战的教学情境,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中国女排运动队员分为几类?按照教师呈现的比赛视频讲述如何垫球。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空间,随后进行叙述和总结。排球运动主要由主攻手、副攻手、接应手、二传手和自由人组成,实践教学时,体育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排球团队竞赛,指导学生作为不同角色,应如何通过相互配合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爱国主义教育是“课程思政”理念的核心要素,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思想与情怀。对此在体育教学“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内容,例如各大奥运会与世锦赛比赛的精彩视频,为高职学生展现我国运动员在运动赛场上以及背后的感人故事,使学生树立起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为爱国主义思想和情怀形成奠定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体育教师可带领学生对比分析运动健儿日常训练与全身心投入比赛,培养高职学生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例如,在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傅园慧以58秒95的成绩,顺利夺得小组第3名,并成功晋级总决赛,在采访中,傅园慧表示自己已经尽了洪荒之力。这一小故事体现出我国运动员在比赛场上,为国家争得荣誉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对高职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与爱岗敬业的思想具有积极促进作用。除此之外,体育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现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的精彩瞬间,进一步巩固爱国主义教育成效。
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包含一些具有较大运动强度的教学项目,例如长跑、越野赛等,这些项目具有竞技性,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坚持不懈、拼搏进取的竞争意识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对此,教师可以借助体育竞赛形式,组织多样化体育运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例如,在长跑教学时,体育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中长跑的运动技巧,特别是呼吸技巧,并组织中长跑运动比赛。在实际的竞赛过程中,学生通常会产生肌肉酸痛、胸闷气喘和身体乏力的情况,这些均是对学生肺活量与意志力的考验。教师可以选择日本马拉松运动员山本田的故事为学生讲解,让学生在中长跑竞赛过程中学会调整呼吸和速度,将最终完成比赛的大目标分割为不断前进的小目标,继而在不断追赶中完成比赛。这种依托体育竞赛而开展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意志品质得到有效磨炼,且在竞争中使学生形成拼搏进取和坚持不懈的精神。除此之外,体育教师可以将体育竞赛与接力赛相结合,通过4×100米接力赛跑,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参赛,在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精神的同时,使学生形成合作意识。
无论是学习或生活,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团队合作对于体育运动而言至关重要。通过团队合作能够弥补个人的疏忽和遗漏,实现1+1>2的团队合作效果。我国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个性特点鲜明,大多并未深入参与集体生活,缺少良好的集体观念和团队合作意识。对此体育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团队合作的体育运动项目,组织学生以团队合作形式参加。例如双人羽毛球、乒乓球双打、篮球排球、足球、4×1接力等,这些运动项目需要两个或以上人员参与,在学生体育运动与锻炼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观念。高职体育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自身的运动喜好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兴趣是一切行动的基础,学生只有选择自身喜爱的运动项目,才能不断挖掘内在潜能,在体育运动中展现自我,通过小组合作等形式把握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继而有效培育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
各类体育运动比赛均有相应的规则和纪律,在规则和纪律约束下的运动比赛方能凸显公平性与合理性,使优秀运动员进行自我展现,是体育与健康事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力量。基于“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体育运动的规则和纪律,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例如,在当今世界大型体育竞赛中,若有运动员违反运动规则、违规使用兴奋剂,不仅会受到国际方面的惩罚,同时也会受到国家的处罚。对此在高职体育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违规的恶性事件案例,带领学生共同分析,使学生充分认知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延伸至法律法规层面,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法治观念,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各项规则进行自我约束。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许多专业学生日后工作相对艰苦,例如临床护理、公路与桥梁工程、机床与自动化,以及汽车技术维修等专业,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意志品质具有相对高的要求。所以,在高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优势,结合“课程思政”改革要求以及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多方面能力展开综合训练,有效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适应能力。以汽车技术维修专业为例,在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时,可适当增设力量训练的运动项目。例如,组织学生运用杠铃开展力量训练或滚动轮胎练习,使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针对公路与桥梁类的专业,体育教学可以开展长距离拉练和野外生存训练等,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与体能。对于商务礼仪与临床护理专业学生,由于日常工作长期站立,所以可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姿态和站立训练。通过与专业相匹配的针对性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增强学生职业素养,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伴随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课程思政”已然成为我国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路径。体育课程作为我国高职教育重要学科体系,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对此,高职院校应积极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入体育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借助播放体育竞赛,培养学生的拼搏进取精神;结合运动项目,培养学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依托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规则纪律观念;通过开展力量训练,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等策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潜移默化渗透和融合,塑造高职学生良好的体育品质与职业素质,为其健康成长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