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良家风的当代价值与实践进路研究

2022-03-16 05:24:29马光焱李慧玲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家风个体价值观

马光焱 李慧玲

优良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指引家族或家庭成员不断向上发展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价值标准、道德风尚的总和。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家风对家族或家庭成员的身心修养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有许多论述,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等。这些论述,对于科学把握新时代传承优良家风的当代价值和传承优良家风的实践进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传承优良家风的当代价值

(一)是个人修身成长的优质土壤

个人是家庭的缩影,家风作为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般地影响着家庭成员的言行。虽然家风传承的内容,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产生适时的变化,但优良的家风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创造了优质土壤。

优良家风为个体修身提供了思想内容。每个人生于家,长于家,中华民族“家国同构”说明个体道德养成的关键在于家庭的熏染,个体以家风承载的思想内涵去解释世界和反思自己。千百年来积淀出的孝悌、诚信等优良家风,其所包含的思想内涵延续至今依然指引着个体涵养向上向善的德行。在传承传统优良家风的基础上,新时代的优良家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为个体修身自省提供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方式和思想内容,并在潜移默化中育化着家庭成员的人格和品行。

优良家风为个体成长提供了前进方向。家庭是个体成长的起点,优良家风是把个体和世界联系起来,在这种以“优良家风”为中介的主客体关系中,个体作为体验主体,世界作为既定客体,优良家风为主体认识客体搭建起优质的成长平台。个体通过“优良家风”这一中介,建立起道德意识,学得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处理社会关系的方法。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个体思想会逐渐与其所包含的优良品质日益趋同,建立起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价值追求,使个体的理想志向同国家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二)是家庭和睦兴盛的不竭源泉

家风作为一种家庭伦理文化,潜移默化地承载着家庭延绵不断的使命,对社会中每一个家庭的和顺、兴盛起到不可比拟的作用。虽然家庭建设的模式,会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而发生一定的改变,但优良的家风一经形成便世世代代影响家风走向,是家庭和睦兴盛的不竭源泉。

优良家风为家庭和顺提供了品行之依。“伦理本位”是我国社会结构的特点,突显出家庭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家风影响着家庭的和谐程度及家庭成员的道德风尚。在经营家庭的过程中,优良家风蕴含的优质道德观念,使家庭成员间思想观念沟通有所依据,行为方式有所参照,使家庭成员的内心世界达成情感认同,塑造起良好的道德信仰和健康的家庭观念,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向心力,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优良家风为构建和顺美满的家庭关系奠定了道德基础。

优良家风为家道兴盛提供了精神之依。家风始于家庭,作用于家庭,家庭成员一生受家风影响。在家的存在和家道延续当中,优良家风不仅以一种无言的教育传承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也以一种有形的家书、家训等方式,推动着家族的兴盛,推动着代际关联的家风走向,并且这种关联具有稳定性。即使时代变迁,优良家风仍是家族延续不断的精神依归之处。

(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内源动力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民族的共同体,家风作为一种持久的力量,持续地影响着社会前进的方向,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当今世界处于多种文明、多元文化,呈现相互交流、碰撞、吸收、融合的态势,但优良的家风作为社会认可的精神力量,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内源动力。

优良家风为社会和谐提供了思想之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1]家风好代表着家庭具有良好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意识,家庭的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的基础,当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价值观相统一时,社会的意识形态才可能持久和谐。当下,中华民族共同价值的“最大公约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有效的实践载体,优良家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具体内容,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可促使家庭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逐渐规范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起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思想之力,为社会形成和谐风气提供了可能。

优良家风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文化之力。优良家风不是无源之水,它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反作用,优秀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积极的指引。同时,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家风承载的具体文化内容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但是,优良家风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引领作用没有改变。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必然面对多种文化、多种意识形态的冲击与融合,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坚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守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魂,优良家风为坚定文化自信、做好文化传承、优化文化输出提供了积极的创造力。

(四)是党内政治清明的重要防线

领导干部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家风作为一面镜子,直观反映出领导干部的作风,对党内的政治清明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败向纵深发展,一些腐败分子得到严肃处理,但优良的家风作为一代代党的领导干部律己树家的有效措施,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防腐之墙的特质不会改变。

优良家风为党员干部提供了治家之道。中国自古为官注重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序列关联。将家风与政风放在同一高度去审视,注重家风的训诫和教化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一代男子一生中将永远不会用金钱或其他社会权力手段去买得妇女的献身;而这一代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其他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担心经济后果而拒绝委身于她所爱的男子。”[2]提倡建立一夫一妻制和地位平等的和谐家庭观念。传承优良家风是中国共产党根植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当代表达,是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家庭观的具体实践。新时代党的领导干部作为代表人民行使公权力的“关键少数”,其家庭具有强烈的政治属性,必须处理好公权与私权的关系,优良家风为领导干部及其家庭成员提供了涵养清廉的治家之道。

优良家风为党风政风提供了防腐之道。党的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在其家庭内部成员间产生耳濡目染的价值趋同,借助人际间的化学反应,直接作用于其领导管辖的地区甚至在更广泛的地区产生价值趋同效果。家风成败直观反映其政风优劣,直接作用于社会秩序的构建,直接影响共产主义信仰的建立。焦裕禄“工作上向先进看齐,生活条件跟差的比”,这是清廉家风在政风上的直观反映。贪腐落马的官员多为家风缺失,导致其价值观的沦丧。家风正,则政风正;家风正,则党风正。

二、传承优良家风的实践进路探析

(一)国家层面:强化对优良家风传承的引领,推进党内监督常态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着眼于以优良党风带动民风社风,发挥优秀党员、干部、道德模范的作用,把家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内容,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风气明显好转。”[3]发挥优良家风传承的引领作用,首先,应明确优良家风传承的引领方向。引领方向是发挥引领作用的前提,确保优良家风传承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相一致,需要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约束作用。实践证明,随着《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传承优良家风已逐渐从道德规范层面迈进法制规定层面,这些政策法规为传承和践行优良家风提供了具象标尺,尤其为党的领导干部如何律己树家指明了前进方向。其次,应优化优良家风传承的引领方式。引领方式是实现引领作用的关键所在,实践生活是育化引领作用的现实土壤。应将传承优良家风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学习内容,加大党史学习教育的学习力度;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廉政教育点、烈士陵园等教育基地;编写完善领导干部政治生态手册,组织领导干部及家属签署廉洁自律条例等,不断丰富党内自我监督方式方法,推动优良家风融入实践生活。最后,应深化优良家风传承的引领效果。引领效果是检验引领作用的最佳途径,深化引领效果需要社会各系统协调参与,形成推动优良家风传承的有效外部合力。一方面,应提升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健全道德模范、时代楷模、身边好人推选评比机制。另一方面,应加大对家族式犯罪势力的打击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具有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家族犯罪得到打击和遏制,为营造风清气正的优良家风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切实增强了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个人层面:将优良家风融入日常生活,融入社会生活,融入祖国建设

优良家风源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个体需将优良家风运用到实践中去理解、吸收、升华,并通过实践去检验自我认识的正确与否。首先,个体应将优良家风融入日常生活。将优良家风渗透进日常生活,注重道德养成的持久性,通过长期的践行使优良家风化为个体的习惯养成,使个体养成约束自我的道德自律精神。其次,个体应将优良家风融入社会生活。助力社会和谐的关键在于将优良家风融入到社会生活,提升个体参与社会实践的自觉性,个体应以友善的性格、诚信的行为处理好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平等对待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处理好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通过主动参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更加平等、公平、正义。最后,个体应将优良家风融入祖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的民主富强需要全体中华女儿的共同努力,个体应将优良家风化作建设祖国的责任担当。人的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个体应通过实现社会价值体现个人价值,将“小我”之志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在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征程中,实现个人的理想追求。

(三)家庭层面:明确优良家风核心要义,优化优良家风家教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能力素养取决于父母的发展程度。因为血缘关系,孩子对父母形成心灵上的依赖、行为上的模仿,故家长是传承优良家风的根本着力点。首先,家长应树立起德育为先的家风观念。改变“重智轻德”的教育误区,配合国家的“双减”政策,把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放在首位。加大品德教育投入的时间和力度,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色家风、抗疫精神、时代楷模等道德模范的故事,使孩子树立起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怀和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理想信念。其次,家长应做好优良家风的示范者。在思想上,家长应充分认识到传承优良家风的必要性,不断提高自身对优良家风的理解程度;在行为上,家长要品行端正,起到示范作用,使子女从父母的言谈举止中理解优良家风的具体内涵。最后,家长应拓宽优良家风的家教模式。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教的具体内容,根据孩子年龄、性格等客观素材的变化优化教育方式,陪同子女参加学校、教育部门组织的相关德育活动,搭建起家庭—学校—社会多元化的家教模式,使优良家风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教育的价值观念保持同步,使孩子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方式得到提升。

(四)社会层面:加大优良家风的宣传力度,落细落实社会监督工作

当今社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冲破外来价值观念的同化性和冲击利己主义价值观念狭隘性的最深沉的精神引领,是推动优良家风的根本落脚点。首先,应发挥传统媒介的主导地位。大众传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传承优良家风的主要社会力量。应利用电视节目、纪录片、公益广告、影视剧等传统方式,加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优秀家风题材挖掘。其次,应利用新型媒介的传播优势。新媒体具有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过程互动化、传播渠道多样化等优势,通过PC 端、影像媒体、移动网络平台,挖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导向的优良家风故事,和传统媒介相结合,达到更立体、更丰富、更全面的传播效果。最后,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社会监督模式。社会监督需要群众、媒体及政府的共同参与,多方共同担负起社会监督职能。群众应履行好监督权利,加大对家风败坏、违背主流意识形态等不良行径的监督和举报力度。媒体应负起舆论监督职能,对群众举报及时跟踪曝光并加大反腐警示题材的创作力度。政府应负起监督监管职能,一方面加大对优秀家庭的评选力度,另一方面依法依规对家风败坏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从而,发挥优良家风的社会育化作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在每个家庭、每个个体的心间,凝聚起全民族最持久、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家风个体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勤劳节俭传家风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家风伴我成长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