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伟
近年来,我国网络文化出现了一种“泛娱乐化”倾向。网络泛娱乐化是将娱乐作为衡量文化价值的根本标准,导致优秀传统文化被边缘化,以及急功近利、浮华虚夸的社会风气盛行。其典型代表就是低俗的娱乐新闻等在网络上的泛滥。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很容易渗透到学生群体中,导致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受到冲击和危害。网络中充斥着多元化的思想,一些不良的风气会导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学习习惯等受到危害,不利于建设良好的学风。在学风建设期间,社会不良风气会导致工作的难度增加,甚至有阻碍性的倾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下降,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也无法达到相应的要求,不利于学生自身发展与高校的学风建设。在网络泛娱乐化背景下,如何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高校的学风建设是高校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托,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学风对于提高大学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高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学生维度、教师维度、学校维度和社会维度等。学生维度包括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习规划、学习的主体意识等;教师维度包括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职业精神、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等;学校维度包括办学理念、学术氛围、课程设置、办学条件和规章制度等;社会维度包括社会新形势新风气、就业的形势、周边社会环境、大众传媒文化等社会环境。网络泛娱乐化属于影响学风建设的社会维度因素。
网络泛娱乐化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面临很多新挑战。当今时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信息获取便利,方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是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上思想多元、信息繁杂,在我们高速获取知识内容的同时,网络上也充斥着泛娱乐化的花边新闻、标题党、网红直播、明星新闻等,这些都吸引人们的眼球和注意力,引起大家的过度关注,进而荒废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网络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现代大学生多为“00”后,他们成长在信息时代,他们从小就被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产品所围绕。网络信息环境对“00”后大学生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大,所以,高校学风建设面临很多新挑战。
随着网络新媒体发展,传播方式内容变化,受众需求数量剧增,网络信息资源在具备丰富性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质量不均衡的问题。借助新媒体,虽然有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内容的获取和有效的延伸,但过度地应用网络和新媒体,则同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只会向网络要答案,缺少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与此同时,在面对互联网上海量丰富的信息资源的时候,大学生也要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甄别和筛选信息,同时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沉溺于各类海量信息的浏览,而忽视了对课程内容的学习,甚至挤占学习时间。他们在网络游戏、休闲娱乐中无法自拔,仅靠微信、QQ 、微博、抖音等网络方式与外界联系,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同时,还有一些学生沉迷刷短视频、网络游戏当中,各类不良习惯逐渐养成,不好的学习情况频发,从而增加了高校学风建设难度。
青年大学生所面临的网络环境复杂,内容繁杂不一。网络环境对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所说的网络环境主要是指网络办公环境和网络娱乐环境。网络办公环境主要指网络办公软件和网络工作软件,通过这些软件,可以进行无纸化办公和进行远程教育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方面的沟通和交流。随着相关软件的开发和不断优化,网络办公环境在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基础上将不断发展。网络娱乐对高校的学生来说,可能造成学生学业荒废,甚至误入歧途。现有的网络娱乐平台令人眼花缭乱,同时新时代已经成为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人人也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在网络公共平台上,个人的思想和公众关注的信息,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论坛、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抖音快手等短视频途径,适时地表达在网络上。网络泛娱乐化带来了便利的同时,更多的是带来消极引导。高点击量、高发行量意味着丰厚的广告回报,在利益的驱使下,为博眼球和关注,网络中充斥着各种恶搞的短视频。对大网红主播的肯定、对恶搞娱乐行为的赞赏等,可能就是“网络泛娱乐化”的现实写照。网络中价值取向变得更加多元化,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导致他们难分善恶美丑、分不清高雅与低俗、推崇“江湖义气”、模仿网络解决问题等消极价值观,都是大众传媒片面追求效益而不断泛娱乐化造成的。学生受到网络影响,其个性化价值也会越来越强。过强的个人观念弱化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从而引起其参与活动积极性弱化,甚至出现叛逆行为。这也会影响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和建设,因此,高校学风建设要充分运用好网络新媒体资源,对学生做好思想和学习的正确引导,让其为学风建设所用。
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要到哪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微信、微博、短视频等为载体的新媒体传播手段应逐渐被运用于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风建设,对高校形成优良学风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易班等新媒体形式,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学风建设。如强化学生对“学习强国”、新时代e支部、易班等网络思政平台的使用和学习,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和思政教育主阵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学生对时事新闻的关注,树立正能量,弘扬时代主旋律,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能够有所作为,建功新时代。加大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此构建良好的社会心态,才能纠正过度的娱乐化。
目前网络泛娱乐化的传播环境下,“00”后年轻受众较多寻求暂时的、浅显的感官满足,疏离或排斥理性化、权威性、崇高感的作品,更难以具有一定的辩驳、反思与批判能力,最终丧失了个人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我们要对网络泛娱乐化增加高度警惕性,从自身做起,拒绝诱惑,利用网络多学习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教育引领大学生,使其能够正确评价娱乐作品,坚决抵制低俗庸俗作品,区分单纯感官娱乐与精神快乐的不同,对理性、具有崇高思想的作品保持兴趣。教师应多多向学生推荐如《觉醒年代》《建党伟业》等好的红色影视作品,大学生受众可以通过观看这类作品,激发勇担时代使命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良好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形成学习责任感、学习自觉性,提高学习内驱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掌握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够在毕业之后为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贡献。
在当今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在网络泛娱乐化的风潮中,营造一个既能保证学生健康发展、引领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制度体系。高校应制定相应的高校学风建设制度,包括课堂管理制度、考勤制度、请假制度以及宿舍文化建设等制度。具体措施如下:一是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无手机课堂”制度,对于在学习内容中不需要手机的课堂,老师引导学生将手机装入手机袋。手机入袋,学生才能安下心来认真听讲,认真上课,而不是刷短视频、看段子、看直播、玩游戏等。当然,对于一些需要手机查阅相关学习资料的课堂,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为“有手机课堂”,但是老师也要在上课过程中,监督学生在课上的实际表现,对于不良使用手机等现象,要及时地纠正。基于学生守则,对学生进行有关的学风教育,并将其行为纳入学风考核之中。严格考勤制度,营造良好学风,对迟到、缺勤、早退、旷课等无视学习风气,甚至破坏学习风气的行为进行严肃教育并进行惩治。二是高校应实行严格的学习内容检查和学习成果验收工作,立足实行早自习、晚自习等学习作息制度,践行包括课程安排、考查制度以及毕业学位授予细则等学习准则,有效管理学生学习情况,营造良好的科研和学习氛围及环境,鼓励学生积极钻研,不断创新。三是高校应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坚定其政治立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来提升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高校应注重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特别是加强对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教师具备良好新媒体素养和学识素养,用实际行动和专业能力感召学生,进而践行高校学风建设。
高校学生要做到不随波逐流,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学会理性表达观点,正确传播信息,增强思辨能力。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深入学生内心,发现其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助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倡导学生健康理性上网,有效学习。鼓励学生强化自身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师还应关注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做好相关引导工作。以上方式可以凝聚起网络空间道德正能量的合力,以此促进高校学风建设。
新时代的高校学风建设离不开网络环境,因此,高校学生思政工作者在面对泛娱乐主义思潮及其在网络传播中的不良现象时,要坚持扬弃态度,既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娱乐观,更要不断加强自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使学生能够在纷杂的大众传播环境中坚定理想信念。阅读经典、普及通识课程、推广博雅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都是有效的应对“网络泛娱乐化”的思路。高校学风建设常抓不懈,学生工作常做常新。在当今网络新媒体日益发展与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在“网络泛娱乐化”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也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思政工作者主动加强对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通过网络新媒体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思政工作者引导学生远离不良的网络信息资源,让学生学会分辨网络信息的是非美丑,主动摒弃不良网络信息。同时,还要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推进学风建设在新时代网络背景下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