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泽强 王海龙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人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行为写照。大学生感恩教育是一种带有人文色彩、人性渗透的情感道德教育。它是以多个施教主体即家庭、学校、朋辈、社会,通过多种教育渠道,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与教育形式,对大学生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使得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有所转变。如今大学校园中部分大学生存在些许不良行为,比如在学习方面,课堂上玩手机、学生之间聊天等无视教师存在,不尊重教师的劳动等现象比比皆是;在生活上过于追求享受,学生之间攀比盛行,浪费陋习长存;在社会上瞧不起环卫工人等现象屡见不鲜。分析其原因,导致大学生不会感恩、不懂感恩的因素诸多。在本次调查中,大多数被调查学生认为社会环境、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学校感恩教育等是影响大学生感恩意识的主要方面。由此看来,从高校的角度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大学教育活动对于大学生感恩美德的培养尤为重要。
本研究以吉林外国语大学为例,通过分年级抽样调查,对在校本科生的感恩意识、感恩行为等展开调查和分析,对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总结和归纳,最后结合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给出几点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对策与建议。
本次研究是选取吉林外国语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发放电子问卷的形式发放问卷1117份,收回1117份,其中有效问卷1117份,有效回收率100%。本次问卷采用问卷星统计。由吉林外国语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调研成员根据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自编问卷,负责审核本次问卷的有效性。本次问卷主要集中了解大学生对感恩的认知情况、大学生的感恩行为情况、影响大学生感恩的因素、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情况以及学校感恩教育的开展现状等。
有效问卷中受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 回收问卷1117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男生198人,占17.73%;女生919 人,占 82.27%。独生子女 554人,占49.6%;非独生子女563人,占50.4%。来自农村的学生465人,占41.63%;来自城市的学生652,占58.37%。由于吉林外国语大学生源中男女比例失衡,因此男生的问卷回收率较低,属于客观事实情况。
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发现,本次调查研究的数据相比较于以往研究者的结果而言,关于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呈现出积极向好的状态,主要表现在大学生感恩意识有所提高,大学生对于感恩教育的相关内容了解情况较好;高校教师在上课或班会中对感恩教育内容涉及比较广,大学生对于父母以及他人的感恩行为增多。
在对 1117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中得知,大学生对感恩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大部分学生认识到感恩在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性,并且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够感受到教师在上课或班会中的感恩教育。由表1可知,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总体是趋向于积极向好的趋势,有86.12%的大学生认为目前在学习生活中还是需要感恩以及需要加强感恩教育;69.65%的大学生表示对感恩教育的内容了解一些,并且愿意进一步了解感恩教育;在调查研究中,94.27%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受到别人帮助时,想过要对他人有所回报。根据以上数据可知,多数大学生对感恩有一定的认知,感恩意识较以往有所提高,并愿意以实际行动回报,做到知恩图报。
表1 大学生对感恩的认知现状
在本次调查问卷中,74.85%的大学生表示在小于一周时间内愿意与父母保持联系,而且大部分学生联系的目的并不是跟家长索要生活费,最主要目的是为了关心父母近况和父母交流诉说心事;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说过谢谢、我爱你之类表示感恩的学生占89%以上,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相对善于表达感情;有88.27%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在参加过公益活动或志愿者活动,并且表示在国家或社会需要的时候肯定会当一名志愿者。对于自我评价是否存在感恩心理行为问题时,有96.33%同学认为自己存在感恩行为。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的感恩行为增多。近年来,吉林外国语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数量呈上涨的趋势。例如在新冠疫情期间,我校一些大学生主动到社区或村民委员会申请做疫情防控中的志愿者,做一些来访人员信息登记、测量温度等事情。在寒暑假,大学生社团组织支教团队志愿者去经济条件相对弱的地区做支教或是义务家教活动;在新生开学、老生毕业期间,部分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帮助新生或毕业学长学姐拎包裹、邮寄相关文件等系列活动。由此看来,多数大学生还是具有正确的感恩观,并且知道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学校和社会。
表2 大学生感恩活动情况
为了全面了解大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调研团队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采用开放式问题,广泛收集在日常生活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学生自己对于感恩教育的一些建议。
表3 大学生对于感恩教育的主要问题、建议反馈情况
我们通过梳理学生反馈有关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时发现,留言中的多数同学反馈学校并未开设有关感恩教育的课程,没有系统地学习感恩教育的内容,没有专门的感恩教材,感恩的目的比较模糊,学校的感恩教育主要是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所涉及的一些零星的感恩例子,并没有引导大学生怎样将感恩具体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由表3可知,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感恩教育的内容太过零散,感恩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空泛,希望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展开感恩教育。学校感恩教育形式单一,缺少创新,缺乏情感引导,学生的代入感不强,很难从思想层面解决大学生的感恩。[1]
目前高校中的感恩教育还未真正使感恩教育生活化,还未完全将课堂学习、日常校园管理和后勤生活服务等工作结合起来。[2]特别是学校管理中的教育作用,比如宿舍管理人员,他们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工作者。他们最容易唤起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在大学课堂里,部分专业课教师往往会忽视知识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将感恩教育渗透到专业知识教学中的较少。学生与专业课教师接触的时间较多,教师的言行表率作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容小视。
由学生反馈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认为造成感恩意识淡薄的因素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缺失,学生认为感恩这个话题很复杂,并不是完全通过学校教育就能获得感恩意识,落实感恩行为。可见学生对于大学生感恩教育还是保持理性的思维,他们能够清晰地理解感恩美德的养成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感恩意识不强与行为落实程度不够主要是包括社会环境、自身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力度不够等几个方面。对于原因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上逐渐形成多元化价值取向,过于追求自我、注重自我感受的现象较以往严重,一些不文明的粗俗现象时常发生;第二,随着网络的全面普及,一些娱乐媒体为了博得大学生眼球,增加观看流量,传播一些带有误导性的价值观内容,给大学生造成了错误的指引,使大学生面对感恩时往往会陷入矛盾;第三,家庭教育方面,相比较学校与社会教育而言,其影响更直接、更潜隐、更深层。[3]现在的家庭多数是独生子女,隔辈亲的过分溺爱往往导致很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处理事情情绪化,缺少对问题的理性思考,不懂得感恩。即使在国家崇尚立德树人的大环境中,部分家长还是偏重孩子的文化课成绩、专业课分数,家长对于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方面重视程度不足,较少去引导并教会孩子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懂得感恩。可以看出,青年大学生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部分大学生自我价值定位不准等情况凸显出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重要与必要性。
调查中多数学生反映学校没有专门的感恩课程,涉及的感恩内容比较零散的现状,我们可以针对感恩教育的主题,开设校园选修课,让想了解感恩文化的学生,通过课程系统地了解感恩的相关知识,继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也可以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可以融入感恩教育的内容,播放“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的视频,将一些懂得感恩榜样的事迹带入课堂,让学生从鲜活的榜样事迹中学会如何去感恩。还可以通过以“感恩”为主题的多样活动去感恩父母、感恩自然等。例如可以结合志愿者服务号召学生为建设生态校园做贡献,开展垃圾分类创意设计活动来树立大学生的节约意识、生态文明意识,树立感恩大自然意识。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提升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政工作者将感恩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学生社团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期间,学校可以适当增加有关感恩教育主题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到活动过程中,提升主体的感恩意识。[4]例如举办一些感恩主题的演讲比赛、以感恩为主题元素的创意设计比赛,将身边的感恩事件设计成话剧,加深感恩带来的美好回忆。组织学生在母亲节、父亲节的时候寄一封信,真诚地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重大纪念日缅怀先烈,让学生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懂得感恩为祖国发展而献身的英雄们。学校也可以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增强朋辈之间的交流、理解,让学生了解到有人愿意帮助我、别人也需要我的帮助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以人文关怀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价值观,正确地认识感恩、学会感恩。通过实践来提高感恩认知,强化感恩行为。[5]
家庭父母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对日后孩子在生活中系统了解感恩起到很强的启蒙作用。家长应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他们一定的责任与担当,让他们发至内心地感受到父母在养育过程中的不易,懂得尊重别人,在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懂得感恩与报答别人。学校是大学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修道场”,发挥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学校可以建立感恩教育评价制度与感恩教育文化建设路径。[6]把感恩教育课程或活动纳入学生评奖评优的考核体系中,让学生真正重视感恩课程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恩意识;可以树立典型模范,建立感恩先进个人奖励机制,激励更多的学生懂得报恩。学校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感恩落实到实处,激励大学生养成反哺社会的思维。通过搭建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周末或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关爱空巢老人、支教下乡、关爱残疾儿童等激励大学生关爱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大学生感到自己的生活是幸运的、美好的,继而懂得感恩父母、感谢老师、感恩社会。还可以学校为单位建立校级感恩教育平台,发挥学校整体办学优势,比如吉林外国语大学利用中西文化建设感恩教育平台,营造氛围浓厚的感恩教育环境,让感恩教育创新化、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