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深圳新安中学(集团)第一实验学校 张 博
近年来,对于博物馆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历史一线教师的关注。博物馆资源作为历史课程资源之一,也越来越多地被引入到初高中历史课堂中。本文以深圳博物馆为例,从学生、教师、教材、课程四个角度分别阐述开发地方博物馆资源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传统历史教学多以接受学习和死记硬背为主,学生可能只记住了期末考前教师指引其勾划的重点内容,而对事件发展脉络的认知出现了断层。这不利于学生构建整体的历史框架,部分学生会感觉历史学习枯燥乏味甚至吃力。博物馆陈列的文物因其具体性和形象性,能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冲击和感观上的震撼,易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其探究欲。例如,教师可选用深圳博物馆古代深圳展厅收藏的文物“青铜矛”作为“青铜器与甲骨文”一课的导入。教师展示“青铜矛”的图片,介绍它的作用、特点等,以及其来源——出土于深圳大梅沙的一处墓葬。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出土“青铜矛”的墓葬可能是我国哪一历史时期的墓葬?“青铜矛”可能采用哪种铸造工艺?通过“青铜矛”,我们可以推测古越人有什么风俗?这种风俗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无关系?
历史教师在设计和讲解课程的过程中,应着重对学生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渗透。例如,八年级下册《对外开放》一课,教师可选用深圳博物馆改革开放展厅的“邓小平给深圳题词”和“江泽民题词”作为史料。请学生分析它们诞生的背景和价值。再通过对比,解释其对深圳不同发展时期所起的作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观察、辨析和解读史料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意识。除此之外,教师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的过程中,同样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革新,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博物馆资源引入历史教学,无论是对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还是科研能力,均有所帮助。教师在组织学生进入博物馆参观之前,或将博物馆资源引入常规教学之前,都需要做好备课,熟知课程的重难点,从而选取与课程有关且具有代表性的展品。这个过程不仅增加了教师自身知识的广博性,还提高了教师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的广度,初中历史教材编写得相对简单,很多历史事件和细节没能得以呈现。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讲到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关于《北京条约》教材只简短提到割地、赔款、开商埠等四方面的内容。学生可能对英国提出的“割九龙司地方一区”存有疑惑。教师如果结合深圳博物馆近代深圳展厅的“英国割占九龙半岛南端”系列图片进行讲解,学生便可清晰了解到英国侵占香港的野心和实施步骤。
通常来说,将博物馆资源引入初中历史教学的途径主要有“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引进来”即学校与博物馆达成合作,邀请博物馆人员进校开展讲座、小型展览等活动。通过博物馆人员图文并茂的展示和专业讲解,达到学生对博物馆资源有所了解和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目的。“走出去”即课外实践,由教师带领学生在博物馆中开展教学活动。在参观学习中,让历史知识变得形象立体。一些博物馆开展的文物小推车、动手拓印等活动,不仅增添了学习的趣味性,也激发了学生探究历史、保护文物的意识。
博物馆尤其是地方博物馆的陈列之物大多来自本土的发掘,这既是重要的乡土教学资源,又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阵地。身为深圳的青少年一代,仅从教材中的只言片语了解家乡是不够的。教师需借助博物馆资源,让学生对深圳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教师在安排课外探究活动时,可结合七八年级所涉及的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带领学生在古代深圳、近代深圳和改革开放展厅进行参观学习。这样,不但拉近了学生与历史间的距离,也让其对家乡产生了认同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