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哲婧
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检索,以“红色基因”一词为篇名的学术期刊共有3369篇,其中核心期刊有124篇,学位论文22篇、其中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20篇。可见,现今学术界关于“红色基因”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有待深入。
关于“红色基因”一词,部分学者把“文化基因”作为理解“红色基因”一词的基础。学者田岐瑞、黄蓉生认为红色基因是在革命年代形成的红色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方式,红色基因中的活力通过红色文化展现出来,红色基因与文化基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有着相同的特征,又各自具有其独立性[1]。 因此传承红色基因与认真学习、弘扬红色文化息息相关,不可割裂开来。学者江峰将红色基因的原土及原生态的遗传密码追溯到马克思的书信当中,从中找到其与当代中国的红色基因中所蕴含的内在逻辑[2]。江峰从国旗、党旗、党徽的底色入手,认为“红色”是革命先辈们用鲜血染成的颜色,认为红色基因中注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血液,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精神和优良品质的遗传密码。从纯粹的马克思主义向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转变的过程离不开红色基因的支撑。还有一些学者从“红色”一词入手来剖析“红色基因”一词的概念,学者吴又存认为红色是日出的颜色,代表着温暖和光明,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成为执政党,能带领中国人民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所特有的革命精神[3]。有的学者从无产阶级的性质、从红军的颜色等方面来讲述红色基因的概念。还有部分学者以生物学上的“基因”为基础来理解“红色基因”。温金英、张爱萍从“基因”是生物的本质特征的概念出发,认为基因在生物遗传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红色基因就是中国共产党能成为执政党而不是其他参政党的根本性质和特征。田岐瑞、黄蓉生从生物基因具有的稳定性、稳定性、变异性等不同性质入手,[4]认为虽然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基因极其容易发生变异,但“红色基因”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具有与时俱进的性质,能不断批判自身的错误,有自我纠正、自我调整的能力。综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理解“红色基因”一词的概念,可见目前学术界对“红色基因”深层次的理解还尚未达到统一。
学者们多数认为红色基因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促使中国共产党不断净化和提升。学者梁爱强认为[5],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早在井冈山时期就不断培育出来的优良传统,随后又在不断探索中赋予了其凝心聚力的新内涵,具有革命性和实践性。红色基因是农村进行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只有传承好红色基因才能保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更有序地进行。针对少数农村基层党组织理想信念不坚定、爱国主义意识淡薄等现象,通过以红色基因作为精神指导,可有所改善。因此,红色基因入乡村能更好地为基层党建工作提供精神指引,打造农村基层党建升级。学者张子婵认为,红色基因培育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战救灾精神等熠熠生辉的精神,是共产党人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6]。只有汲取红色基因中的养分,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越走越远。学者刘建平、王昕伟认为,弘扬红色基因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将人民性与革命性融入到红色基因当中,在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有机统一、先进性和广泛性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弘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基因就是要推动红色基因的形式不断创新,使红色基因与时俱进,激活红色基因的生命力[7]。学者赵宝文、易重华认为,我国在革命时期孕育产生的红色基因在社会主义时期也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能够得以发挥作用,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他们指出,在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开辟的过程中,红色基因也与时俱进,形成了新的特点和时代风格。红色基因将广大劳苦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了出来,因而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同和弘扬[8]。红色基因是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并传承至今的宝贵经验教训,它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中国人民的诉求和利益,是中华民族奋勇拼搏、砥砺前行的精神资源和思想力量。对红色基因内涵的探讨要建立在深刻理解红色基因概念的基础上,避免曲解其含义而不能深刻地贯彻革命先辈们在革命过程中形成的红色精神。
红色基因不仅激励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先辈们砥砺前行,新时代,也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学者刘波认为,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之争日益激烈,历史虚无化严重[9]。只有传承好红色基因,肯定和坚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文化领域的安全,激发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学者刘志兵提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因为自身的不够成熟,照搬、照抄苏维埃俄国的道路而四处碰壁,但共产党不畏艰险和挑战,在困难面前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形成了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这就是其他政党所学不来的红色基因[10]。他认为,红色基因是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成立的过程中不断积淀而成的,传承好红色基因能净化共产党员的思想和灵魂,确保我党我军永不褪色。学者罗明明认为,传承好红色基因对青少年有很大的影响,青少年身兼民族复兴这一伟任,传承好红色基因能使其深入了解国史、党史,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其文化自信,提升思想道德素养[11]。可见,红色基因不仅仅在革命年代能成为共产党人前进的精神动力,并且在当今社会也有着指导性作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引领。学者王晴川指出,现今还在世的革命前辈们亲身经历过战火连天的革命年代,见证过许多历史事件,但大部分老战士年岁已高,由于身体原因,表达能力和记忆力可能大不如前,如果能通过抢救性记录让老战士们把记忆中的红色故事和英雄事迹讲述出来,将他们所经历的峥嵘岁月转化为革命故事纪录片,将对学生们在党史、国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具有引领作用[12]。学者方闻昊指出,当前我国仍然存在着例如历史虚无主义这种错误思潮,它歪曲、篡改中华民族的历史,诱导中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还有少部分学者诋毁我国革命英雄、领袖,美化反动人物的形象。面对这些抹黑中国形象的荒谬理论时,我们应严厉抵制,避免这些错误思潮侵蚀、残害我们的思想[13]。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红色基因”一词后,学术界的学者们对红色基因的讨论与研究也逐渐增多。因此,想传承好红色基因就必须要不断剖析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宝贵的革命精神和优良品质,从中提炼出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故事的核心内容,并将其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让红色教育真正做到从娃娃抓起。面对世界格局错综复杂的变化,我们更要深刻贯彻红色革命精神,做好红色文化的弘扬者,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做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