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辰炜
高校和大学生是相辅相成的存在,学生的成长需要德育的滋养,学生在校园里接受知识的传达,学会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高校则可以通过培养人才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要想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高校则务必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日常管理中注重思想方面的引导。在高校管理中,学生管理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最核心的内容,思想品德的汇入会让管理的实效性更加突出。所以,高校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必须深入探索融合机制,帮助学生在成才道路上自由徜徉。
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虽然是不同的概念,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都属于学校管理工作的范畴。从更广阔的角度出发,二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都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其核心目的是一致的,甚至在开展过程中会有互相衬托的功效,如今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管理工作为重点的融合发展在学校里也成为了一种常态[1]。高校是育才场所,所有的教学形式和管理态势都是为了更好助力学生增长才能,强大专业技能,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都在提升学生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彼此的渗透融入,不仅是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适应新时代社会挑战的必经路径。
学生管理涵盖学生思想、行为规范、安全防护等多方面内容,但是当下绝大部分高校里,管理职能的主体地位一再被强调,而基于管理产生的服务功能则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学校的管理更多集中在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要求,并没有深入探察学生的思想状态,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塑造,缺少对于学生的心理关怀。大学生思维已经进化到了十分成熟的境界,学生对于周边的物质世界也产生了深刻的认知,太多不符合心理期待的规则约束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的心理,同时学生也渴望高校能够优化管理模式,让学生的主体存在感得到更多关注,能够更好地为自身发展提供良好机遇。
每一个班级都配备了辅导员,辅导员是学校管理层面同学生接触最多的存在,也是最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最能赢得学生信任的伙伴。通过面对面的形式开展管理工作,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更受学生的欢迎。但是,由于辅导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甚至有些基本素养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学校管理工作的目标要求,距离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路者的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除此以外,高校管理者在二者融合上办法不多,难以实现突破性的思维创造,甚至导致二者互相干扰,背道而驰。
大学的管理工作往往更注重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内容,思想认识较为落后,在潜意识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相分离,单纯地认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教育工作者分内的事,对自身的定位和责任不够清晰。与此同时,许多学校的重视程度不足,在实践中并未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使得实践效果不佳,并未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融合较为形式化。
新时期,我国的发展建设更加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其具备高超的技能和优良的品德。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模式,始终坚持以德育人的教育思想。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许多高校对德育教育的认知不够透彻,高层领导和教师并未将其放在首要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相结合缺乏灵魂,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充分的培训,思想境界并未提高。与此同时,部分学校的高层领导还存在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象,他们听从上级安排,在管理工作上就事论事,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先进的思想政治理念,德育工作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进展。
国家出台教育政策,学校根据政策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和教育方针,学校内各部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为教育工作努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融合过程中,许多部门之间缺乏相应的交流和沟通,这使得工作的对接受到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许多管理工作人员缺乏相应的思想政治知识和理论,他们对思政教育的认识程度不足,思想政治水平和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影响着二者的深度融合,不利于整体效率的提高。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上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许多高校在相应的人员配置上存在较大问题。当下,许多高校在辅导员的选配方式上较为固定,年轻的研究生教师需要担任一年的辅导员之后才能转正,而只有担任辅导员之后几年才能有相应的优惠措施。从表面来看,这种选配方式具有一定的成效,但也反映出辅导员在高校的认知上是一种奉献,在奉献后被给予补偿。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融合方面可能不会尽心尽力,严重影响二者的深度融合,影响教育和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高校通过校园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使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到相关的知识,感受到学校的文化底蕴。但当下,许多高校的校园化建设不足,学校内缺乏相应的设施,组织活动匮乏,并未充分发挥教育作用。学生通过校园活动,感受学校文化,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相关的管理知识,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许多高校并未认识这一活动的重要性,在实践过程中也仅仅流于形式,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较大不足,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融合发展。
在传统的管理理念束缚下,高校仅仅关注作为自身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认可,没有注重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管理教育。这样被动的思维传输,可能会滋生学生的厌倦心理,让学生“口服心不服”,在实际配合过程中也会漫不经心。所以管理者要及时转换观念,突出学生为主的“人本”理念,让管理者认识到既要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塑造,也要给予学生更多情感上的慰藉,通过和蔼的表达方式,拉近彼此的距离,实现由重管理向重服务、重教育转变,同时结合学生的不同状态,开展不同层次的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发挥辅导员的带头引领及穿针引线作用,在和学生日常接触中强化思想道德的融入,提升师生思想政治建设意识。[4]也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集体活动形成班级合力,互相影响互相感染,让团队带动个体。同时也要多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疏导学生的心理阻碍,排除学生的不良情绪,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任何事物的进步都不是处在一成不变的发展规律上,而是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中实现价值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产生了全新的定义,所以必须与时俱进地更新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像过去那样单调地突出爱国、爱家、爱生活、爱工作的思维理念,还要肩负起弘扬中国传统美德以及文化内涵的责任,同时精准把握时代方向,向社会积极弘扬当代伟大精神。所以这种融合需要源源不断的理论知识进行补充,同时方式方法的创新、创造也要同步推进。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技术便利,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同管理工作的融合,也应该充分把握这种技术福利,推动专项软件及平台建设快速落地,让线上管理成为常态化模式,通过大数据的精密分析,更加精准地掌握管理推进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调整和战略部署,针对不同重点工作采取差异化的措施管理,让二者的沟通和融合不存在任何障碍,形成高校、学生管理者频繁互动的良好氛围,同时也为深度融合创造适宜的环境基础。[2]
高校是人才快速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完善学生品行操守的重大战略领地。所以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融合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指导思想,突出立德树人的管理思维,打造和谐、平等、 尊重的高校教育生态。首先,高校应该从源头上转变固有的观念,突出思想指导的重要地位,帮助大学生从内心深入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同管理工作的真切联系,在情感上给予学校管理工作更多认同感。所以管理育人理念应当更加人性化,在保持整体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关注大学生的心理波动,从内心需求上提供更多关怀,让品德教育全方位渗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高校办学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都不能抹杀大学生应有的思维独立以及自主探究能力,管理只是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成才,而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要紧密结合大学生成才机会和发展规划,进行思政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整合归纳,不断消除两者融合发展中的交流障碍与沟通壁垒,为更加直接、更加顺畅的互动融合提供动力[3]。另外,每一个个体都有区别他人的独立特征,品德教育环节应该充分尊重这种差异化的存在,让大学生在互动互助的氛围中形成合作意识,对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产生信任和依赖感,充分感受到二者融合带来的好处,为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加油助力。
无论是学生管理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都是主导因素,都是维持融合机制良好运转的重要力量。教师的素质跟不上教学的需求,就不能很好地起到示范作用,也就不能让学生的品行、操守实现质的飞跃。为人师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只有教师的素质提上去,才能够将学生的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从另一角度而言,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无比重要,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也是教学活动开展所必备的基础。教师、学生和学校的通力配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联动体系,教师在其中的责任就是不断地完善育人机制和管理机制。正因为教师的战略地位如此重要,所以学校也要关注教师的素质发展,通过提供多渠道的学习和培训,让教师获得足够的进步发展空间。
总而言之,无论是思想道德教育还是学生管理工作,其核心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快地成长,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虽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在育人目标、育人理念以及教育职能方面联系紧密,甚至互相依存,但这并不是一个轻易就能完成的工程。因此,高校方面应以“教管服结合”为核心,以强化管理育人为侧重点,以科学管理体系为先导,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使其两者融合发展,更好地为高校育人服务,提高人才培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