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路径分析

2022-03-16 04:21:57闫慧青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思政环境

闫慧青

一、利用国际环境,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创新

在新时代中中国扮演的角色日益丰富。经济方面,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拉动者;政治方面,中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化方面,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一直坚守以和为贵,促使优秀文化的传播;技术方面,中国很多领域已经位于世界前列,充分引领世界科学发展……可以说,现在的中国正处于新的历史时期。

在此阶段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其环境的构建需有国际环境依托,充分利用其中有利因素,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建设与完善,促使思政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升。

首先,以世界稳定的格局促使我国社会的发展。世界的两大主题为和平、发展,虽然世界上有的国家还存在战争等,但是全球总体的稳定格局已成事实,并能保持较长时间。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和平稳定是发达国家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另外,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会加深国家之间的交流。对于中国来说,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促使中国可以建设具有“内涵式”的空间,为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国际环境与外部资源,在此也为教育领域提供更多人才培养与交流的机会。

其次,借鉴和学习先进的理念,促使思政教育的现代化转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达国家现代化教育观念的创新有一定物质做基础。从历史角度分析,很多新的现代教育理论都产生于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一直积极摆脱封建教育,探索新的道路,并提出“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等发展战略。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第一,要在教育思维上实施转型,强化大学生对思政知识的把握,从之前的思想方式、活动方式中解放出来,构建思政教育系统性思维。[1]第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政教育转型,要从目标做起。新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随着时代的建设与推进不断发展的,如开始的时候是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与建设者,然后变为培养“四有”新人,之后又向“时代新人”转型,教育目标发生转变。第三,教育活动形式上的转型。以正面教育为主,特别是人工智能化的到来,更是直接运用直面教育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创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引领大学生建立高尚情操。

最后,讲好“中国故事”。新时期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大学生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高校思政教师承担立德树人的伟大使命,同时也有展示形象的重要任务。高校大学生作为与国际交流的主要群体,是文化交流的使者,需主动承担“解说员”的角色,以此减少国际对中国的误解。如国际学术、文化交流中,大学生要发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此也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目的,体现大学生爱国之志。

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构建“以文化人”的校园文化环境

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化的繁荣,可从文化繁荣角度辨析国家的发达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兴文化”战略措施,即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分彰显文化的精神力量。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满足人们精神发展需求,还促使其行为与品德的新一步提升。在此呼吁在社会上创建繁荣的社会主义文化大环境,在高校中可以依据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实施文化建设,借助学生公寓、教学楼等校内公共空间,渗透社会主义价值观与高校校史校训等内容,塑造校园形象,发挥传统优秀文化在高校中的作用,以文化人。所以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要有强大的精神层次影响,创建良好的校园氛围。

第一,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校园思想环境。当代大学生思想正处于养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其思想将影响一生。借此思政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为基础,为学生讲清马克思的基本原理,让大学生持有正确观点与立场,并能以此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验收新知,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树立科学精神,以此传递艰苦钻研、勇攀科学高峰、追求治学态度与崇尚科学思维。[2]以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探索、寻求真理。

第二,构建健康、有序的校园舆论环境。大学生思想活跃、行为积极,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产生不好的行为。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中充斥着大量不满情绪与偏激的言论,面对此错误价值观的信息,高校大学生容易产生错误观念,其行为也走向错误的方向。因此高校要进行校园舆论的管控,联合校报、学生自媒体、学校公众账号,屏蔽不良信息,将影响社会和谐的反动思想及时消除在萌芽状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让大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第三,构建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此高校要尝试创建形式多样化、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科学开展各类社会实践。以此更充分展现大学生积极、阳光、活泼的青年形象,学校多组织并引导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如:组织开展科学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创造力,科学组织各种体育运动,彰显大学生青春活力;开展书画展览活动,培养大学生良好审美情趣……以此可丰富校园文化互动,为思政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构建多方协同的大思政格局

高校思政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谨记“青年兴即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作为新一代青年,其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要全社会重视,建立责任意识,在行业中形成合力,营造出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健康氛围,完善“大思政”格局,创建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第一,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并落实思政教育顶层设计。以此保障大学生思政教育环境的科学实施,只有抓住顶层设计的创新,才能从本质上打破各自为战的育人困境。借此实现制度的创新,真正发挥思政教育工作的价值,充分发挥其可行性优势。加强专业教育人才梯队的建设,使用思政教育工作以老带新、以优带劣的形式培育教师。另外还可在制度上促使思政教育队伍中人才的发展,利用学术科研、评职称的形式,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大力推进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发展。[3]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是“文火慢炖”的长期德政工程,只有久久为功才能将德育落到实处。

第二,文化主管部门坚持德育工作服务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重点是坚持马克思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以此把握文化的社会主义属性,确保文化服务于社会。在此文化管理部门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引导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与民族观,以高质量文化,提升人们文化获得感”。在此可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现代价值,以此渗透到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中,绽放道德理论价值的光辉。另外还要增强大学生革命文化自信,发挥近千年来中华人民文化积淀,助大学生产生自豪感。并借助现代艺术手段,为大学生教育提供素材,更好感染大学生道德情感、丰富精神生活。

第三,新闻媒体主管部门要坚守价值取向。信息爆炸的今天,传播媒介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是大学生经济生活健康发展的有效空间。信息传播媒介已经成为公共文化展示与传播的主要平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阵地,为此要加强信息环境的建设与管理。新闻媒体主管部门不能放任消极信息自由传播,以正确的价值取向,立足大学生成长需求,有侧重地选择多元文化产品,有目的地投放,加强信息的监督,防止大学生接触不良信息。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政教育环境的构建是历久弥新的课题,涉及内容较多、形式复杂。本文通过实践调查法,从横向角度聚焦以高校大学生为教育对象的思政教育环境,并通过国际、文化、社会角度探索优秀环境的实施途径,以此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思政环境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