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探析

2022-03-16 04:21:57杨玉梅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思政

杨玉梅

大学时期,正处于学生人生观及价值观转型时期。高校在教育学生时,应加强德育教育,真正实现德育“育人”目标。此外,因高校学生受就业压力及社会环境影响,日渐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若缺少疏导,极易造成危害指数偏高的后果,所以,促进心理健康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颇显现实意义,可达到优良的育人效果。

一、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一)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致

高校以培养优质人才为核心目标,致力为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力,加强社会人才储备力量,保障国家长足发展。在高校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通常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依据。实质上,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分属于不同学科,但目标却趋于一致,只不过在教学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有所差别,都希望推动高校学生综合水准的提升,锻炼其社会适应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

对思政教育课堂来说,最关键的目标在于针对高校学生展开思想引导,助力其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与发展观念。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学来说,以促进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及提升综合能力为导向,全方位培养学生适应力。所以,为了确保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应积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抓手优势,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和提高思想道德水准。

(三)思政教育需要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

通过深入分析思政课程内容,发现很多内容都与心理健康领域的知识息息相关。一方面,思政课程内容可为心理健康教学带来一定支撑;另一方面在思政课程中,存在大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如今,一些学生饱受思想政治学习问题的困扰。为了确保大学生保持优良心态,教师在落实思政教育工作前期,应适当结合心理健康教学知识。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弊端

(一)融合过程忽视学生主体性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融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并非是一件容易之事,不仅要得到相关监管机制的帮扶,还需要创建完善的融合策略。要知道,这两门学科的融合,并非是叠加过程,而是涉及各种各样的教育问题。在完善监管制度过程中,不可脱离学生现实状况,而且要全面分析各层次、各类别学生存在的差异性与共性。同时,还要立足各类型学生对这两门学科的兴趣爱好程度、接受能力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学生始终都是这两门学科融合式的关键教育对象,所以不可忽视学生主体性。但是,在高校具体展开融合性教学工作时,常常出现“舍本逐末”现象,忽视学生现有问题,过度关注教师教学能力及高校办学成绩。在实践时,未坚持“求同存异”原则,不利于各类型学生认知自我价值,影响其弥补自身劣势。[1]

(二)融合过程忽视监管机制辅助性作用

如今,城乡间的教育水平仍保持一定距离,这也就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过程倍受阻碍,常常出现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对于一些发达地区而言,早已全面普及互联网技术,并且相关教学者管理人员也都意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创建了必要的规章制度,辅助这项工作的落实,为高校学生带来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保障。但是,对于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来说,网络技术普及工作未落在实处,而且并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依旧狠抓知识教育,无形中加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导致一些学生开始滋生心理问题。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策略分析

(一)革新融合形式

1.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实况

前面已经提到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高校学生为实施对象。所以,在设计具体教学内容时,应结合学生具体情况,不断优化与调节教学内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对其未来发展至为重要。所以,学校在进行知识教育时,万万不可忽视素养的培育,引导学生形成优良的素养及健康心理。学生成长背景不同、学习诉求不同,在学习时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具有差异性特点。因此,应选择恰当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创建教学内容,以便有效发挥课程作用[2]。只有创设学生喜闻乐见且贴合现实生活的内容与方案,才能扎实学生情感基础,进而激活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2.将教育工作参与者拓展于社会各阶层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应当参加每一个教学活动。高校机构及其他教育部门,是教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此外,社会大众也要发挥参与作用,学生之所以产生心理阴影和心理问题,是长期经过多方主体刺激而形成的。试想一下,如果学校针对这一项教育工作的重视力度不足,社会群体的关注度不高,就会导致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效果大打折扣。[3]互联网时代下,在高校教育方面,应投入充足的财力、人力和物力,确保两门学科教学工作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管理部门、学生、教师及社会群体,应通力合作,展现各自优势,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构建融合监管机制

1.结合社会实践及理论知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绝非“纸上谈兵”,要贯彻在实践进程里。高校在加强理论知识教学力度时,应积极构建实践平台,全方位梳理理论知识,结合具体理论与实践方案,助力高校学生加强道德修养,调整心理状态,为其综合发展积蓄能量。目前,综观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状况,发现始终以理论知识为核心基础,而社会实践属于更高层次的建设。这就意味着,只有扎实理论基础,才能为后期实践工作的顺利落实打好基础。[4]

2.针对融合工作构建监管机制

每一项工作的落实,都应有规范的制度加以保障,在进行这两门学科教学工作时,无论是单独进行哪一学科,同样都需要得到高效监管机制的支撑。在融合二者时,不仅要发挥原有机制的有力作用,还要积极构建全新的融合机制。高效的监管机制,可为学校提供推进各项工作的标准,为教师教学理念带来有效的参考数据,严格规范行为举止,提供标准正向范例。

(三)发挥新媒体优势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据了解,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大量的学生都是00后,从00后出生的那天起,便生活在网络时代中。我们都知道,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特征极其明显。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内,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说、不愿说、不想说的话。高校在推动学生思政教育及心理教育工作时,不可错过网络大数据这一有力抓手,要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动态、内心情况,及时发现不良倾向,并做出正确的干预。据一些高校学生反映,在其获取信息时,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了优选途径。所以,在学校落实教育工作时,便可将相关教育资讯发布在微信公众号或者新浪大V账号中,促进学科内容的渗透,突破简单宣讲方式,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模式,促使心理测试、微电影等有效落实。

结 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当代高校教育事业注入了新鲜活力。高校教育体制与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却屡屡暴露。经过长期分析与讨论,发现在高校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政教育时,存在着诸多弊端。因此,应积极正视二者融合时存在的问题,提出更有效的解决策略,以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融合,并达到满意的融合高度。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