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军锋
(庆阳市环县老城实验幼儿园 甘肃 庆阳 745799)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城市与农村劳动力逐步失衡,致使留守儿童数量日益增长。正处于成长关键阶段的儿童,长期缺少父母陪伴的情况下,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日益严峻,阻碍相关地区教育能力的提升以及社会环境的稳定。在如今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以及素质理念的提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要求,保障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工作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实际情况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了解,我国留守儿童出现认知偏差的情况相对严重,并呈现日益递增的趋势。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儿童的童年生活缺少父母的参与,导致儿童不同程度的出现没有安全感甚至自卑的心理问题,面对生活中的事物,想法或观点有时较为激进。缺少沟通,导致长期存在较为压抑的情绪和心理。
留守儿童大多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父母长时间无法陪在身边,多数都是让家中的长辈作为儿童的监护人。然而,长辈教育环节经常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缺乏教育经验、思想层面与如今时代脱轨或是由于隔辈亲所以过于溺爱儿童等。这些情况都会导致长辈对儿童思想和心理缺乏适当关注,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过于自我的心理偏差。当这种问题体现在儿童的实际行为中时,主要会出现不懂人际交往、没有礼貌、不懂尊敬等情况。若此时监护人没能针对儿童的错误行为予以正确的引导,儿童就不会认为自己的行为存在错误,从而依旧我行我素,不愿接受他人提出的意见,甚至逐渐形成打架斗殴等不良习惯[1]。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留守儿童在缺少有效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下,会有过半数的儿童出现内向、偏执等人格障碍,越有三分之一的留守儿童存在人际交往障碍。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将这些留守儿童根据人格特点主要分为两种。
首先是攻击型。无论是心理还是日常行为习惯,都表现出极容易冲动、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过于倔强和偏执,为了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或想要做某一件事,就要必须达到自己满意,否则绝不罢休。其次是内向型。主要表现就是对身边的长辈、朋友等过于冷淡,不愿沟通也害怕与人交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状态,遇到问题或困境时,性格软弱,拿不定主意且犹豫不决,缺乏灵活的变通意识,也缺少自信心和勇气。
留守儿童大多处于学龄期或正在上小学,虽然具有一定自理能力,但缺少一定辨别能力,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免充斥一些不良因素,对儿童心理造成影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或是社区、村级部门没能制定相应的留守儿童教育政策或活动,导致社会层面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此外,由于一些偏远地区的生存环境与城市环境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很多大学毕业生后并不会选择进入偏远地区工作。在此前提下,偏远地区学校的师资结构出现不平衡的情况,严重缺少心理教育教师,教师数量不足、兼职教师不够专业,自然会或多或少的忽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致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缺少父母的呵护对留守儿童造成多方面的心理问题,这时,需要学校教育环节能够对留守儿童多一些关注和爱护。然而,受到学校实际情况的影响,很多学校教学资源有限,甚至出现教师匮乏的情况,这无疑不利于儿童成长和发展。还有部分学校的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一味追求学习成绩,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自卑心理和学习压力日益严峻。[2]
由于工作时长、地理位置等原因,父母在外出务工后普遍出现长时间与留守儿童缺乏沟通和交流的情况,致使儿童出现缺乏安全感的心理情绪。又因为儿童大多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在生活、学习以及生理等方面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然而,家庭实际情况并不能帮助儿童及时解答这些疑问,无法满足儿童的实际需求,从而为儿童未来发展留下潜在隐患。
儿童已经具备一定的主观意识,因此对于父母的陪伴已经存在一定认知,但儿童心理等方面发育并不完全,行为习惯方面也缺少约束力。儿童在生活中得不到全方位的照顾、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因此,很多留守儿童表现出极为散漫的性格特点,容易在校园中拉帮结派,遇到问题时缺少冷静应对的能力,容易出现自卑等方面的心理问题,或是遇到成绩下滑时,出现自己瞧不起自己,敢于落后或堕落的心理。
建立留守儿童完整档案是社会层面准确掌握儿童心理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班主任应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进行准确的记录,如家庭基本情况、地址、父母或监护人姓名、联系电话等,将各种数据信息记录在册,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档案。便于及时与儿童监护人沟通,并为其生活提供帮助等。与此同时,班主任方面应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言行举止,发现儿童存在的疑问予以解决,或是将儿童的心理动态进行记录,便于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若儿童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教育,严重时寻求专业心理健康机构的帮助[3]。
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关键场所,父母更是儿童的第一重教育资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教育环境息息相关。家庭环境和氛围也会直接影响到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尤其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来说,父母的行为习惯与表达方式更是其模仿的典型,父母对儿童的教育往往会影响其一生。因此,作为儿童的重要教育、成长资源,父母方面应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为其构建积极、正能量的家庭教育环境,力求潜在影响儿童心理成长,尽量保障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建立积极、乐观的思想,时刻维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将可能对自身产生影响的不良因素进行排除,形成勇敢、积极、充满活力和正能量的心理建设,进而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想要开展高质量的心理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学校优先认识到自身的职能所在,明确意识到学校这一教学场所,实际教育职责所在,意识到为留守儿童提供理论知识教育场地的同时,更要关注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学校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情况。所以,想要努力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重视长期开展高效的儿童心理教育教学工作,明确自身应起到的教育功用和价值,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全方位落实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工作,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针对有条件开展寄宿制度的学校,应重视提升整体寄宿环境和儿童生活条件,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避免留守儿童出现心理不平衡等不良情况的发生,为学校的学生构建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严格监督寄宿学生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作息时间。加强留守儿童在校园中的生活体验。除此之外,宿管教师要在课余时间加强与儿童的交流,关心儿童的生活等方面给予适当关怀,从而为留守儿童构建优质的生活环境,预防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4]。其次,针对没有条件为留守儿童准备寄宿制度的学校,学校要积极和班主任进行沟通,经常了解儿童家庭环节,以及目前遇到的困难,尽量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必要时可以寻求社会各界的帮助。
社会整体环境也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社会有关部门或群体,有责任协助学校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求为留守儿童构建优质的社会生活环境,并为其提供更为有利的政策保障服务。
学校可与有关教育部门取得联系,让教育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认识到学校当前开展留守儿童健康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尽力争取有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注,并提供相应支持措施。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学校可以开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留守儿童开展针对性交流,尽量避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或是对于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和辅导,转变其消极、极端的心态或情绪,促进留守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和发展[5]。
综上所述,针对目前留守儿童出现的认知偏差、行为障碍、人格错位等问题,应积极探究其根本原因,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儿童自身层面,分析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因素。因此,面对日益严峻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应从提高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知、学校构建寄宿制度,关爱儿童成长以及寻求社会各界的帮助和资源等方面着手,为留守儿童构建出一个优质、和谐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