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红
(陇南市武都区教场小学 甘肃 陇南 746000)
在新时期,为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拓展的课后作业,打破过往机械化、枯燥、乏味的作业布置惯性,突破传统作业的空间与时间限制,持续增强语文作业的操作性、时代性、阅读性,便于学生立足于实践探索,强化个人语文素养,建立完善、系统的知识架构,进而取得理想的巩固复习与拓展效果。基于此,围绕拓展性作业布置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阶段,部分教师通常会将大量习题布置给学生,其主观上认为大量的习题训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有效运用所学知识。尽管上述教学思维具有一定正确性,但也具有局限性。语文知识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知识运用。但是,在设置习题训练时,教师却不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容易降低作业布置的有效性与教育价值。
在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后,绝大多数教师会布置课后作业;不但严格规定作业范围、作业内容,甚至还会指导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上述作业布置方式限制学生思维,不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更难以让学生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与思考,很容易让学生陷入思维定势,无法有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时,在获取作业反馈时,部分教师也会过度注重是否拥有正确答案,极少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与思考过程。
现阶段,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部分教师过度注重围绕教材开展课内教学活动,不重视开展课外拓展性的教学活动。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革新教育理念,重视对学生能力素养的培养,不能将课堂教学局限于教材。相应地,教师应引入更多的拓展类知识,鼓励学生积极融入语文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强化其语文素养。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革新观念,注重训练学生的基础技能、基础知识,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1]。
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受限于多种客观因素,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基础也各有不同。传统的作业设置方式未能关注到学生间的差异,只是由教师布置同一类型作业,督促学生完成作业,忽视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这不但难以整体强化教学指导,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信心与积极性,极易引发学生厌学情绪,对语文教学产生消极影响。
口语交际始终是重要的技能,其需要依托时间锻炼,方可持续提升。在布置表述类拓展作业时,教师应注重依托作业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在新时期,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关系到个体综合素养发展。在布置语文拓展类作业时,教师应注重围绕学生的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布置表述类作业,发掘实际生活与课堂知识间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语言表达、语言建构能力。
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设置拓展语文课外作业时,教师可设置表述类拓展作业。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言,如何与他人构建和谐舒适的人际关系,能否主动与他人展开交往是重要标准。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拥有诸多故事性较强的文章。鉴于此,教师可从部编版教材中选取场面描写生动、故事情节较强的课文,设计表述性作业,鼓励学生演绎文本语言内涵。换言之,教师不但可领导班内各学习小组结合教材创编小品剧,也可引导学生自主围绕感兴趣的话题组织专题演讲。例如,在围绕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材《麻雀》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引入上述作业形式,鼓励班内同学广泛收集教学资源或获取家长帮助,利用课后时间创编课本剧并完成表演活动。在完成白表述类作业时,小学生也可立足于角色,分析文本中的故事情节,选择更适合的组成员担当剧本内的角色,进而流利地演绎出课本舞台剧。上述表演活动有助于学生透彻的领悟文本内涵,对文本角色以及教材思想情感拥有更为深刻的感触,逐渐积累语言与交往技巧;这样有助于学生品质发展、合作意识的形成,让学生逐渐了解信任他人,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方位发展创建良好的外部条件。
在新形势下,为强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找准立足点。目前,辩论是综合性较强的人文素养,其涵盖了多种不同能力,可充分反映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鉴于此,在完成基础的教学任务后,教师可立足于教材文本整合多种教学素材,让学生参与主题性的辩论活动,将更多的锻炼表现机会提供给学生,拓展语言表达案例。依托表述性的课外作业,教师可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比如,在围绕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材《一面五星红旗》进行讲解时,教师可设置下列作业:大家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若处于课文中的敬语,认为是“填饱肚子”重要还是“爱国”更重要?在组织学生参与辩论之前,教师首先应引导双方清楚地阐述观点,从不同方面阐述论据。在一方陈述时,另一方需要认真倾听,深入思考并找到反驳理由。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认真阅读课文内容,仔细钻研资料,找到论据支撑,围绕本文观点进行深入思考,理清楚论点逻辑,再运用语言清晰地表述出来。上述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内化文本内容,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素养。还可将生机活力注入课堂,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与课堂参与度,切实强化学生语文素养[2]。
在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中,阅读始终是教学重点,其可直接对学习效果、学习质量产生正面影响。语文阅读学习是否有效也直接决定学生是否能够逐渐养成高尚审美素养与良好的道德品质。由于课内阅读很难满足教学需求,教师可引入课外阅读并设置阅读类拓展作业,引领学生积极阅读课外书籍,以期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辨别能力以及鉴赏能力,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知外部世界。当学生对于个人能力较为认可时,其会充满自信心。在设计拓展性课后作业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从阅读类拓展作业中找到自信,以点带面地引出后续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可借助拓展性阅读作业,让学生认可身上的某种品质,以此为立足点,逐步拓展至对其他方面的认可。当前,对于小学生而言,名著阅读是较为有效的认可点。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课外名著,有助于培养其道德情操,强化其审美情趣,完善学生人格。同时,若教师可立足于名著阅读布置课后作业,分析学生的心理因素,可强化教学的实效性,切实有效地增强学生语文素养。
相比于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是衍生与补充拓展,其有助于学生将课内所学知识迁移到课外实践活动。在设置拓展类的语文阅读作业时,教师应立足于“一本阅读”。在组织学生对某篇课文进行学习时,教师可立足于本篇课文带领学生找些文章出处,阅读文章原著。当前,小学部编版阅读素材大多源自于经典的长篇著作,其具有不朽的生命力与极高的学习价值。比如,在围绕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版教材《草虫的村落》进行讲解时,为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描写昆虫,教师可立足于本篇文章引导学生阅读法布尔所创作的《昆虫记》,深化学生对于昆虫描写的体会与认识。再比如,《凡卡》来源于《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少年闰土》来源于《故乡》,《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来源于《红楼梦》。通过设置阅读类拓展性作业,有助于学生将目光从传统的课内阅读转移至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视野,强化学生的判别能力,深化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净化学生心灵,从多个维度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3]。
在创建语文课堂布置拓展的作业时,教师可引入操作类作业,用优美的人物、场景、图画替代教材中相对枯燥乏味的文字,调动学生探究欲望,推动学生的持续成长。在设计操作类拓展性作业时,教师应引用多方教学素材,依托绘本再现文本情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引导班内小学生立足于生活实践经验画一画,写一写,再现课文情境,深化学生理解,使其可对文本内容产生深刻认识,持续累积语文素养素材。例如,在围绕小学部编版教材《赵州桥》进行解析时,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下列操作类拓展性作业,要求小学生在回家后利用课余时间熟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结合自身对于课文的理解画出赵州桥简笔画;这既有助于学生从深层次了解赵州桥的设计特点,认知语文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还可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发散其语文思维,推动小学生高质高效地完成课后作业。在设置操作类的拓展性作业时,教师还应广泛查阅资料,积累生活经验。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涵盖诸多说明文。在创建语文课堂时,当完成说明文的讲解任务后,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调查操作类作业,结合班内学生的生活经验,推动其综合应用所学知识。例如,在完成部编版教材《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任务后,教师可让班内学生查阅图书馆中的书籍资料,从网络上找寻与恐龙相关的素材,以恐龙为专题制作简报,讲述自身对于恐龙的认知理解。上述教学方式可持续增强学生课堂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成就感,助力其高质高效地完成课堂作业。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入分析传统语文作业布置的不足之处。了解语文作业布置的基本原则。通过布置表述类的语文拓展作业,布置阅读类的语文拓展作业,布置操作类的语文拓展作业,有助于从多维度强化课后作业的有效性,布置丰富多元、趣味生动的语文作业,夯实小学生的语文基础,强化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