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茜,刘云,张洁,董云青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济南 250002)
2022年2月8日,教育部发布2022年工作要点,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其中着重提到要“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这为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
“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融合,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提法,岗是指职业岗位,课是指专业课程,赛是指职业技能大赛,证是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目前,“岗课赛证”内涵还没有统一,主要区别在于“课”,王丽新、李玉龙在《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内涵与路径探索》中提出“课是指课程体系,即人才培养方案,与特定职业核心素养相对应的专业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式”。周香在《高职机械类专业“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提出“课即系列课程。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协商确定系列课程。”
“岗课赛证”既是学生提升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更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岗课赛证”融合育人,首先体现标准引领。无论“赛”还是“证”的内容对接的都是实际工作流程与操作技能标准化的程度;其次体现系统化,岗位工作任务化和工作任务课程化相对接;最后体现协同化,具体表现为职业标准与课程教学标准相协同,岗位技能需求与专业课程内容相协同,技能大赛与专业课程教学相协同,全面解决了岗位技能与日常教学“两张皮”的问题。
“岗课赛证”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是新时代贯彻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理念,构筑高职院校“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重要举措。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确定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内容,并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要寓社会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学习,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继续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发扬工匠精神,培育更多优秀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由此可见,两者都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和共同目标。“课程思政是职业教育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而岗课赛证融通是职业教育实施智育、劳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载体。课程思政建设与岗课赛证融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协同效应,提升高职院校育人育才”。[1]
课程思政与岗课赛证通过协同育人机制将专业课、思政课及技能实践融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教学课程体系,既可以促进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以及校外技术专家的协同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又可以通过专业课、思政课和技能实践课的融合,以岗位、竞赛、考证为课程教学的抓手,渗透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可以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功能,建构以应用技能、思政素养与岗位需求相匹配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思政教育的目标。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在生产和服务实践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专门人才。实践本身就具有复合性,任何领域的生产实践和服务实践都不可能只涉及单一门类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多种学科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复合应用”。[2]同样,一名优秀技能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习惯等综合素养,还需要在真实工作场景中实践锻炼,逐渐内化于心,成为稳定的精神和行为素养。“岗课赛证”的实践教育与“课程思政”的理论教育充分结合,完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使高职院校学生充分学习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同时也能获得更综合的职业素养培育,实现自身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在“岗课赛证”视域下,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以“培养什么人”为根本导向,以专业岗位需要的职业素养为逻辑起点,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本中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整合到专业课程中,并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形成三个维度,职业精神、职业情感和职业思维,同时在分拆知识点中挖掘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劳动品质等具体思政元素。
宏观层面,结合“四史”和时代背景,挖掘课程育人所需要的思政元素。建党百年,国家涌现了一大批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英雄人物和楷模,形成了彰显党的性质宗旨和政治品格的精神谱系。这一系列伟大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也凝结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崇高品质,为我们挖掘思政元素提供了丰厚滋养。
新中国成立70多年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这些光辉成绩背后是我们民族发展的独特优势。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挖掘课程育人所需要的思政元素,通过典型案例和历史溯源等形式,引导学生体悟中华民族的历史成就和发展成绩,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思想认识,推动学生在民族与国家、历史与文化、科技与创新等方面对国家的深度认同和坚定自信,滋养学生热爱认同本专业的积极向上心态。
微观层面,结合学生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的职业内在规范和要求挖掘思政元素。具体为从业者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共性职业规范要求重点挖掘职业价值观,不同专业的职业规范要求,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学生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职业要求,从职业素养养成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挖掘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增强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
职业情感育人功能的实现以学科文化为基础,并依靠专业的有力支持。可以结合课程项目所归属和服务的领域与专业产生的历史背景、成长历程、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特别是所包含的重要项目和科技创新内容,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把具有卓越品质的伟大劳动者、能工巧匠、劳动模范、技术大师、创新之星当成学习、追求和立志超越的成才榜样。结合我国各个时代科学家以及不同岗位模范人物事迹,从与之相关的生活实践、教育经验、科研实践等,挖掘其中所蕴含的责任使命、家国情怀、职业理想、社会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使之内化培养学生的精神要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提升学生专业认同和增强责任意识。
用身边的优秀朋辈引领并带动学生。选取近年来涌现的优秀毕业生,通过挖掘他们职业经历的典型事迹和成功经验,演讲职教学子的技能成才故事,以身边看得见、学得了、又能再现的生动典型鼓励学生努力修身立行,以达到技能报国、强国有我的目标。还可选取在独立自强、遵纪守规、勤奋学习、敬业乐群、精益求精、务实创新等方面有出色成绩的在校学生,选择他们在选择职业教育、努力适应新环境、苦练技术技能、弘扬工匠精神、发扬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典型事迹,以引导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发愤图强、健康成长。
职业思维即专业工作者在完成其职业任务时的思维活动或思维方式。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强调专业工作者运用自身高度的职业技能解决其工作任务的思维过程,这是职业思维的一般规律,是宏观上的概括;另一个是强调受职业活动制约的、有别于其他行业的各种独特而具体的思维特点,它则是对某种职业活动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特点进行的一种微观分析,如工程师、技师、工人的技术思维、医师的临床思维、建筑师的空间思维等。
良好的职业思维可以使专业工作者迅速、准确、有效地解决各种具体问题。我们将职业思维分为科学思维、创新思维和评价思维。新时代的大学生对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葆有热情,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时事政治等都特别关注,同时具备了相应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和两种资源的背景中,如中美贸易、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也可以利用失败的教训、警示性的问题以及“反面教材”,如被夸大的事例、非逻辑性的推论、不靠谱的解释、毫无根据的论证等,挖掘有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内容,并通过反思、剖析和对比教会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或观念方法理解和剖析提问,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世界、认识中国,从而提升民族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
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都离不开一定哲学思维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从揭示人的社会性本质出发,深刻阐述了人的“自觉能动性”,鲜明标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马克思通过实践的观点、实践决定认识和认识反作用的观点等,系统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实质和基本规律,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提供了直接理论依据,也为课程建构了“实践—认识—实践”适合工作模式的职业思维。
在“岗课赛证”育人模式实施中,从职业精神、职业情感和职业思维三个维度,探讨如何把价值导向的思政元素寓于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之中,以增强学生获得感,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定位的直接载体。在“岗课赛证”视域下,基于学生特点和岗位职责要求,课程内容的整合、重构和优化必不可少。高职院校以企业不同领域专业技能培训为起点,经过对校企合作项目的深入调研,提炼企业项目的具体岗位特点,剖析、归纳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并分解归类职业技能大赛、“1+X”证书所涉及的职业理论、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将教材内容模块化、项目化、有序化,同时从企业工作岗位、技能竞赛和“1+X”考证中,提炼出与之相对应的学科思政特色教育资源融入实际教学中,实现思政知识要素与专业能力系统化融合,形成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基础、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德才兼备人才培养为宗旨的教学任务导向的一体化模式。
教学策略是提升课程教学实施效果的关键。首先调整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课时比例,改变以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模式,引导学生创设“实际工作”过程,在“实际工作”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领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教师注重推行基于问题、项目和案例的教学策略,学生在解决问题、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提高其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逐渐形成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等,实现理实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其次,将课堂作为育人的主渠道,按照课程性质和学情特点,以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并经由“创设问题、提问场景、社会价值判断评估等培养学生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求解过程中,认识问题和理解所蕴含的理论思维、科学方法论和价值判断,激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的碰撞体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3]同时,要充分利用实践场所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红色乡村、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生产车间、急诊室等,通过交流研讨、集体汇报,让学生寻求认同、产生共鸣,实现学生锤炼品格和职业能力的融合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拓展和必要补充。教师在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过程中,如开展调查研究,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社会价值分析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指导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创新创业大赛和技能比赛,以厚植学生开拓进取、团结协作、刻苦耐劳的劳动精神,通过利用VR虚拟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等,进行课后拓展式教学,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情感传达和道德示范方面的优势功能,从而让每位学生通过感同身受体悟做人做事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转化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品德的养成等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