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伦理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探讨和践行

2022-03-16 01:34:12潘临王鑫徐晓峰李美玲杨金玲
科学咨询 2022年20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关怀

潘临,王鑫,徐晓峰,李美玲,杨金玲

(1.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黑龙江东方学院;3.哈尔滨音乐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66)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我国的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教育系统发挥自身优势,实施组团式支教、直属高校定点帮扶等措施,有力地助力了贫困地区的脱贫事业,不仅从教育扶贫角度提升了贫困家庭的脱贫能力,更从根上开拓了贫困人口子女的发展空间,有助于切断贫困代际传递[1]。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扶贫扶智工作中贫困家庭学生非常重要的出路之一,通过让他们获得劳动技能、掌握科学技术,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就能帮助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因此,高职学生的贫困资助工作意义非凡,这是贫困大学生获得教育公平机遇的重要实现途径,是促进社会公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是体现党和国家对高职贫困大学生关怀的切实表现。作为一线的学生资助人员,我们必须提升自身的政治站位,将日常的资助育人工作的意义提升到国家安全稳定、经济发展稳定的大局层面,不断提高自身的资助业务水平,做好资助育人的体系建设。既要确保不让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经济困难失学,更要帮助贫困生在校期间能够安心学习、圆满就业、成人成才。在我院学生资助工作的实践基础上,试从关怀伦理的视角探讨当前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的伦理困惑

资助与受助的思维认知错位的问题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颇为常见,给资助工作者和受助学生都造成了一些困扰。社会层面的资助基本上指的都是经济方面的资助,但高职院校的资助不同,既包含经济资助的“扶贫”,更包含思想教育、就业扶助、生活救助、心理援助等多方面的“扶智”内容。其中,在与受助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资助工作者往往都需要面临着一些伦理困惑。总结起来,有如下两点:

第一,资助政策执行方面的偏差。

高职贫困生问题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往往经济困难的家庭条件背后是教育资源短缺、个人综合能力缺乏、专业资质获得少、经济自助自救能力差等众多的连环性问题,表面上,这些问题都表现为家庭贫困,但如果只把资助的重点放在表象上,则会让贫困生无法获得更多的、深层次的资助。举例来说,在实际的资助工作过程中,资助工作人员会将视线和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建档立卡、低保、残疾人等群体的经济资助,在资助政策上会有所倾斜。但没有更多关注其因经济困难而造成的缺乏培训锻炼机会,能力、素质欠缺等问题。固然解决经济困难是资助的首要任务,但也应看到,单向纯粹的无偿经济资助只能“治标”,只是一味地“输血”,不利于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综合提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

第二,对受助学生来说存在伦理困惑。

身份认知:在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中,观察到学生对贫困生的身份有错误认知。例如,认为贫困生就应该每天吃最便宜的食物、穿最便宜的衣物,甚至出现过对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贫困生进行举报的现象,举报人理直气壮地认为改善生活就是不贫困的标志。在具体的认定工作中,也的确会有设限的规定,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对贫困生消费歧视之嫌。

诚信问题:对于国家、学校给予的真金白银的奖助学金,个别学生价值观出现了动摇和扭曲,为了申请助学金而对申请材料进行造假,在毕业后对助学贷款偿还不及时,诚信意识薄弱等行为也有出现。

自强自立意识弱: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发现部分贫困生出现了不愿吃苦,贪图轻松享乐、“等、靠、要”思想严重的情况,例如,在申请勤工助学岗位时,有的同学既希望获得勤工助学的费用,又不愿意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来换取,对助学岗位挑三拣四,认为丢面子、太辛苦,把改善生活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人的帮助上。

感恩意识:大部分学生可以理解国家助学的良苦用心和重要作用,但是少部分学生的感恩意识弱,对拿到手的助学金大手大脚地花掉,并没有真正将其用在学习费用和合理改善生活上,这不仅加重了学生家庭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国家助学的意义打了折扣。虽然是小部分学生,但也必须对此加以警惕,将对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列入资助育人的范畴中。

二、从资助工作者的关怀伦理视角来看

近些年来,我国对“精准资助”工作下足气力,这“精准”体现在资格认定、资助等级划分、资助方式、学业和心理帮扶、就业规划与指导等多方面。首先,只有在“资助对象”的认定上精准,坚持应助学生“一个都不能少”,才能开好精准资助的头,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从关怀伦理的视角看,对象精准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关怀谁、为什么要关怀的问题。从关怀伦理来看,贫困不仅是经济上的贫困,还有能力和权利的贫困。被誉为“经济学的良心”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提出“能力贫困”的概念,他的研究显示:“要用一个人所具有的能力,即一个人所拥有的、享受自己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实质自由,来判断其个人的处境。”“有很好的理由把贫困看作是对基本的可行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对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可以表现为过早死亡、严重的营养不良(特别是儿童营养不足)、长期流行疾病、大量的文盲以及其他一些失败。”所谓的“可行能力”,即“一个人所拥有的、享受自己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能力。

从资助工作实践来看,院校贫困生背后的家庭贫困表现为其获得生存和社会资源的能力不足。因此,在精准认定贫困学生时,要从家庭经历条件、人口组成和负担、家庭综合劳动能力、社会公平的权利等多维度综合设计贫困认定方案,展现对贫困学生的深度人文关怀。在日常的资助工作中,资助行为本身就是关怀行为,我们看似只支持了贫困学生,实际上也是支持了贫困学生背后的家庭,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对社会上贫困群体的权益保障,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运行,是为了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站在这样的伦理视角,更有利于帮助一线的资助工作者提高站位,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更好地开展认定工作。

三、从资助工作过程中的关怀伦理践行视角来看

关怀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能力和意愿去‘看见’和‘倾听’别人的需要,并承担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责任。”按照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人的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体系,是物质、安全、归属和爱、自尊、自我实现的综合需要。关怀伦理主张“完整意义上的关怀伦理,应该致力于对贫困者进行思想上的引导、能力上的培养、方法上的指导、政策上的支持,使他们在根本上能摆脱贫困。”

以此视角,院校进一步改进资助工作方式和方法,第一,鼓励贫困学生申请助学贷款解决最关键的学费问题,用国家助学金、学院助学金、特别困补、学费减免、勤工俭学等多种方式帮助贫困学生解决日常生活费的问题。第二,利用思政教育平台对贫困学生的交往、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进行教育和引导,例如,让辅导员签署保密承诺书,保障对贫困学生个人信息进行保护,创造安全的资助氛围。鼓励、引导其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感恩和回馈,利用心理健康的团体辅导课来帮助贫困学生树立信心等。第三,利用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学院奖学金、学院年度人物等多种奖励和荣誉引导和实现贫困生的高级发展需要,培育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成为奋进、乐观、积极的人,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贫困学生制定切合其家庭及自身实际情况的就业目标,助其顺利就业。第四,探索造血型资助,开发校内外勤工助学岗位和实践基地,强化“造血型”工作理念,鼓励贫困学生积极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其将自身创业和扶助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发挥自己家乡的优势项目,摆脱等人输血的思想观念,学习自我造血和自我成长,为实现自我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2]。第五,探索将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服务实践经历挂钩,减少贫困学生中不劳而获、理所应当的消极的“等、靠、要”的思想,将助学金真正地变成帮助其完成学业的资金,真正地精准帮助需要被帮助的贫困学生。

四、从资助工作效能评估环节的关怀伦理视角来看

从关怀伦理的视角来看,“我们需要以关怀作为价值,由此挑选出合适的一组道德考虑,如敏感性、信任和相互关心,来评估这一实践。”这里所说的公平正义具体体现在执行国家资助政策时的机会平等和程序正义的环节上[3]。毫无疑问,在进行资助工作时,公平正义是第一要务,应该是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原则,在公正的基础上加入“道德考虑”,就可以使资助工作不仅有公正感,也更有温度。在执行政策的同时,也考虑学生的综合发展,这种发展应该是综合学生经济保障、学业进步、能力提升、就业情况、个体成长等多角度、多方面因素的良性发展。

院校通过奖学金获得情况进行统计,在2016—2018年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中,贫困学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1%、50%、100%。在2017—2018学年度的励志奖学金获得者中,建档立卡家庭的学生占了获奖总人数的11%。这些统计数据有力地支持了有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学生资助显著地降低了个人学业失败的可能性,增加投入学习的时间,从而最终提高学习成绩。”同时,在助学金班级民主评议环节,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地加入对贫困学生学习态度、课业成绩的评估,对从课堂学习参与度、校园活动参与度、实训实习参与度等方面综合考量,不仅可以对学业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起到鼓励和支持的作用,还可以对学习成绩欠佳的后进生起到一定的学业预警作用。通过观察和访谈,院校学生对班级民主评议结果认同度高,对班风、学风,乃至德育工作的建设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从对资助工作中关怀伦理的保护视角来看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下的资助工作中,资助工作者也面临着道德风险,如因个人思想道德觉悟和业务水平等原因带来的“人情救助”“救助等于奖励”“应助未助”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资助工作的道德风险是不可能绝对回避的,这种风险如果防控不力,有可能会使贫困学生产生负面印象,甚至继而对社会的公平正义、人性善恶产生怀疑和消极影响。我们当然不能过分地夸大这种消极的风险评估,而应该多从积极的、发展的眼光思考,同时也教育学生,风险中也包含着某种发展的可能。在资助工作中贯彻关怀伦理的同时,也需要对关怀伦理进行保护,在资助实践工作中有效地规避道德风险,也可以促进资助工作者进行思考,把注意力转向这些风险所伴生的机遇,即由道德风险转向道德创生。

第一,把责任伦理引入资助工作中,与关怀伦理相匹配,共同构建资助工作的伦理框架,探索更多的应对道德风险挑战的有效途径。为了预防与制止各方责任主体出现以权谋私、突破职业伦理禁忌的行为,一般都会采用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的方法,即把各方主体的自律和他律、内在和外在规范结合起来,形成相互支撑、功能互补的互助关系[4]。应用在资助工作时,就要求我们的工作既要有关怀伦理的温度,也有责任伦理的约束,在工作中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彼此保障,相互促进。

第二,加强对一线的资助工作者和广大学生的关怀和责任伦理教育。在资助工作中,通过日常的责任伦理教育培育道德觉悟,使之内化为主体内心的价值,从而调节身心,激发责任情感,规范资助行为。学校完全可以发挥在伦理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通过资助工作的宣传和开展为广大学生上一堂活生生的、有信服力的实践课,将资助课上成教育课,激发学生的回馈意识,同时提供社会服务活动,助其完成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第三,补充、完善资助工作中的监督机制,保护宝贵的关怀伦理[5]。院校在资助工作中进一步完善了与资助政策相配套的责任伦理规则和监督评价机制,引入纪检部门、财务部门、教师代表、宿管代表、学生代表等多个群体,共同制定规章制度,对各方行为主体的行为取向予以规制与调节,培养各方尽职尽责、勇于承担责任而不逃避责任的伦理精神,使资助工作更有规章也更有温度,帮助更多的寒门学子。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关怀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中国公路(2017年8期)2017-07-21 14:26:20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老区建设(2016年7期)2016-12-06 11:16:54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雷锋(2015年9期)2015-12-14 06:29:13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中国火炬(2014年9期)2014-07-25 10:23:07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声屏世界(2014年1期)2014-02-28 15:17:28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中国火炬(2013年11期)2013-07-25 09:50:23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10:44:08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10期)2012-07-25 10:10:40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