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嘉慧 刘文钰
(沈阳工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兰花在植物分类学上属兰科植物,是人们对兰科植物的统称,为世界著名花卉。兰花生长在深山幽林,象征高洁典雅,与梅、竹、菊合称“四君子”。兰花颜色优雅,清而不浊,叶形优美,花朵幽香,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兰花产业被视为高优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兰花的人工栽种主要采用盆栽,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盆栽兰花的病害越来越多,其中兰花茎腐病较严重。兰花茎腐病为世界性病害,其病原菌分布较广,寄生能力强,是一种致病力很强的土传病害。兰花发病后,茎杆的根颈部迅速枯萎、发黑、腐烂,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逐渐干枯,植株倒伏,若防治不及时,整盆兰花染病[1]。为科学有效地防治兰花茎腐病,我们总结了兰花茎腐病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措施,供广大花农参考。
兰花感染茎腐病后,发病症状常出现在兰花的假鳞茎,起初叶鞘和叶鞘靠近茎基部的部位产生水渍状病斑,病斑呈褐色,并逐渐变成深褐色或黑色,假鳞茎内部腐烂,发病中后期假鳞茎外部逐渐变为褐色[2]。病菌通过维管束向上侵染,维管束出现条状、环状紫红色病斑[3],上部叶片逐渐变为褐色,并开始萎蔫下垂,最后整棵植株变黄枯萎。兰花茎腐病的传播速度快且极具隐蔽性,盆内1棵植株发病后,其他植株迅速被病菌侵染。
兰花茎腐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Schl),属半知菌类从梗孢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属,是一种土壤习居菌,寄主广泛,既可侵染植物又可在土壤中生存。兰花茎腐病病原菌可在PDA(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培养,菌落呈粉白微紫色絮状,菌丝致密呈白色;分生孢子梗以单瓶梗为主,分生孢子通常在瓶梗的顶部形成假头状,无色,纺锤形,直型或肾型,有单个间隔或没有间隔;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状,少量有弯曲,大多为3个间隔,顶端的细胞变尖,有时呈倒钩形状,多为间生、单生或顶生;厚壁孢子为卵圆形或近球形[4]。
兰花茎腐病在2月发病,发病高峰期为5~9月,从最开始长出的鳞芽到成株均可受害。病菌以厚垣孢子形式可在土壤中存活8年以上,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土壤和病残体上越冬[5]。潮湿环境下,病部产生子实体,孢子借助气流、雨水、灌溉水传播,第2年成为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可从兰花分株时的伤口和根毛细胞侵入,通过对维管束的侵染在植物体内形成大量的毒素和胶质,最终堵塞维管束,使水分和营养无法输送,植株因缺乏营养和脱水而死亡[6]。
病菌可在7~35℃条件下存活,20℃时发病较轻,15℃以下不发病,高于33℃时病菌停止生长。春夏两季,如果栽培基质温度高且潮湿,兰花移栽时根系伤口多,植株长势弱或抗病性差,发病严重;夏季气温高,降雨量大,大棚内易形成高温高湿环境,兰花茎腐病发生严重;连作地、黏土地、土壤盐渍化、过量使用氮肥等,均可加速兰花茎腐病的发生与流行。
高温高湿、通风条件差等是导致兰花茎腐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兰花茎腐病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加强栽培管理,综合应用药物控制。
4.1.1 选用优良品种,改善设施条件
选用抗性强的优质兰花品种;改善设施条件,配置遮光、降温、通风等设施系统。
4.1.2 加强通风,充分消毒
兰花栽培过程中应加强通风,保证空气流通。兰花苗染病后,及时将病苗拔出并用药剂浸泡1 d以上,晾干至根部没有水分再上盆,上盆后浇3次水,3 d后即可按常规管理。
4.1.3 及时清除病株
一旦发现植株感染病害,立即将其及周围植株拔除[7]。拔除工具要用酒精灯消毒,将剩余的兰芽和小刀放入20%噻菌铜悬浮液300~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或7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中静置15~30 min进行杀菌消毒。植株换盆后,在根部缓慢浇水,并将其置于阴凉通风处,不要喷水或暴晒,1周后再进行常规养护[8]。
发病高峰期及时用药防治,一般每隔15 d用药液灌盆1次,病株周围的植株也需用药剂喷淋根颈部进行预防。黄发茂[9]于2011年通过PDA室内毒性实验发现,施保功、施保克、多菌灵3种药剂对蝴蝶兰茎腐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焦鹏等[10]于2012年开展了6种不同杀菌剂对兰花茎腐病的抑菌效果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啶菌灵对其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魏琳等[11]于2021年通过研究发现,枯萎病病菌是导致茎腐病发病的重要病原,70%甲硫菌灵、50%咯菌灵等4种药剂对镰刀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为合理选用抗菌剂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