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萍 吴 昊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校友是学校连接社会资源的桥梁和纽带,是反馈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群体。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型的过程中,应进一步重视校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尤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更应积极探索、创新校友反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提升高职院校的“三全育人”水平。
1) 校友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对校友的定义一般是指曾在学校或研究所接受过学历教育,最终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人员[1]。但从现代教育管理学更广泛的定义看,校友也包括所有主动关心和支持学校发展的人。因此,校友作为专业知识密集、信息丰富、社会实践经历丰富的人群,是学校育人成果的重要体现,是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力量。具体到兼具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属性的高职院校领域,校友的社会覆盖面更广,与企业等社会组织的联系更密切。
2) 高职院校校友资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校友资源主要分为四类。一是事业单位型校友资源。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毕业的很多高职院校校友,特别是一些金融类、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校友,得益于高校毕业生工作分配制度,进入各级政府部门或者相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具备与政行企沟通的优势。二是技术技能型校友资源。这一类型校友在高职院校校友中所占比例最大,也是技能型社会塑造过程中的主要力量。三是创新创业型校友资源。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引导下,涌现许多从高职院校毕业的创业精英。四是科技研发型校友资源。一部分高职院校校友通过继续深造后,成长为科技研发专家。
3) 校友资源反哺高职院校发展的意义。校友反哺是校友为报答母校培养之恩,通过自身的财力、物力、信息、文化和社会影响力为母校建言献策。近年来,“校友反哺力”已经成为高校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根据上述四类高职院校校友资源,其反哺高职院校,具有四个层面的意义。一是运用自身的创业经验与财富资源,为高职院校提供先进的创业理念、较多的就业岗位、各类捐助等资源。二是协调丰富的政府、社会和企业资源,助力高职院校打造政行校企平台,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三是运用自身较强的专业技能,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相关的专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四是提炼杰出校友的优秀品质、宝贵精神财富,打造榜样效应,激励高职院校在校生刻苦学习、成长成才。
1) 校友榜样有利于提升思想引领效应。校友拥有与在校生相似的求学经历和求学环境,从某种层面而言,校友与在校生之间会有心理学意义上的接近性和同理心,即具有学脉同宗、精神相承的优势[2]。因此,在校生更易被校友的成长案例所吸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随之产生认同感。将杰出校友的优秀品质、宝贵精神以及工作经历、人生经验融入思政教育,会生动可信、更易传播,并在学生中形成广泛的正面影响,将进一步充实思政教学内容,避免单向度的灌输与说教,从而提升思想引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 校友群体有利于强化协同育人矩阵。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改变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养成的单维度教学理念,加强实践教学。而校友资源是融财力、物力、信息、文化和影响力于一体的社会资源,将校友资源与校内思政教育要素相协同,有利于形成校内各级部门与校外各类组织共同挖掘思政元素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机制,着力构建不断优化校内课程资源、逐步运用社会大课堂资源、深化课程思政的思政课教学共同体,从而进一步保障“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
3) 校友文化有利于形成特色教学资源。校友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学校传统的缔造者和传承者。校友身上凝聚的精神,是学校历史传统、校风学风的直接体现,彰显了学校的品质和特征。同时,高职院校校友对职业教育有深入的了解,将校友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对学校历史文化与精神理念的理解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创新具有职业特征、校本特色的思政教育资源,并进一步推进契合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理念的思政教学改革,使工匠精神、创新意识、职业素养、校史校情教育等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1) 校友组织建设的系统性有待深化。校友组织不仅承担着连接学校与校友的重要职责,更是开发与管理校友资源的具体落实部门。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校友组织仍普遍停留在建设各地校友会、举办秩年校友返校活动等初级阶段。在深化校友会建设内涵、对接学校重大工程、主动联系校友参与学校建设与思政教育等方面仍缺乏制度性、系统性,导致校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缺乏广度与深度。
2) 校友参与思政工作的积极性有待提升。高职院校建校史大多不长,校友基数较少,加之相应的工作机制并不健全,使得校友参与思政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以至于高职院校运用校友资源反哺思政工作的优势无法充分体现。
3) 校友协同思政育人的机制有待健全。一方面,校友组织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校内思政育人主体的机制不健全;另一方面,学校相关组织关于校友联动打造“大思政”育人共同体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建设不够,这些因素导致校友参与思政育人的意识较难萌生、举措较难落实。
1) 完善校友工作机制,建强校友资源平台。首先,健全校院两级校友工作机制。学校成立校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订校友工作规划、制度,指导和推进校友工作,进行校友工作绩效评价;二级学院成立校友工作小组,负责落实校友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计划和具体部署,结合学院具体情况,协调、深入、组织校友工作,及时向校友工作领导小组反馈,不断增强全员支持校友工作的意识。其次,建立和完善校友工作激励机制,定期召开校友工作研讨会,并加强校友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建设,评选年度校友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以此充分调动校友工作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以学校校友会、各地分校友会为联络部门,加强校友工作与“三全育人”、教育教学、校企合作、科研创新等学校中心工作的对接,以便校友资源主动、及时、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营造校友文化环境,加强榜样思想引领。营造良好的校友文化环境,可以激励在校生向榜样学习,传承学校优秀校风,发挥育人效果[3]。一是营造校友文化育人的“硬环境”。如修建校史馆,为知名校友塑像,以优秀知名校友命名道路、楼宇,在学校公共场所安置校友捐赠的景观石等。二是营造校友文化育人的“软环境”。以校园橱窗、校园电子屏、微信公众号、学校网站、广播站、电子杂志等媒体为平台,立体式、多渠道地宣传校友的典型事迹,充分展示校友风采,扩大校友事迹对在校生的影响;定期开展校友与在校生面对面活动,用校友真实的经历和故事教育在校生,引发共鸣,引导在校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全方位地发挥校友榜样作用。
3) 搭建多维互动渠道,协同校友思政育人。一是发挥校友在政府、行业、社会公益机构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资源,积极参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努力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增强现实启迪性、时代关照性。二是积极利用校友在创新创业、科技研发、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优势,丰富与拓展思想政治的育人途径。如邀请优秀校友以兼职教师身份,参与人才培养工作,以校友技能成才、技能强国的榜样力量和科技创新、精铸技能的实际工作经验为典型案例,弘扬劳动光荣、技能伟大,引领学生思想成长。同时引入校友企业进驻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园地,邀请校友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其创新创业意识。三是发挥校友作为学校精神传承载体的作用,邀请校友回母校追本溯源、重温青春岁月,并开展校史校情教育。同时继续发掘、传承学校办学精神、办学理念,保护学校历史建筑和景观风貌,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思政教育资源。
4) 助力校友持续成长,构建良性互动格局。一是面向校友优先开放网络课程、升学辅导、技能培训等教育教学资源,服务校友学历深造、素质提升及职业技能鉴定。同时定期对校友进行调研,分析、统计校友学习需求,不断提升服务校友终身学习的针对性。二是依托校友企业或校友所在企业建立社会培训基地,促进校友所在企业人力资源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并利用校办企业、实训中心等资源优势,帮扶校友创新创业。三是持续加强校友与母校、在校生的联系,以班级、学院或专业群为单位,组织开展校友返校和文化交流活动,为校友增进母校情怀厚植土壤。同时通过设立校友奖助学金、邀请校友为新生开展入学教育等,培养在校生校友意识,推动其关注、反哺母校发展。
通过梳理、分析高职院校校友资源相关概念,挖掘校友资源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分析高职院校校友工作的不足,提出了校友反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