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静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自信”是既相互区别又紧密关联的整体。让当代大学生真正理解并坚定“四个自信”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思政课中的制度自信教育为例,剖析其意义、视角和途径。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重要保障作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提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要求,就必然要加强制度自信教育,培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大学生,使其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投身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凝心聚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高校思政课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其中,政治性是高校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思政课事关意识形态全局,事关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事关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事关培养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都是重大的政治任务。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要引导青年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时,能够辨识并与之作斗争;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并自觉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引导青年学生在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只有这样,高校思政课才能实现其政治属性的内在要求。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是“拔节孕穗”的关键期。这个时期,青年学生对外在世界充分关注、对未来满怀憧憬与期待,需要得到悉心培养与正确引导,需要给其成长的养料和动力。新时代为广大青年发展提供了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与施展才华的人生际遇。新时代青年只有理性认知与坚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分把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历史同向,与时代同行,才能创造有意义的青春和人生。因此,高校思政课应着力引导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了解与认同,让大学生在坚定制度自信中形成奋斗的动力、找准奋斗的目标。
青年既充满活力与热情,又因人生阅历而难免有局限性,容易理想化地看待外在世界。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各种思潮不断交流交融交锋,纷繁复杂的资讯进入青年的视线,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影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新时代大学生更需要提高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自觉抵制错误思潮。因此,高校思政课应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理解与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形成坚定制度自信的同时,又增强思辨能力。
制度自信既源自科学的理论依据,又具备真实的现实效能。作为制度自信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运用多种视角开展制度自信教育,可以全面、系统提高学生认知水平,提升思政课开展制度自信教育的效果。
中国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规律性揭示与中国特定时空要素紧密结合的成果[2]。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美好前景的设想,既包括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同时又包括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懈努力的过程,需要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联系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让大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坚持;要联系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让大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要联系已有的现代化建设成果,让大学生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要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大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要联系人民生活的日益美好,让学生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坚持人民立场的价值依归。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将视野放眼于全球,将各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态度和能力加以比较,让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人类制度文明发展规律的把握,不仅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而且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3]。
科学先进的制度是党带领人民历经艰辛探索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和具体的时代背景。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努力寻找新的国家制度模式,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人民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制度建设贯穿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取得了各项制度成果,形成了科学制度体系。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党带领人民探寻符合中国国情制度的过程,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又是扎根中华大地,一切从实际出发,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成果,且一直保持自身独立性。通过学习制度的构建、完善与发展历程等内容,让大学生倍加珍惜制度建设取得的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不断完善、发展、创新的,这是其科学性与优越性的体现,更是制度自信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的日新月异,出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需要解决,制度需要不断进行创新,通过制度的更加完善,让发展更有质量,让人民更有获得感[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守正创新,以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障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系统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创新的历程,感知这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要始终保持我们党和国家的活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继续完善和发展[5]。
制度自信教育要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把握学习视角的同时,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将“知情意行”有机统一。制度自信的生成要经历正确认识、情感悦纳、主动践行等发展阶段[6]。因此,高校思政课要通过多种途径、多个视角开展育人实践,不断增强制度自信教育的实效性。
思政课教学要促进大学生加强知识点学习,打牢制度自信的认知基础。首先,各门思政课可发挥各自课程特点,在教学专题有机融入制度自信教育。以高职院校思政课为例,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可以在理想信念教育和法治教育专题中重点加以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可以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与成效等方面加以突出,形势与政策课可以结合时政热点分析制度优势。其次,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在校外资源运用上,可以带领学生到社区和农村,开展居民访谈、对话基层人大代表、调研基层治理等活动,体验基层治理效能,见证在基层治理中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再次,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建立思政教师队伍和专业教师队伍合作机制,形成制度自信教育合力,使学生明晰所学专业蓬勃发展与国家政策制度发展之间的联系。通过开拓大学生学习视野,让其全面学习制度知识,为制度自信教育提供知识基础。
思政课教学要调动学生情感,提升制度自信的认可体验。首先,要用身边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促动学生心灵。在教学案例运用上,可以在课堂连线服务乡村振兴的优秀校友、参与疫情防控的本校师生,让学生与嘉宾开展对话,从先进人物的服务奉献生动实践中,具体感受中国制度因其科学性、优越性和创新性而深得民心。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可以组织学生查阅、分享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作出贡献的人物故事,让学生体悟科学制度得来不易。再次,要将制度自信教育与青年个体成长相联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合国情的选择当中,找到对青年成长的启迪点。一方面让青年能够从国家的繁荣发展中获得精神力量,感受制度优势与个人未来发展关系密切;另一方面每个青年应该结合自己的个性化优势,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创造青春风采。师生内心坚信中国人能够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为制度自信教育提供情感共鸣。
思政课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升制度自信的认同效果。首先,要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剖析制度话语中所蕴含的哲理,体悟制度设计之中蕴含的思想魅力。其次,要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历史地、辩证地、系统地、创新地思考,坚持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得出科学的结论,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再次,要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结合教学主题,课前征集学生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学会使用思维导图,养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基本思考习惯。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这一基本思路发表观点,并回应学生提问,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我国制度建设的历史渊源、理论脉络和现实需求。通过带领学生感受思辨之美,促进制度自信教育内化于心。
思政课教学要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提升制度自信的践行能力。首先,要把课堂参与和网络参与相结合,例如在课堂微论坛中鼓励学生宣讲制度自信故事;让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例如制作《讲好中国故事》微视频、撰写日志投稿学校思政公众号等,加深学习体会。其次,把宏观视野与微观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参与宿舍管理、班级管理、校园治理,增强责任意识;通过开展社团“征求意见”“名单公示”等活动,学会按章办事,增强制度意识。再次,把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等活动,以实际行动坚定制度自信;通过参与地方各级人大代表选举,参与所在村委会或居委会的协商议事,增强参政议政能力,明晰制度运行对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作用,从而自觉维护制度权威。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制度自信教育外化于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7]。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思政课加强制度自信教育,与高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相结合,从思政课课程目标出发,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出发,把制度自信融入时代新人的精神血脉,促进时代新人坚定制度自信,投身新时代伟大实践,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