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珊 秦小军 梁建华 张敏 饶月 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重庆 404300)
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肠系膜动脉CTA在老年性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3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列为研究样本。根据患者年龄把超过60周岁的15例患者视为一般组,把不足60周岁的15例患者视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不同组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病部位、发病原因以及CT阳性征象的差异。结果:出血部位发生在食道1例、胃11例、十二指肠12例、小肠1例、结肠3例、直肠1例、多部位出血1例。其中,一般组结肠部位出血例数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胃和十二指肠部位出血例数显著高于一般组(P<0.05);所有患者中消化性溃疡15例、肿瘤7例、缺血性肠病1例、血管畸形1例、贲门黏膜撕裂1例、炎症3例、息肉伴出血2例,其中一般组患者肿瘤、缺血性肠病例数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而观察组消化性溃疡例数显著高于一般组(P<0.05);CT影像征象显示,造影剂外渗3例、胃肠壁增厚22例、血管畸形2例、黏膜强化3例,其中一般组患者胃肠壁增厚现象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一般组CT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针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采用肠系膜动脉CTA在老年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准确率较高,显著提升诊断效率。
消化道出血的疾病是慢性疾病,也是综合性疾病的一种,一般此病的发病和年龄有很大关系,发现时一定要及时地进行治疗[1],不然对患者身体会产生明显影响,直接的危害患者身体健康,还可能会导致其他疾病的出现,要认识到疾病的严重性,找出原因对症治疗[2]。消化道出血的一个重要的也是常见的原因就是呕吐,不管什么情况下的呕吐都会导致消化道问题,比如急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肺癌,严重的肺炎,肺气肿等疾病得不到很好的治疗都是会引起消化道出血疾病[3]。CTA技术的优势显著,包括:检查无创、检查费用较低、获得的图像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以及清晰度、后期的处理能力强大等,该技术已经得到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本实验为研究肠系膜动脉CTA在老年性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3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列为研究样本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3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列为研究样本。根据患者年龄把超过60周岁的15例患者视为一般组,把不足60周岁的15例患者视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内镜检查前1~3d进行肠系膜动脉CTA检查,对比分析不同组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病部位、发病原因以及CT阳性征象的差异。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年龄等基本情况之间具有显著差异(P<0.05)。该项目已获取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同时所有参与患者均签署知情通知书。
表1.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1)年龄在27~90岁者;(2)经诊断符合消化道出血患者;(3)无相关严重并发症者;(4)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该课题研究。
排除标准:(1)患有严重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异常者;(2)既往宫颈手术史者;(3)有精神疾病史者;(4)合并其他肿瘤者;(5)血液疾病及凝血功能不全者;(6)难以配合开展本项目者。
使用64排螺旋CT对所有患者进行扫描。扫描范围由膈肌顶部到耻骨联合部位,扫描周期包括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和延时期。参数:120kV、500mA、层厚5mm、层间距5mm、螺距0.925:1。使用高压注射器,于患者肘前静脉处以4~5mL/s的速度注射350mgI/mL碘对比剂80~85mL。动脉期扫描时使用跟踪腹主动脉阈值达150 HU时自动开启扫描,同时采取层厚、层间距0.625mm进行动脉期图像薄层重建。再注射药物后60~75s开始门静脉期扫描,如有需要,根据患者病变程度于4~8min进行延迟扫描,然后将重建后的薄层数据导入到工作站中作图像处理,包括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以及最大密度投影等处理。然后由两名具有丰富经验的腹部影像学诊断医师,采用双盲法阅读并分析图像,如果两者出现意见分歧,则需要互相探讨,直到得出一致的结论为止。
对比分析不同组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病部位、发病原因以及CT阳性征象的差异。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实验指标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形式表示。P<0.05表示数据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通过表2可以看出,出血部位发生在食道1例、胃11例、十二指肠12例、小肠1例、结肠3例、直肠1例、多部位出血1例。其中,一般组结肠部位出血例数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胃和十二指肠部位出血例数显著高于一般组(P<0.05);所有患者中消化性溃疡15例、肿瘤7例、缺血性肠病1例、血管畸形1例、贲门黏膜撕裂1例、炎症3例、息肉伴出血2例,其中一般组患者肿瘤、缺血性肠病例数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而观察组消化性溃疡例数显著高于一般组(P<0.05);CT影像征象显示,造影剂外渗3例、胃肠壁增厚22例、血管畸形2例、黏膜强化3例,其中一般组患者胃肠壁增厚现象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两组患者的病理资料比较
消化道出血是比较常见的慢性疾病,疾病的危害性很大,引起的原因也是多样的,一定要及时地发现问题,一般如果患者有胃部疾病、肠道上的疾病,都很容易引起消化道出血,所以平时应该尽量的保护好自己的胃[4]。如果经常吸烟喝酒,不注意身体,导致严重呕吐的情况也会引起消化道疾病,饮食如果不注意经常吃一些硬的食物,经常吃一些辛辣的刺激性食物,容易导致上火引起严重的消化道疾病产生[5]。患者如果有胃病,有胃溃疡、胃癌、心脑疾病、严重的外伤,大量地服用一些刺激性的药物等这些情况都会引起消化道出血,开始的时候不是很严重,如果不及时的发现治疗,方法不对症会产生大量出血情况,一定要注意调理。
目前,临床中一般会采用内镜诊断消化道出血,内镜能够对大多数上消化道、结肠以及回肠末端的病变安全直接的定位以及定性。但是,对于高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来说,对于内镜的检查耐受性较差,并且远端十二指肠以及大多的小肠属于内镜检查盲区,由此可见,内镜检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肠系膜动脉CTA检查相对简单、快捷并且无创,对于老年患者来说[6],尤其是病情比较为重的患者,其耐受性较强,可行性较高,只需通过一次扫描即可获取消化道全景图像,其中包括常规内镜技术无法探及的小肠区域,从而能够准确快速的发现病因,及时治疗。
CTA检查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临床中,且CT技术属于无创性检查,64排128层CT技术和常规的检查技术相比,能够迅速完成扫描,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得到的图像质量的清晰度也显著提高,于后期重建可以得到相对完整的三维影像。诊断消化道出血较有意义的CT阳性征象为对比剂外渗,该征象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出血速率、检查时机、对比剂浓度等,虽然以上因素均不常见,但是,一旦发生,则表示患者存在活动性出血。对比剂外渗征象一般会出现在不同年龄的患者中。近些年来,有相关学者表示:消化道肿瘤、血管畸形、局灶性黏膜异常强化以及息肉异常强化,均能够由此得知消化道出血的来源。另外,通过CT横轴平扫以及增强扫描,能够对大多数的消化道出血进行准确诊断,而肠系膜动脉CTA能够提供更加详细的肠系膜血管系统的三维图像,从而让诊断医生能够对患者的血管解剖、病变进行直观观察,为后续的患者的数字影像技术检查提供依据[7]。
本研究发现,所有患者中消化性溃疡15例、肿瘤7例、缺血性肠病1例、血管畸形1例、贲门黏膜撕裂1例、炎症3例、息肉伴出血2例,其中一般组患者肿瘤、缺血性肠病例数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而观察组消化性溃疡例数显著高于一般组(P<0.05);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CT影像征象显示,造影剂外渗3例、胃肠壁增厚22例、血管畸形2例、黏膜强化3例,其中一般组患者胃肠壁增厚现象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在于:老年患者的消化道出血的引发因素和肿瘤具有密切联系,消化道肿瘤在CT上一般会如下显示:胃肠壁增厚、黏膜强化、中断,所以,通过CT平扫,CT增强扫描,能够获得较高的诊断效能,而年龄较低的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消化性溃疡,溃疡会因为病灶的大小、病灶的位置以及病灶的深度等原因,对CT的诊断效果产生影响,因此,CT的诊断价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出血部位发生在食道1例、胃11例、十二指肠12例、小肠1例、结肠3例、直肠1例、多部位出血1例。其中,一般组结肠部位出血例数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胃和十二指肠部位出血例数显著高于一般组(P<0.05);老年性消化道肿瘤主要发生在结肠以及胃部,年轻患者的消化性溃疡主要发生在十二指肠中,这也是本篇文章一般组和观察组患者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部位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针对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采用肠系膜动脉CTA在老年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准确率较高,显著提升诊断效率,具有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