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临床诊断价值

2022-03-16 09:53杨飞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天津3017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4期
关键词:误诊率蛛网膜下腔

杨飞 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 (天津 3017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放射影像在临床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价值。方法:以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7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对象,经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进行研究,各组为35例。采取CT血管造影技术对参照组进行诊断,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试验组进行诊断。比较2组诊断阳性率、漏诊及误诊率、诊断费用。结果:2组对比诊断阳性率的数据表明试验组更高,满足统计要求(P<0.05)。2组对比漏诊及误诊率的数据表明试验组更低,满足统计要求(P<0.05)。2组对比诊断费用的数据表明试验组更高,满足统计要求(P<0.05)。结论:临床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检出率较高,但其费用更贵,因此在选择诊断方法时还需综合考虑患者实际情况。

在临床重症疾病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较为常见,其致死率较高,是一种神经病症,患者发病后病死率约为50%。对于患者而言,其发病是因脑部血管在内部因素影响下发生破裂而出血,脑出血症状较为严重,且脑部蛛网膜下腔一旦流入血液,则会引起该部位出血,从而导致患者病死率增加[1]。在治疗此类患者时,部分可幸存,但会遗留程度不同的认知和神经等功能障碍。同时在患者发病时,其可能发生休克症状,若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恰当,则会可能造成患者直接死亡,所以改善患者临床结局的关键在于及时治疗[2]。而准确诊断患者病情则是开展治疗的重要前提,目前采用的诊断方式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CT血管造影技术等,二者均可发挥一定的诊断作用,但前者的费用较高,且极易侵害人体,而后者对人体伤害小,且价格较低,但诊断准确性相对低下,所以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诊断方式进行合理选择[3]。因此本文以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7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对象,经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进行研究,各组为35例,分析了放射影像在临床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价值,现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7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7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对象,经随机分组法分为2组进行研究,各组为35例。总结分析患者基础信息:试验组21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24~46岁,平均(36.5±2.7)岁。试验组患者出现 剧烈疼痛、呕吐、头晕人数分别为13例、10例、12例。参照组20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24~46岁,平均(36.3±2.4)岁。参照组患者出现剧烈疼痛、呕吐、头晕人数分别为14例、10例、11例。经统计软件处理各组相关数据,P>0.05,发现无统计差异,可对比。

纳入标准[4]:均满足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依据;均能配合研究和治疗;心理和精神等均正常;可正常交流和沟通;均知情同意,并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视听障碍;器官衰竭或疾病;恶性肿瘤;精神疾病;继发性发病者;无法正常交流或沟通者;中途脱落者。本试验满足伦理委员要求。

1.2 方法

采取CT血管造影技术对参照组进行诊断,仪器为西门子SOMATOM Force CT仪,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扫描部位从颅底至颅顶,在肘部静脉采用非离子造影剂80mL进行注射,控制速率为3mL/s,开展静脉造影。注意CT扫描需与造影剂时刻紧跟,扫描自动完成,在患者颈动脉安装检查设备,在分叉部位控制设备采集数据,控制球管旋转速度0.5s/次,收集区间64mm×0.6mm,获取图像后,实施减影去颅骨,实施CTA图像处理,完成MIP重建,将动静脉窦等去掉。

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对试验组进行诊断,即采取二维造影在双侧股动脉对椎动脉、内动脉等进行扫描,将动脉瘤找到后,实施三维成像处理,将造影剂21mL注入,控制速率为3mL/s,对动脉瘤在注射期间获取造影图像,然后传入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诊断阳性率、漏诊及误诊率、诊断费用。

1.4 统计学分析

所得文中数据由统计人员处理,工具为SPSS22.0统计软件,表示计量资料的形式为±s,表示计数资料的形式为%,分别用t、χ2检验数据差异,P<0.05时,满足统计处理要求。

2.结果

2.1 对比2组诊断阳性率

表1中所示,2组对比诊断阳性率的数据表明试验组更高,满足统计要求(P<0.05)。

表1.对比2组诊断阳性率

2.2 对比2组漏诊及误诊率

表2中所示,2组对比漏诊及误诊率的数据表明试验组更低,满足统计要求(P<0.05)。

表2.对比2组漏诊及误诊率[n(%)]

2.3 对比2组诊断费用

在诊断费用上,试验组为(2050.4±200.6)元,参照组为(880.2±68.3)元,2组对比诊断费用的数据表明试验组更高,满足统计要求(t=54.2124,P=0.000)。

3.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患者脑表面出现破裂情况。在患者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时从而引发的综合征。受颅内动脉瘤、静脉畸形、凝血障碍等的影响,临床表现为呕吐、头痛以及脑膜刺激征等,目前主要通过稳定血压、预防感染,选用综合护理方式下能够有效提高治愈率。作为一种常见内科疾病,由于出现血管外伤性破裂从而出现出血症,在发病急、致残率较高的同时则会引发不良症状。通过做好严密病情监察和心理护理,以此来做好头痛、呼吸道、饮食预防护理。通过进行相关出院指导,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并发症,提升满意率。

蛛网膜下腔出血作为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呕吐等,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并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对于此种病症并发症严重,临床中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痉挛,目前患者缺乏疾病认知,不了解卧床休息的重要性。

老年人群之中多发脑血管疾病,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的特征,被人们所熟知。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出血,作为现阶段神经科的常见多发疾病,在早期诊断中较为重要。CT作为现阶段的首选治疗方式,CT检查较为方便、快捷,能够显示出出血部位和相关范围。CT检查对于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能够做出定性诊断,通过估算出出血量,结合发病部位以及增强扫描能够推断出病因。当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包含动脉硬化、颅内出血高血压等,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最常见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占据54%左右。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机制上,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不由单一因素,而是由多重因素所致。当前由于血压升高引起的下腔出血一般合并脑血管病变,当前在血管破裂后能够形成血肿,在血肿形成后将会出现海绵样病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除占据损害后,还存在脑组织血液循环情况。在CT扫描技术的不断更新后,在神经外科应用相对广泛。

CT检查可以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但能够显出出血量的多少,同时为筛选蛛网膜下腔病因提供了相关依据。CT扫描技术逐渐发展,同时其应用率逐渐提升。通过对患者进行CT的扫描,能够对患者的病灶组织和信息进行清晰显示。由于CT自身清晰度较高,的同时其影像学征象较为典型,包括血管集束征和分叶征等。通过对CT的征象进行观察,一定程度上能准确判断其病变性质。对于CT来说,其操作简单,同时其由于检测敏感性较高,因此在现阶段应用较为广泛,此项技术重复性强。在现阶段的临床医疗效果中可以进行随访的应用。通过进行CT影像学诊断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恢复,并避免出现防治措施。在目前来说,患者出现水肿、血肿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并消除隐患,避免出现相关并发症。基底节中,CT表现为肾形呈现高密度影,血肿周围出现环形低密度水肿带。

通过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深入分析,一般情况下来说老年人整体病症较多,主要是受身体机能不断降低的影响,身体素质相对不好,同时代谢较弱,从而导致疾病降低。在患者出现脑血管疾病时,致病率较高,同时使疾病多发。对于患者整体心理压力等较大。临床上针对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通过抗凝、脱水以及扩张血管等方式展开对患者病情的恢复。在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中,治疗有效率也在不断提升。目前来说对于脑血管疾病主要以提高患者机能和生活质量为主,在目前来说通过利用肢体康复训练、心理护理、语言功能锻炼等不同手段,并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效果和自理能力,最终的目标是能够帮助患者进行恢复其原有的机体功能,并且可提升其生活质量水平。

在日常饮食方面通过制定科学用餐食谱,控制患者的营养获取。通过均衡营养和热量的控制,从而促进患者病情的有效控制。在临床脑血管疾病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较为常见,病死率和致残率均相对较高,且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日常生活。在治疗该病症期间,准确诊断对于指导治疗尤为重要。若患者病情尚未明确,则无法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救治,从而引发一些严重后果。对于患者而言,越早诊断和治疗越能改善其临床结局。通过对患者开展有效的诊断之后,则可明确其病情严重程度和具体病因,并能指导临床科学治疗。对于诊断时未发现动脉瘤者,则以保守治疗为主,反之则对动脉瘤直接实施手术切除或实施血管介入治疗[5]。在诊断此类患者时,目前常用的放射影像技术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其中前者诊断费用相对较高,但其诊断准确性相对更好,而检查中还需注意保护动脉瘤,以防其破裂从而导致患者病情加重。而后者是一种新型诊断手法,其不会增加患者不适感,且可灵活旋转,获取的空间结构图像较为完整,利于指导患者临床治疗。但此种方法在诊断较小动脉瘤时,其无法达到较高的诊断准确性,所以不利于检出患者病情和病因[6]。本文结果显示,2组对比诊断阳性率、漏诊及误诊率的数据表明试验组更高,满足统计要求(P<0.05)。该结果表明临床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阳性率更高,可减少误诊或漏诊概率。但2组对比诊断费用的数据表明试验组更高,满足统计要求(P<0.05)。这表明临床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费用更昂贵,所以选择时还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7-9]。可见,临床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还需合理选择放射影像技术,以保障诊断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诊断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的检出率较高,但其费用更贵,因此在选择诊断方法时还需综合考虑患者实际情况。

猜你喜欢
误诊率蛛网膜下腔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1例右心房至第二肝门的下腔静脉损伤患者的急救措施探索
剧烈头痛?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乌鲁木齐市医疗机构丙型肝炎病例诊断及报告质量分析
以胸痛为首发的带状疱疹误诊为心绞痛35例分析
X线平片和CT检查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对比分析
麻醉前加温输液对蛛网膜下腔麻醉患者中心体温及寒战的影响
扭转坏死睾丸34例的临床诊治分析
脑出血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