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巍
江苏省苏州永鼎医院中医科,江苏苏州 215200
胃脘痛是中医内科中较常见的一种病证,主症为上腹胃脘部疼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嗳气、反酸、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胃脘痛属消化系统疾病,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和慢性胃溃疡类似。中医认为,胃脘痛发病于胃脾,但与肝脏之间联系紧密,肝主疏泄,调节脾胃,肝气失调则影响脾胃升降,并由此引发胃脘部疾病之肝气犯胃证[1]。从临床来看,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饮食行为习惯发生变化,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长;另一方面,高压之下生活情绪得不到有效的发泄易形成郁气,因此肝气犯胃证成为了目前胃脘痛最为常见的中医证型[2]。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方剂理气止痛方配合辨证干预思想对胃脘痛肝气犯胃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苏州永鼎医院中医科门诊收治的93 例胃脘痛肝气犯胃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掷硬币的方式将其分为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4 例)。试验组中,男26 例,女23例;年龄17~62 岁,平均(44.9±10.1)岁;病程1~14 周,平均(7.9±2.2)周。对照组中,男23 例,女21 例;年龄19~67 岁,平均(46.3±11.6)岁;病程2~22 周,平均(8.5±2.6)周。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苏州永鼎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国家中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中关于胃脘痛的诊断标准[3],辨证分型为肝气犯胃证;②患者意识状态良好且具备正常的沟通交流能力;③患者资料齐全;④患者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①合并肝炎、胆囊炎、肺炎、心肌梗死等可能诱发胃痛的疾病者;②妊娠、哺乳期女性;③合并精神疾病者;④中途退出研究者。
为保证研究的合理性,两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不使用任何与本研究不相关的药物。对照组患者单独使用西药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济川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910085;国药准字H20061220;规格:10 mg)20 mg/次,2 次/d。试验组患者采用自拟理气止痛方,方药组成:延胡索15 g、陈皮6 g、青皮6 g、柴胡12 g、枳壳6 g、川楝子10 g、川芎6 g、苏梗10 g、木芙蓉叶5 g、徐长卿6 g、大腹皮7 g、赤芍15 g、白芍10 g、砂仁10 g、预知子5 g、黄连10 g、旋覆花5 g、白及20 g。将药物加水煎煮取汁300 ml,指导患者分早晚两次在空腹状态下服用。试验组患者在上述方剂的基础上以中医辨证思维进行干预,方法:①情志干预,肝气犯胃证胃脘痛多由情志不舒、久郁成怒、肝失调达、胃失和降所致,舒缓患者的情志对于疾病转归具有重要的意义,可采用情志相克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舒缓心志,达到控制病情的效果。②饮食指导,中医有药食同源的治疗思路,《黄帝内经》有“空腹为食,患病为药”的记载,针对肝气犯胃证患者,建议增加萝卜以起到健胃顺气的功效; 对于伴有食欲不振的患者可加食山楂,但胃酸分泌过多的患者慎用;同时莲子、扁豆、陈皮等熬制成粥,也可起到理气和胃止痛的作用。③中医外治,肝气犯胃证累及胃腑和肝脏,选取中脘穴、足三里配伍针刺,可起到理气和胃的功效;若有肝气郁结,则在中脘穴、足三里的基础上加用肝俞穴和太冲穴以达到疏肝理气的作用。④穴位敷贴,选择炒白芍、佛手、延胡索、柴胡、木香制成药物贴,分别贴于患者的关门穴、中脘穴、天枢穴、胃俞穴、神阙穴和章门穴,可起到和胃止痛、疏肝理气的功效。两组患者均以持续治疗2 周为1 个疗程,每2 周复诊1 次,持续用药4 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中医症状评分。①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药病症诊断疗效》[3]为依据,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患者接受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影像学或胃镜检查结果正常;有效:胃痛缓解,其他临床症状较治疗明显缓解但依旧存在,影像学或胃镜检查结果有好转;无效:未达到上述两项标准,影像学或胃镜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无改变。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根据《胃肠疾病中医症状评分表》[4]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的症状评分,所有症状分为无、轻、中、重4 个等级,并分别记录0、3、5、7 分,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的症状越轻。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例)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中医症状评分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中医症状评分的比较(分,±s)
注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嗳气治疗前 治疗后反酸治疗前 治疗后恶心呕吐治疗前 治疗后食欲减退治疗前 治疗后试验组对照组t 值P 值49 44 2.11±0.57 2.14±0.65 0.237>0.05 0.85±0.13a 1.39±0.29a 11.787<0.001 2.15±0.33 2.14±0.40 0.132>0.05 0.58±0.20a 1.10±0.16a 13.741<0.001 1.98±0.24 2.03±0.30 0.892>0.05 1.37±0.15a 1.59±0.19a 6.228<0.001 2.27±0.52 2.30±0.57 0.265>0.05 1.49±0.20a 1.67±0.35a 3.083 0.002
胃脘痛是常见病种,由气血不畅、胃气郁滞引起,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近心窝处出现各种形式的疼痛;西医中并无胃脘痛的说法,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结为胃肠道功能紊乱、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急慢性胃炎等病症。从既往临床来看,西医常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抗生素、胃黏膜保护剂、H2受体阻滞剂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应用药,虽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善各症状,但停药后出现复发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价值。随着现代中医理论的发展,通过中医方法解决各类临床杂症已成为当前形势下的一种主流。
中医认为多数胃脘部疼痛,是由于忧思郁怒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所致。肝脏具有疏机达气的功效,由于内外因引起其疏泄功能下降,就会出现肝气郁结,从而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5-6]。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的症候为胃脘胀痛,嗳气频作,胸脘痞闷,喜太息,脉沉弦、舌边红,治当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本研究所用理气止痛方为苏州永鼎医院自拟方剂,包括延胡索、陈皮、青皮、柴胡、枳壳、川楝子、川芎、苏梗、木芙蓉叶、徐长卿、大腹皮、赤芍、白芍、砂仁、预知子、黄连、旋覆花、白芨。方中的延胡索、川楝子源自金铃子散,联合应用有理气止痛的效果[7];陈皮为二陈汤的主要药物,与诸药联用可起燥湿和中的作用[8];黄连具有疏肝泻火的功效;柴胡、川芎、枳壳可起到疏肝解郁、理气和中的作用[9-10];诸药联用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
中医外治理念如针灸和敷贴在胃脘痛的治疗中同样能够起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以中脘、足三里针刺并结合辨证思想,加入肝俞穴和太冲穴,搭配药物治疗胃脘痛肝气犯胃证可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李淑云等[11]的研究指出,在使用中药方剂的基础上配合中脘穴、 足三里穴等穴位治疗胃脘痛的治疗有效率达到96.00%,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穴位敷贴是目前临床上针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黄帝内经·灵枢》记载“夫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试验组以炒白芍、佛手、延胡索、柴胡、木香制成药物贴,分别贴于患者的关门穴、中脘穴等穴位,可起到和胃止痛、疏肝理气的功效,沈维[12]研究指出,采用穴位敷贴与药物联用的方式治疗胃脘痛较单独用药可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胃脘痛肝气犯胃发病的病机之一是患者情志郁气,无论选择何种治疗方案,解决患者的情志问题都会对治疗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3]。中医经典文献《素问·举痛篇》有言“百病始于气”,即肝气郁结是导致多类疾病的主要原因。《临床指南医案·胃脘痛》中明确记载“情志不畅,肝木之气犯胃”“肝为病源、胃为病所”。通过情志相克等方法消除负面情绪,是提高胃脘痛肝气犯胃的有效方法[14],另一方面,患者的不良情绪也是影响其用药依从性的关键因素,负面情绪的解决也有利于保证治疗的延续性。胃脘痛具有易复发的特点,原因为:①单纯服用西药,停药后症状易复发;②患者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饮食习惯未得到纠正。从远期预后的角度分析,叮嘱患者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是杜绝疾病复发的核心之一;就治疗而言,中医认为脾胃调养须恪守饮食有时、饮食有节、饱饥适宜、冷热相调[15-16];从辨证思想的角度来看,须做到药食互补,不仅能够确保疗效,还能够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行为习惯,降低疾病复发的概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88%)高于对照组(79.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药理气止痛方配伍辨证干预思路治疗胃脘痛肝气犯胃证可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中药理气止痛方配合辨证干预思想治疗胃脘痛肝气犯胃证效果确切,值得在临床中借鉴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