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血液病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

2022-11-27 15:37王炳晨李文省仇兆乾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6期
关键词:医学思政课程

王炳晨 李文省 仇兆乾

1.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内科学教研室,山东菏泽 274000;2.菏泽医学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诊断教研室,山东菏泽 274000;3.菏泽医学专科学校护理系外科护理教研室,山东菏泽 274000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而立德树人,是高校解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核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过程,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2]。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政治等社会科学所不能替代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但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忽略了思想和人文教育。目前针对临床医学生的内科学及相关学科的课程思政起步晚,理论尚未成熟,教学实践方面仍处于尝试阶段[3-7]。本文总结本校血液病学专业内容与相关思政内容有机融合的经验,为内科学及其他教育者提供可实践化的思路及方法。

1 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归属于“人”的范畴,在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精神相结合模式转变的趋势下,医学中的人文属性显得更为重要。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共7 个领域60 条具体标准,其中3 个领域26 条具体标准涉及思想与人文方面[8]。在医学实践方面,人文主义和专业精神是医学实践固有的美德[9]。在医学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即符合医学“自然与人文社会”的双重属性,也是医学教育回归本源的必然需求。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1]370-373,没有合格的医疗人才,就没有全面健康,在这个方面医学也具有了政治功能和社会意义[10]。对于肩负着培养我国未来健康促进者和人民群众“健康守门人”责任的医学院校,在医学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内容,加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党和人民信得过的德才兼备的医疗人才,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

2 “血液病学”课程思政的资源挖掘

血液病学以血液和造血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是临床内科学一个独立分支学科。在《内科学》教材中,血液病学2/3 的内容为血液肿瘤[11]。结合学科特点,笔者围绕“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进行素材的挖掘。

2.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培养学生的制度自信,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认同感和优越感。在新冠疫情的防治中,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摆在第一位、党的统一领导实现统筹规划和多方联动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伟力[12],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当顺着这条思路来解读我国在肿瘤防治的策略及初步成果,发掘其中蕴含的制度自信。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病,全球各国均面临着严峻的防控形式和巨大的防治难度,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据统计全球只有不到15%的发展中国家能为癌症提供综合治疗,1/3 的国家可提供高质量的癌症发病率数据报告[13]。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人口第一大国,2020年我国新发癌症人数457 万、癌症死亡人数300 万,均位居全球第一[14],每年恶性肿瘤所致的医疗花费超过2200 亿[15]。如何防治恶性肿瘤,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全面健康。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来,我国制定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防控策略,并在稳步推进。在数据统计方面,我国目前已建立全球覆盖人口最多的肿瘤登记体系,2020年肿瘤登记工作区县达到1152 个,覆盖5.98 亿人口[16]。在综合治疗方面,通过国家谈判、纳入医保、进口抗癌药税费优惠、加快境外已上市临床急需新药进入我国等多项举措,不断提高抗肿瘤药物可及性,提高我国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同时我国实行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又进一步降低肿瘤患者经济负担,2018年全国肿瘤治疗费用中医保支付占62.76%,家庭卫生支出占27.48%,商业健康保险、非营利组织筹资等支出占9.76%[17]。

通过我国肿瘤防治的策略的讲述及和与其他国家数据的直观对比,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的发展进步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坚定制度自信。

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信

2.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弘扬、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个纽扣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与任务。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几个方面与学科特点结合紧密,容易挖掘思政资源。以下举例说明:①爱国,是最朴素不过的情感,爱国既有海外赤子回国报效,也有把对同胞的挚爱转化成奋斗的动力。顺着这条思路来解读为我国血液肿瘤诊疗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很容易挖发掘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比如海外赤子回国报效的典型事例,鲁先平博士带着“为患者提供价格可承受、具有创新机制的药物,让中国拥有自己的原创新药”的梦想,放弃跨国药企研发部门负责人的工作,从美国回到祖国,潜心攻关15年。西达本胺是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抗癌新药,2015年5月22日全球上市,获批的适应证就是国内高发的外周T 细胞淋巴瘤[18]。在“结构生物学与肿瘤靶向治疗”方面有杰出贡献的施一公院士,2008年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待遇和科研条件回到祖国。还有牵头制定全球第一个系统的结外鼻型NK/T 细胞淋巴瘤分期系统的林桐榆教授[19]、经过10年的研究提出了疗效更好而且毒副作用更小DDGP 方案的张明志教授[20]以及“爱国,就要让患者吃得起药”,放弃为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效药”申请专利的王振义院士[21]。②敬业,对于大部分进入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医学毕业生而言,更重要的含义是,在基层沉下来、融进去、扎下根。以培养学生“在基层依然可以大有可为,做好百姓健康的守门人”为目标,笔者发现“社区-家庭-三级医院肿瘤全程防控模式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强化家庭和高危个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及干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癌症防治策略,最能体现基层专科医生与社区的全科医师价值。通过对防治策略的讲解,让学生明白未来自己的岗位是平凡的,但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不平凡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把小我融入大我,扎根基层,奉献青春”的信念。

2.2.2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中医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自信的思政资源,顺着这一思路,围绕着“中医理念”和“中药”两大方面进行梳理。比如在中医理念方面,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中的“辨证施治、体质学说、三因制宜”等学术思想以及“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治疗理念,已体现了“精准医学”的理念[22],领先西方世界1000 多年。在中药方面,借助现代的制药工艺,传统中药在恶性肿瘤的治疗方面大放异彩。以中药砒霜为主要成分的亚砷酸注射液联合全反式维甲酸的“上海方案”,是世界上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标准方案,曾经最凶险的白血病,如今是治疗预后最好的亚型[23-24]。以中药青黛、雄黄等砷化物为基础的复方黄黛片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中,也取得良好的效果[24]。在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方面,以中药三尖杉提取的高三尖杉酯碱为基础组成的治疗方案取得了与国外治疗方案相当的疗效[25]等都是典型的案例。

2.3 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以批判、创新、敬佑、求实、奉献、协作、实践等为主要内涵的科学理念,是自然科学类课程独有的思政要素。结合学科特点,笔者围绕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梳理:①在疾病发病机制上,通过具有里程碑式的“经典”实验,挖掘“批评精神”。比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是费城染色体与其导致的BCR-ABL融合基因。1960年彼得·诺维尔教授发现在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癌细胞中第22 号染色体出现异常,永远改变了人类对白血病的认识,这一异常的染色体也被命名为“费城染色体”以示纪念。1983年BCRABL 融合基因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费城染色体是其发病机制。②在疾病治疗方案方面,通过国内原创的治疗方案,挖掘“求实、奉献、协作、实践”的科学精神。比如黄晓军教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团队原创的北京方案[26],突破了“移植禁区”,打破HLA 全相合的限制,是国际上公认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最好、技术最完善、成功率最高的移植方案。不仅诠释了“求实、奉献、协作、实践”的科学精神,也诠释了医学科学的本质,即逐渐改善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身体健康。③在药物治疗方面,通过国产原创抗癌新药的研发,挖掘“创新精神”,同时联系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举例来说,泽布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第三款BTKI 抑制剂,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套细胞淋巴瘤等B 细胞疾病的疗效较伊布替尼更好[27-28],2019年11月获准在美国上市,证明我国有能力和美国做同样水平的药物[29]。除此之外,截至2020年1月,我国共有821 款(针对血液肿瘤249 款)候选抗肿瘤研究药物,其中近一半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创新药(359 款),即针对该相同靶点尚无任何类型药物获批或者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药物[30]。中国进入了前所未有令人兴奋的新药创制时代,离不开创新的科学精神,更离不开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促动。

2.4 医学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精神,表现在诊疗过程之中医生对患者身心的关怀、生命的尊重、尊严的维护和价值的认同,减少对“病”的聚焦,回到对“人”的关注。这方面的思政素材可以从临床工作中的暖心故事中挖掘。比如,我国著名的肿瘤学专家顾晋主任,在其《我原以为医学无所不能》[31]的文章中分享了一段自己的经历,“还在做实习医生的时候,向一位罹患肺癌晚期的患者询问病史,起初患者并不配合。我无意间提起电视上直播的女排比赛,患者一下来了劲头,眼睛发亮兴致勃勃地聊起排球来,非常高兴。等我离开病房后,患者的爱人追了出来,握着我的手两眼全都是眼泪说,大夫我感谢你...在这儿住了半年了,我每天陪着她,今天这20 min,是她半年来最高兴的,我感谢你。”

以上介绍了笔者挖掘思政资源的思路,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有别于人文学科,知识点就是思政元素,医学相关的思政元素大部分都是幕后故事,隐蔽性强,挖掘困难。同时一条思政资源,可能蕴含着多个思政寓意,应该根据授课内容,抓住核心,合理选择,做到思政内容在合适的章节内的合理融入。

3 课程思政素材的设计与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素材的融入,要水到渠成,就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科要求,寻找适宜的方式方法。结合血液病学的学科特点,笔者采用“点线面”的方式,即以“授课知识点”为原点,以“思政教学目标”为辐射面,通过“授课知识点以及专业扩展知识延伸出的思政元素”将两者串联,实现“水到渠成”的思政素材融入。比如,在血液病总论中,以血液肿瘤的发病率为原点,通过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高,延伸出“国家对恶性肿瘤的防治高度重视并制定一系列的防控措施”这一思政元素,辐射到“制度自信”的思政教学目标。再比如在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中,以诱导化疗方案为原点,通过课本之外的其他标准方案的专业知识扩展,延伸出“借助现代的制药工艺,传统中药在恶性肿瘤的治疗方面大放异彩”这一思政元素,辐射到“文化自信”的思政教学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借助学习通教学平台,采用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元素的教学方法。①对于科学家、科研幕后故事以及国家的政策性的思政素材,采用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画龙点睛的方式。比如国家对恶性肿瘤的防治高度重视并制定一系列的防控措施,相关的政策放在课前自学,课中简单概括哪些方面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对于专业扩展知识延伸出的思政元素,比如“借助现代的制药工艺,传统中药在恶性肿瘤的治疗方面大放异彩”这一思政元素,则需要课中讲授。③对于热点话题及重大事件,名医故事、 医学人文精神等思政元素,可以采用课后案例分析、题目讨论、社会实践等进行,比如热点话题讨论,如何看待《我不是药神》主人公的行为? 再比如社会实践,参与临床关怀医院的志愿者服务。

4 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估

当前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够完善,笔者采用自评的方式,随机选取一个教学课堂的8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收回有效问卷共计76 份。结果显示: ①对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的态度:“赞同”81.3%,“反对”8.5%,“无所谓”10.2%。②对课程思政课堂效果的评价:“感染力强”17.9%,“比较一般”63.2%,“不喜欢”18.9%。③授课内容与课程思政的契合度:“高”79.6%,“低”9.6%,“一般”10.8%。④学生最喜欢思政素材:57.4%的学生选择专业扩展知识延伸出思政元素,20.6%和18.3%的学生选择了社会实践和热点讨论,而科研或科学家背后的故事仅有3.7%的学生喜欢。⑤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作用:“促进作用”60.8%,“负面作用”21.9%,“没有作用”17.3%。⑥学生对德育水平影响的自评:43.9%学生认为提高了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38.9%学生认为增强了医学人文关怀意识和职业自豪感,10.2%学生认为提升了科学精神。结果显示,经过基础医学的课程思政学习,在临床专业课程中,学生对课程思政普遍持赞同和支持态度。在思政素材上,专业扩展知识延伸出的思政元素最受学生欢迎,而科研或科学家背后的故事兴趣度最低,可能与基础医学课程已有涉及有关。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能够较好的达到水到渠成的思政融入和润物无声的思政教学目标,提升了学生的思想认识,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学习。

5 问题与展望

目前,医学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如火如荼,但大部分集中在护理学、基础医学和中医药学领域,临床医学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可参考的经验少。笔者在“血液病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随着课程思政的逐步深入,本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淡薄的问题已有很大改观,但课程思政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凸显明显,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挖掘和梳理出来思政元素的能力低。对思政素材仅是简单的堆砌添加或具体化的搬运,缺乏对其的提纯凝练与总结升华。其二,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能力低。思政素材只是范式移植到专业课中,或是到了某个教学节点,象征性的“拔个高”“戴个帽”,虽然做到了较高的契合度,但仍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水乳交融。其三,思政教学能力弱。专业课教师擅长本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当讲述“价值观、文化自信、人文关怀、制度自信”等思政教学点时,缺乏感染力,有时直接宣读政策文件,不能激发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学习热情。

对此笔者尝试三种解决方法:第一,精挑细选,拓提凝练。课前精选与教学知识点关联密切的思政元素,对其提纯凝练,拓展内涵,提升深度。第二,化整为零,无心插柳。课中把思政素材分散在教学之中,点到为止,避免大段的政策宣讲和思想灌输。第三,保持个性,自信自然。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保持自己的授课风格,自信自然,要避免程式化,切莫矫揉造作。

课程思政对于医学教育而言是一件开天辟地的事业,把其融入专业课教学,不仅是党中央的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大势所趋。虽然目前依然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但此项改革已经在部分试点学校取得了成功。随着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思政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对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实践,未来课程思政将成为自然学科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中流砥柱。

猜你喜欢
医学思政课程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安徽医学》稿约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