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晔桦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福建厦门 361003
重症颅脑损伤是一种脑部创伤性危重症,其病情严重,情况复杂多变,病死率高达40%,此类脑损伤主要由外界暴力重击颅脑所致,以意识昏迷、失血性休克等表现为主,若短时间内未采取有效救治,不仅会造成极高的致残率,甚至威胁生命安全[1]。由于患者情况危急,病势凶险,并发症多,在抢救过程中存在较大的生命风险,若临床护理不当或耽误抢救时间,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临床急诊抢救过程中还需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干预,为患者争取更多抢救时间[2]。一体化急救护理是一种新护理模式,主要通过专业的护理措施和急救流程帮助患者快速完成救治,能提高整体急救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收治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展开研究,旨在分析一体化急救护理的干预价值和效果。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就诊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盲法分组。对照组40例,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3~82岁,平均(51.22±4.66)岁,受损原因:交通事故12例、高处坠落12例、其他16例;观察组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1~86岁,平均(50.39±4.55)岁,受损原因:交通事故10例、高处坠落13例、其他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4]:经头颅CT和磁共振成像等检查确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11分[3];首次发病入院;符合手术指征;患者或其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血管疾病、肝破裂及致命性损伤者;恶性肿瘤患者;有严重感染或传染性疾病者;有精神疾病史者。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医院收治患者后按照急救流程展开施救,医护人员分工完成抢救和体征监测,转移运送至对应科室展开救治。
观察组患者接受一体化急救护理,具体内容:①组建专业急救护理团队。挑选科室经验丰富且优秀的科室主任、医生、护士长及护士共同组成专业抢救小组,统一进行岗前培训,主要学习和掌握抢救流程、护理配合、病情评估、服务意识及护理技巧等,并按照其学历、职称、年限及技术能力等进行职责划分,明确分工,全部考核通过后上岗。②院内急救处理。院外救治和护送患者入院的工作全部由厦门120独立系统(由各界医疗机构、企业、单位及志愿者等组成)完成,以120急救车、直升机航空救援等方式前往患者事故现场,以电话形式指导现场自救,厦门120急救系统将患者的信息传递给医生的电话及创伤平台,利用微信群传送诊断数据,遵照就近原则联系医院并送往。医院通知急诊科、影像科及手术室等做好抢救治疗准备,患者入院5 min前急诊科人员在院门口准备好平车及相关急救设备等候,到达医院后快速按照急救流程(病情评估、呼吸支持、监护、伤情处理、术前准备、检查及转运等)开展抢救工作,为患者开启重症绿色通道,将患者平稳、快速地送至急诊科,快速提供吸氧、通气支持,持续密切监测体征,采集血液送检,持续补液治疗,对患者的创伤和骨折情况进行止血、包扎、固定处理,遵医服用降压药和镇静止痛药,对患者采取心脏复苏和气管插管等,根据血液检测结果及时配血输血,缓解休克症状,待病情得到稳定控制后进行头颅CT和MRI等检查。③转运交接护理。患者需要在急诊科、影像科和手术室进行治疗,因此院内开放绿色通道,设置危重症者专用电梯,使用可移动设备持续床旁检查,根据检查会诊结果通知手术室做好术前准备,如常规备皮、消毒、导尿、配血等,检查完毕后将患者护送至ICU或手术室接受急诊治疗,转运前要评估患者转运风险,与患者家属沟通,详细说明转运风险、急救治疗风险等,并让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转运前准备好相关抢救器械(除颤仪、吸痰器、输液药品、急救药、呼吸器等),急救转运护士应认真填写抢救护理单、转运登记单,全程陪同患者参与检查、转运及治疗等工作,同时协助急救护理干预,到达手术室和ICU后应与对应科室做好口头和书面交接工作,转交患者后双方签字,展开急救治疗。
①急救效果评价:显效为经抢救后患者意识恢复、体征恢复正常,身体无功能障碍,伤情已得到有效处理;有效为患者苏醒,发病症状和意识明显好转,生活自理能力基本恢复,但存在轻度功能障碍;无效为患者意识昏迷、全身处于植物状态,心电监护异常,甚至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5],并记录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②护理质量评价:由患者家属对护理流程进行评价,主要对服务态度、急救操作、应变能力、转运交接进行评价,每项各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护理水平越好[6];③救治时间:统计记录两组患者的急诊抢救时间、会诊等候时间、辅助检查时间、神经外科转手术室时间等。
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 [n(%)]表示,行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急救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致残率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见表1。
观察组患者各方面护理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x ± s)
观察组患者的各环节用时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救治时间比较(min,x ± s)
重症颅脑损伤属于神经外科常见的病症之一,其头颅受创严重,短时间内可因失血过多而死亡,其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且预后效果差,发病后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不仅能减轻脑损伤程度,还能挽救患者的生命[7]。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势危重,为了避免脑神经受损加重,损害更多脑细胞,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必须在抢救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协助引导患者治疗[8-9]。
一体化急救护理用于急诊科危重症患者抢救中具备较多优势,此急救流程从院前急救、转运到院内抢救,均为患者提供无缝隙、连续性护理服务,全程密切监护患者的病情,综合评估其身体状况并提供简单伤势处理,快速帮助患者脱离危险阶段[10-11]。一体化急救护理首先挑选专业的优秀医护人员组成小组,采取分工合作,要求医护人员紧密配合,相互完成各自的抢救工作安排,有条不紊地接待患者,按照流程完成就诊、检查和治疗,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降低护理风险事故,保证患者的每个流程都能有序、顺利地开展,促使其病情尽快得到控制,生命得到挽救[12-13]。本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抢救效果以及家属对服务质量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致残率和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其急诊抢救、会诊等候、辅助检查及神经外科转手术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提示一体化急救护理具有快速性、便捷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本研究结论与王恩霞[14]研究相似,经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院前抢救和急诊抢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提示一体化护理能有效提升抢救效果,缩短救治时间。一体化急救护理是一种能达成救助和信息共享的救援模式,其在稳定患者的病情的同时还能实施专科连续化救治,使得抢救工作更科学合理,急救技能更专业,其救援模式各环节无缝连接,克服了传统模式的救治和转运局限性,缩短了救治时间,在保障患者安全治疗的同时还能保证应对各种突发病情的护理质量,充分发挥医护人员的服务优势[14-15]。
综合上述,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能提高临床急救总有效率,缩短救治时间,降低临床致残率,确保护理程序更规范,此模式值得临床推广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