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2022-03-16 01:49陈乃启狄伟锋
人民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碳达峰教育改革创新创业

陈乃启 狄伟锋

【关键词】碳达峰 创新创业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和最大碳排放国,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挑战,同时也是中国走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对此,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要在2030年前实现达峰目标,并承诺将陆续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基于产业经济结构顺利升级,主要发达经济体目前基本都已实现“自然达峰”,欧盟主要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前就实现了碳达峰①,美国、日本分别于2007年、2013年实现碳达峰。作为发展中的制造大国和人口大国,我们仍处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能源消费的增量需求依然巨大,碳排放总量当前位居全球第一,但中国人均碳排放不及美国一半,人均历史累计排放量更是仅有美国的八分之一。相比欧美发达国家用200多年时间实现碳达峰,中国计划用40年左右时间完成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将完成碳排放强度全球最大降幅,必将为之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为此,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目标任务,具体提出了“碳达峰十大行动”,并鼓励高等学校加快相关学科建设,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

第一,世界知名大学教育创新改革与能源革命战略紧密结合。德国洪堡大学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自第一次能源革命后成为德国最高学府和世界学术中心,其诞生于19世纪初普鲁士第四次反法同盟惨败之时,但由于迎合了第一次能源革命的发展趋势,首创教学与研究结合新型高等教育,讲求大学与國家发展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给德国带来了科学上的繁荣,对德国工业化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了19世纪末期,德国在科学的各个领域逐步取得领先地位②。洪堡大学的成功也影响了德国和全世界大学教育模式,不仅德国国内以洪堡大学为范本进行大学改革,同期美国等国家都纷纷仿照洪堡大学的模式建立新型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被誉为第一所创业型大学,从创立开始就以迎合美国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其没有套用传统大学发展模式,而是积极平衡教学、科研和经济发展三者之关系,从而拥有独有的竞争优势。③进入20世纪后,麻省理工把握第二次能源革命技术需求和两次世界大战军工研究提供的历史机遇,创造了基础研究与产业创新有机融合的发展模式,从而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的榜样。二战之后,麻省理工创业型大学的模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大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并由此产生了“大学—产业—政府”三位一体的“三螺旋”战略模式,并再次引领了信息化革命的技术创新,带领美国其他高校为美国应对两次石油危机和碳达峰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

第二,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在实现碳达峰目标上有所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社会、能源、经济、环境、科技所组成的复杂系统中,科技创新影响并制约其他四个方面。在碳达峰的命题下,基于技术创新实现能源结构升级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人才是实现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有了人才方能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发展,方能推动技术及时应用于产品服务。人才与资本、市场结合,方能快速在社会经济领域创造新价值。碳达峰对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等各学科人才提出迫切要求,牵涉基础理论、技术、产品服务、市场、资本等各要素的重新整合创新,亟待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来参与这一进程。同时,作为碳达峰核心环节,碳排放权交易将通过货币化的方式渗入到社会经济的毛细血管,影响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只有具有商业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新一代人才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需要中国高校重新审视创新创业教育,并进行长远改革,为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一方面,国家政策和资金投入为高校培养人才提供了更多机遇。在政策方面,从2015年开始,基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层面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出高等教育应紧密与社会、经济和科技相结合,拉开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改革的总序幕,此后几乎每年国家都出台新的文件持续促进改革。2021年7月,根据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整体部署,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计划进一步加速建设高校碳中和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实现碳中和提供充分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在资金方面,根据相关专家估计,2016年到2030年的15年,中国在碳达峰总投入资金规模将达到56万亿元,年需求均约3.7万亿元,大约与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值的6.3%相当④。预计2019年至2030年,我国每年气候投资将从5万亿元翻番至10万亿,GDP占比从5.0%提高到5.8%;因此碳达峰行动将可能带来巨量的科研和教学研究资金。如果高校能够顺应国家的需求,加强在碳达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不仅能够服务好国家实现碳达峰战略目标,也必将给高校自身发展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中国在尚未完成工业现代化条件下培养适应碳达峰目标创新创业人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重挑战。一是发达国家在关键领域人才培养的壁垒。目前全球已完成碳达峰的经济体主要是发达国家,他们的社会发展和产业经济结构已率先完成升级,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正积极推动实现碳中和。尽管中国近些年在人才培养上不断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但是发达国家在这一关键领域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是否愿意与我国共享还有待观察。

二是高校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上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从2015年开始,尽管国家要求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但目前真正能够系统实现这一目标的高校屈指可数。高校管理层与教职员工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就这一问题的认识分歧明显。如何在短时间内厘清碳达峰历史性战略任务,还要同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三是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周期与碳达峰目标紧迫性的矛盾。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是中国向全世界所作的庄严承诺,不容改变也不容推迟。按照中央的部署,中国从社会、经济、能源、环境、技术、人力、资金等各方面都开始进入争分夺秒的倒计时状态。但是高校的人才培养周期天然具有长期性,培养框架天然具有保守性。要在新形势下快速精准调整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在人才顶层设计和师资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改革,这无疑面临新的挑战。

四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体系尚未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发文整体推进这一改革在中国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但是作为摸着石头过河的新改革,我们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在很多高校,创业管理专业属于新专业。在碳达峰理念目标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搞大水漫灌,而应该以更加精准、高效的方式,这对多数高校是巨大的挑战。

首先,尽快形成共识明确应对碳达峰工作的任务。目前我国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出台《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以此制定明确清晰的低碳、零碳行动蓝图⑤。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指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持续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⑥市场机制应该在碳达峰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让所有市场主体和各级政府根据碳排放市场信号调节能源策略,从而实现节能、减碳、低碳目标。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是行动方案中重要支撑性举措。我们应认识碳达峰不仅仅是能源、技术问题,高校应对碳达峰绝不仅仅是做好自身节能减排的工作,还应该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抓手,以培养合格人才为己任,肩负起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战略性使命任务。

其次,加快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范式改革。高等教育的每一次重大改革都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相当一段时期的教育红利,洪堡大学、MIT等世界性大学教育改革成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至关重要,有望以此为契机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全局性变革。在碳达峰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和范式改革迎来了重要机遇。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文件无疑都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形成高校—企业—社会—政府创新创业共同体,通过建设一批绿色低碳领域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碳达峰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加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让碳达峰任务通过这一链条倒逼高校形成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

再次,加快研究包含碳达峰参数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碳达峰目标是全球以量化指标方式刚性约束不可再生能源消费,一旦全球形成碳排放交易市场,这种指标的监督和衡量是极其严格的。因此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上我们理应摒弃模糊的评估体系,尽快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基础数据标准,尽快研究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形成科学、高效、精准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估体系。并以此体系为依托,加快推广应用成功经验,从而实现加快培养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

最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合作。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为碳达峰贡献中國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创新创业人才合作。主动参与全球碳达峰创新创业教育交流研究,坚持以多边主义参与气候治理和培养新型人才,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推动全球各方全面履行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协议。

(作者分别为浙江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讲师;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智能教育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注:本文系2021年度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碳达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成果之一】

【注释】

①黄震、谢晓敏:《碳中和愿景下的能源变革》,《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年第9期。

②朱慧涓、方在庆:《洪堡大学200年》,《科学文化评论》,2010年第6期。

③张森:《MIT创业型大学发展史研究》,河北:河北大学,2012年。

④柴麒敏、傅莎、温新元、刘冠英、徐华清:《中国实施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的资金需求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年第4期。

⑤胡鞍钢:《中国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及主要途径》,《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⑥冯丽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发布》,《中国科学报》,2021年10月28日。

责编/李丹妮 美编/陈媛媛

1741500511362

猜你喜欢
碳达峰教育改革创新创业
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清单研究
用好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倒逼机制开拓内蒙古绿色发展新未来
浅谈“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发展与公平问题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