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泓葳
关键词:环境可供性 青年群体 口袋公园 感知系统 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2)02-0087-03
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土地资源稀缺,城市绿地的面积不断压缩,口袋公园逐渐孕育并发展起来,极强的灵活性和可塑性使得其能够适应城市中绝大多数场所,是城市中心区内为人们提供日常休憩、交流、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并且伴随着在城市中所处区位的不同,在内的使用人群年龄层次表现出特定性。如何提升口袋公园的使用率,许多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进行了探索,针对感知维度的城市空间研究这一重要手段,通过增加对特定使用人群的观察来改善口袋公园的使用体验。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进步,设计师不断探索城市公共空间的多元化转变,关注曾经被忽略的各类群体需求。可供性理论作为剖析使用者行为及使用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捕捉环境的物质特征与人感知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口袋公园场所品质和氛围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经研究者的不断探索,在国内可供性理论在儿童环境行为、老年活动空间行为研究中得以应用。例如曲琛在研究中运用感知地图绘制和访谈结合的方法,以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北京市某一邻里环境在儿童方面的可供性进行了调查,得出了被使用的可供性大于被感知的大于被塑造的特征,且可供性贡献量最大元素分别是地面和植物,科幻和多媒体设施成为儿童理想中的环境元素被提出,但仅用于被感知和被使用方面。
目前国内将环境可供性用于探讨环境设计的研究较少,对口袋公园的研究也大多为一般性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没有从当代人群的具体需求进行研究,从而缺少针对性和具体性的设计策略。本文选取广州市财富广场,以当代青年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户外活动交流等方面的可供性特征,为建设受青年人所喜爱的口袋公园环境提供借鉴。
一、财富广场口袋公园的基本概况
(一)南北封闭,东西敞开的狭长形地块
广州市天河区财富广场位于体育东路114-118号,珠江新城中心区内,广场处于写字楼南面的主入口方向,占地面积约为0.178hm。从场地平面形态来看,南北两侧分别被建筑所包围,东西两侧向街道开敞,西面临体育东路,与地铁站出口相衔接,东侧临华阳街,典型属于城市中心区有周边高大的商业办公建筑所构成的口袋公园。
(二)功能由商务、体育主导转变为多元职能发展
天河中心城区于1984年天河体育中心的建设为契机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政府和市场主导的商务加体育组团式的空间发展模式。在此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商务办公写字楼密布、大型商业综合体云集、高档住宅遍布、文化娱乐和交通设施完备的多元复合的城市中心区。现有广场作为辅助于办公的户外空间,用于办公人群临时休憩的场所。但由于整个中心城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丰富,使得财富广场原有的仅作为大厦的交通和后勤设施功能不足以满足现在的产业需求。
(三)生活服务功能的丰富,青年群体成为主要活动群体
选取工作日和休息日不同的时间对该场地的人群年龄构成、活动类型、活动时间以及各种感受等进行调研。根据调查问卷、跟踪访谈等方法进行调研,对出入场地的青年人发放问卷50份,有效收回43份。在进行跟踪访谈的过程中,选取在财富广场内部停留超过半小时的人群,对他们进行询问原因以及场地现状。
从统计数量可以看出财富广场的活动人群的年龄构成多为中青年,15岁以下的占总人群的3%; 16-25岁的占49%; 26-45岁占32%;45-59岁占11%; 60岁以上的占5%。活动类型大多数人群仅用于交通穿行;部分不喜爱购物的青年人则选择在广场内部的座椅休憩;少量部分的中青年,以写字楼上班族为主在该场地进行吸烟交流等活动。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上下班高峰期、同时夜晚20点到21点人群活动相对集中。
从性别比例看,调研对象男女分别为43%和57%,大致均衡,并符合城市中心商业区附近的环境特征,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多来于购物闲逛等。在年龄统计方面以中国青年群体的定义,15-18岁的占3%:18-22岁的占13%:23-30岁的占63%:31-34岁的占21%。从调研对象的职业看49%是在附近上班的白领,27%为大学生。从调查问卷的结果看出主要调研的人群年龄集中在青年段,因而满足调研的有效性。
二、财富广场内当代青年人使用需求分析
(一)场内元素的可供性现状
在探索场地内部人群需求中,如图l所示,得到了多种在青年人活动过程中具有可供性的场地内部元素。
其中多数能提供丰富的可感知和可使用的可供性,可塑造相对较少。表明该场地提供给人群自主创造领域感的机会较少,只停留在感官接触。地面、微气候以及水流等元素对该场地提供较多的可感知可供性,说明这些都是青年人在活动的感知到的元素,因在设计中多考虑创造他们之间积极的交互关系。
在可使用的层面上,商业空间、构筑物等服务设施以及地形地面等元素使用较多,可以看出多数青年人喜爱带有功能性的活动空间,如能够激发消费的商业空间,以及带有围合感的构筑物等服务设施,和能够用于多种活动有高低起伏变化的场地空间。
整个场地内部创造可塑造可供性的关系较少,仅停留在植物、地面等元素的可變性,在具体访问中有群体提出了现代多媒体设施的运用,例如灯光、音乐等通过多媒体设备结合起来,达到能创造新的图案在场地的地面或墙面上,或能通过可移动拆卸的装置,自主完成局部空间的塑造。
最后对青年人空间的需求进行三个层面的总结。可感知层面为:丰富多种感知体验,实现驻足停留。可使用层面为:创造场所消费功能,营造多种向心边界,提供多种依靠支撑。可塑造层面,介入多媒体移动设备,引导场所改变。
(二)行为特征分析
青年群体的行为特征具体概括为四类,分别是生理、心理、消费以及活动行为特征。首先生理特征上具体表现为体力与精力充沛,具体体现在热爱多种体育活动,每天活动时间持续较久,很多人会活动到凌晨,但也有大部分已经上班的青年群体表示,由于工作的忙碌,缺乏锻炼,身体素质已经开始出现下降等表现。心理上具体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表现感和个性,具有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但又渴望集体与人群中的归属感。其次表现在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并乐于接受时代所带来的新事物。消费特征出于心理的影响体现在追求新颖与时尚,兼顾明星、品牌等影响,同时物质与精神、理性与感性消费并重。最后在生活行为上尤其注重社交关系,具体体现在“浅型社交”,即希望融入群体,但又希望不要过渡依赖,保障自我独立的空间。也导致了“宅文化”的兴起,注重虚拟社交等特征。
三、感知维度的财富广场可供性现状分析
环境空间里的可供性能被使用者通过活动中的直接动作和与间接学习过程中与之相关的操作被人们所感知。人可以对物体的功能信息进行直接的感知,进而感知可供性。
(一)强烈的入口标志形象,加强了场地的实际感知距离
公园等公共空间对城市中心区生活质量的贡献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可达性的影响。这里包括空间上的实际可达性,同时也指视觉可达性。低可达性在创造距离感,降低居民的使用从而降低公园的社会价值。
财富广场东西两侧分别衔接城市空间的步行道且连接地铁出入口,居民可以在短时间内从城市街道直接进入广场,加强了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衔接。同时广场边界和入口的设计强化了接近感。例如在广场的主入口设置了浅水池和标志性构筑物,构筑物整体的黑色材质与时代大厦的墙面相互呼应,金属材料构成的场地名称,对比强烈同时具有时代气息。水池内的喷水柱所创造的流水声更是在听觉的感官层面带给人们自然、轻松活泼的信息,使得人们能够在远处能通过听觉感受到场地的存在,加强了场地的实际感知距离。
(二)铺地材料的组合设计,加强行走过程的感知机会
财富广场的铺装在不同区域采用了不同尺寸和色彩的石材,有规律地进行组合,形成了多样的变化,给使用者创造多样的感官体验。这种组合方式为不同的行人提供了多种行走方式的选择机会,相对完整、平整的地砖便于自行车的行人以及穿高跟鞋的女性;活泼、分割较为密集的地砖可提供行人较为趣味性的行走方式,吸引着随意放松的活动方式。小的铺装使得行人在行走过程中产生丰富的触觉体验,同时在晴天和雨天也能带给行人不一样的光影变化,产生多样的视觉感知。
财富广场虽然有了多样的组合方式,但和国外等步行系统优先的城市广场相比,铺地尺寸较大,纹理感较低,导致提供给行人的触觉感知不够强烈,并且没有形成场地内相对特殊的地面标志符号。
(三)边缘高差,创造不同感知机会
广场南北两侧的建筑都进行了首层的抬升和退进,因此在广场的两侧边缘都形成了良好的灰空间和地形高差。但由于广场内部高大、规整布局的灌木占用了广场空间,阻碍了人群聚集和社会活动的发生,导致所支持的娱乐活动较少,无人活动;并且阻挡了处在边缘台阶人们视线,使得台阶处人群停留较少。此外台阶并不完全处于边缘区域,两侧台阶之后直接连接店铺入口通道,使得处在台阶上的人们后背无依靠、缺乏安全感。
高差的设计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例如人们在户外平坦的空间时,在允许的情况下会与陌生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表明安全距离由物理距离和不可见的心理距离共同表达。高差的设计能保留一定的横向距离同时创造了一定的竖向距离,这样的空间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人的横向距离,同时创造的竖向空间拉近居民之间的心理距离,并增加了安全感,更好地促进了处于不同高度人群之间的交流。
(四)呆板低矮的灌木种植,形成了不舒适的使用感知
位于广场的南侧设有两道低矮的灌木种植以及可以提供人群休息的种植池。但由于灌木修剪成了规程的圆柱状,且树冠低矮,种植池形成的座椅面积较小,几乎被灌木所占据,整体设计没有考虑人体尺度,形成了及不适合人群使用的座椅形式,导致该广场实际严重缺乏坐憩设施。
四、可供性视角下针对当代青年人的财富广场改造策略
(—)体验差异化的空间划分
基于对当年青年群体的特征分析,得出矛盾性与复杂性,矛盾性体现在大多数群体既想表现自我,又渴望强烈的群体归属感。既热爱社交,但在社交过程中希望保持距离。以达到自主支配权的实现,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环境决定空间的使用权。复杂性则表现为总体喜好的复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偏好,不能用群体去代表个体。还体现在个体自身的复杂性,偏好会因时空分布而不同。所以设计首先是尽可能的满足多方面的喜好,使空间要素提供更多的可供性,创造差异化的空间氛围,又要相互调节好不同空间氛围之间的关系。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創造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过渡。原有场所在入口处设置了石材的标志,标明了场所名字又划分了空间范围,内部的设计通过开场的形式和行列式的树池提供了公共性。现有设计保留了原有的划分与标志,并在原有的标志上向北延伸至场地端头3.5米处,通过自主种植植物的置物架,形成一个视线似透非透的屏障,南侧延道路边界进行同样的布置,通过地形抬升,设置可坐廊架,在广场上形成了一个边界加围合空间的组合形式,加强了广场的向心性。通过植物种植置物架与廊架的设置、场地的抬高形成了一个人行道与广场中心空间上的过渡。同时廊架的设置通过低矮的廊下空间也形成了周围高层建筑到廊下灰空间再过渡到广场开放空间的尺度过渡。
第二是创造一定的领域感,同时保持广场的开放性。廊架与后背植物置物架的组合,形成了三面有依靠的亲切小尺度空间,同时又面向中心的广场,提供了人看人的趣味活动。置物架上的植物,采用自主绿化的形式,配套给两侧的商业店铺,通过他们个性化的种植,给在这个场所工作的员工建立起自己与场所的联系,从而形成独特的场所领域感,同时也加强了场地内部的可塑性和个性化。在东部的地下停车场入口,一个三面围合的墙体,将地下车库入口与广场分隔开,并在西面与南面的墙体,设置流动的水墙与水池,一是保留原有场地内水池的记忆;第二是通过流水的声音来减缓车辆行驶产生的噪音。在保留原来南部的道路基础上,与西部的廊架一样,设置低矮的花束灌木进行小尺度围合,内设置休闲式座椅,供青年群体使用,最东端贴近华阳街的一侧封闭起来,设置全面的镜子,在港足青年群体热爱自己和拍照行为的同时,在角落提供安全的需要。通过这些空间的设置创造出不同领域感的小尺度空间,供使用者进行选择。
(二)预设计满足可供性的时空分布
场地内部通过设计为青年人的不同时间和不同氛围的活动预留出空间。整个场地大部分面积都为硬质铺地,乔木的布置也尽量少占用广场中心的活动空间,大多围绕在廊架和户外桌椅的旁边,提供更多完整的活动空间。
在上班等工作日,廊架内的桌椅提供了个人的休憩空间,以便在此工作的青年人能在午休时分,享受安静的户外空间。同时广场根据流线划分成了东西两块,西部通过高大的乔木与下方可灵活组合的桌椅,形成了户外讨论室,用于集体聊天讨论。靠近东侧,结合地下停车场水墙与数字媒体设备,形成一个小型舞台。在休息日可给店家或公司举办小型的商业活动,西部的廊架和可活动座椅形成了不同层高的看台,供人们观看活动吸引人气。
(三)增设可使用可供性的户外商业空间
以往我们对于消费的产生采用的是有需求才产生消费,但如今对待青年群体的感性消费与理性消费共存这一特点,更多的是要采取内容引导加需求创建再到促成消费这一连贯的设计。
通过将室内店铺的消费空间延伸到室外,增加了场所内固定使用的可供性,提高场地的使用率。同时在周围设置更满足年轻群体消费的元素,使得他们既能体验到店内的消费与店内的家居装潢、又使他们突破了店内的拘束体验到轻松和自由,与户外的空气相融合,舒适宽敞的消费环境能够看到人行道上乔木的郁郁葱葱,又能观察到道路上忙碌的行人,是他们更能体验到自己特有的轻松与自由。同时,室内餐饮空间的室外化也符合现在疫情期间的特殊要求,给使用者更加安全的消费体验。
(四)积极感知可供性的丰富
青年群体对于一个空间的喜爱度也会根据环境所提供感知丰富度而变化,感知层次越多,体验也会越多。新改造的场所在听觉方面体现在利用地下车库的墙体形成的流动水墙,人们在一处令人愉快和不愉快的声音并存时,会将不愉快的声音去除掉,通过水流能缓解车辆行驶的噪音。同时一个场所相同年龄人群活动产生的声音也是吸引他们到来的重要因素,场地内部设置多媒体设备等供举行小型表演类活动,来产生生活的声音,在街道上,或是在街旁户外喝咖啡闲聊时,如果耳边能有音乐声,会感到更加惬意。同时人群活动的声音,各个小群体之间的交流声会成为空间内备受亲切的元素,使人们感受到安全感。
在嗅觉感知方面,通过不同店家在种植架上的植物产生效益,这种植物产生的香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定义这个空间范围和强化场所感,来加强此区域独有的记忆点。并且食物所产生的人工香味也能丰富广场的特征和品质,以此借助气味的扩散作用更能吸引年轻群体寻味而来,来此消费久坐。
对于触觉的感知是建立在整体皮肤的感受,就要建立青年人较为喜爱的城市微气候。对于广州这一个相对炎热的城市,场地内部需要有足够多的遮荫纳凉的区域来阻挡阳光,所以现有的设计一改原有广场毫无遮蔽的空间,设置了廊架和高大的乔木,场地内部活动的水流瀑布墙也能在一定程度降低场所的温度,创造适宜青年群体活动的环境。其次介于青年群体不像儿童会利用手去接触户外空间的要素,而是更多地选择观看,所以提供触觉感知的机会绝大部分落在了脚面上,铺地材料就是提供积极触觉感知的首要元素,在设计上尽可能地采用铺装材料组合的方式进行设计,这样在局部一些粗糙石块形成的铺地会带给使用场地的历史感,但考虑到青年女性高跟鞋的行走体验,则会选择平坦的铺装与粗糙相结合的方式,从而提供给人们更多的触觉感知。
(五)當代展示性元素的多方介入
最后介于青年群体追求时尚、新颖,乐于展示自我,善于借助现代网络自媒体宣传的行为特点,场地选取了当代网红场所共有的元素分别为花墙、长镜、灯光秀等元素进行运用。首先在地下停车场的北面墙体,面对华阳街的另一个主入口,设置整面的花墙与标志,打造特色的入口形象,既可以满足场地内部的宣传,同时也可以成为青年群体乐于拍照打卡的场所之一。在南端我们通过水池瀑布与花镜座椅,再加上东端的长镜,反射出植物与活动人群,产生出趣味性画面,更是创造出一个富有诗意、较为静谧的自拍打卡地点之二。在各个店家自己布置的户外咖啡休息座椅处更是能配合后背的植物架,营造出小资且富有情调的下午茶生活画面。夜晚广场内的灯光活动更是青年群体时尚爱好者的聚会场所。
结语
本文在城市存量发展的背景下,将环境可供性理论用于口袋公园的设计实践中,在理解环境可供性的含义和国内外研究成果上,对场地现有的可供性进行分析,并从环境可供性所表现出来的使用者感知中,以场所活动较多的青年群体为主,探索他们的行为活动特征和对口袋公园的可供性需求,提出针对青年群体的口袋公园设计策略。
1905501705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