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周伟 匡瑛
【摘 要】从组织社会学视角出发,将专业群视作一种社会组织,基于组织结构、环境与发展论,发现专业群具有生产功能、整合功能、载体功能以及治理功能。在组织结构上,专业群建设应兼顾静态性和动态性两种特征;在组织环境上,专业群拥有区域产业结构、高职院校功能定位等外部环境及师资队伍、实习实训资源等内部环境,其建设应主动适应内外部环境变革;在组织发展上,专业群建设同组织结构、环境变化息息相关,遵循“变迁力—分析需求—动态调整—评价机制”循环上升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群;组织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2-0035-06
【作者简介】1.刘周伟,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2.匡瑛,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书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
专业群建设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众多研究已从不同视角对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建设路径等进行了理性探讨,但总体上专业群为何而建、如何建设仍然缺乏理论层面的审思,而组织社会学为此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一、文献回顾
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来看,专业群真正发展起来是从优质校建设开始的,其标志是教育部文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 —2018年)》的印发。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正式部署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明确提出要“打造高水平专业群,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可见,专业群建设进入新阶段,国家将其置于与高职院校建设同等地位。[1]
以何种逻辑建群是专业群建设的首要问题。在实践领域,高职院校专业群组建逻辑大致有三种。一是产业链逻辑,即把同一产业链上的相关专业组织到一起。专业群的布局和调整以服务产业为目标,通过对某产业链应用型人才需求状况的结构化分析,构建与该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群体系,形成链条式专业群。[2]二是岗位逻辑,即把有岗位关联的专业组织到一起。专业群主要针对某个职业岗位(群)进行构建,能较好地满足企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并按照岗位群变化动态调整专业群结构。[3]三是知识逻辑,即把有知识关系的专业组织到一起。将专业视为知识传递和生产的载体,专业关系的核心是知识关系,高职学校专业群的构建基于对知识关系的分析。组建专业群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因此,我们应更多地从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角度梳理知识逻辑。产业链、岗位等只是寻求专业群编组逻辑的线索,而非编组逻辑本身。[4]93
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学者们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有学者基于系统论视角深入分析专业群和外部产业、专业群和专业、专业和专业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基于产业集群模式的高职院校专业群组建逻辑。[5]也有学者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出发,将高职院校专业群视作一个教学生态系统,深入剖析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实然困境并提出解决策略。[6]還有学者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结合具体实践案例,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内容和策略进行了深入探析。[7]
从现有研究看,对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研究大多遵循从部分到整体的路径(“专业—专业群”),从整体到部分的研究路径较为缺乏。此外,关于专业群建设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为何组群、如何建群等缺乏理论层面的探讨。现代社会是组织的社会,组织无处不在。鉴于此,本研究从组织社会学视角出发,将专业群视作一种社会组织,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路径(“专业群—专业”),探讨其为何组群以及如何建群。
二、结构、环境与组织发展:一个分析框架
美国社会学教授戴维·波普诺认为,组织是精心设计的达成某种特定目标的社会群体。组织社会学就是社会学中研究社会组织的目标、结构、功能、环境等因素的一个分支学科。专业群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其结构、环境都会影响组织发展。
(一)组织结构论:高职院校专业群的专业组合方式
组织结构是一个组织系统内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间所确定的关系的形式,[8]105有静态和动态两种表现形式。静态性是指能够用组织图表现各个部分的位置关系,但不能显示组织的运作过程。动态性是指组织能够灵活处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专业群由几个专业按照某种逻辑和方式组合而成,其组织结构就是群内各个专业的联结方式。目前专业群的组织结构主要体现出静态性特征,上级部门按照建群时的组合方式发展专业群。然而按照组织结构的动态性特征,专业群应是不断演进和变化的,在发展过程中须及时调整,灵活处理群内各专业的关系。
(二)组织环境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内外部环境
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它存在和发展的特定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其中,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一般环境和工作环境。组织的一般环境是指社会的客观环境,如组织所处社会的文化、技术、教育、政治等因素。工作环境主要指与组织目标达成直接有关的环境。专业群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技术升级转型等一般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同时,专业群建设作为双高计划的重要内容和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所在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以及对接的区域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等工作环境因素也影响着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见图1)。两种环境没有清楚的界限,随着组织的不断发展,二者也会不断变化、相互渗透。组织的内部环境一般分为战略层、管理协调层和技术层。战略层是组织的核心,直接与外部环境发生关系,通过下行沟通的方式将从外部环境获取的信息传递给管理协调层;管理协调层通过平行沟通将信息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协调组织各部门的工作,再通过下行沟通将信息传达给技术层;技术层在管理协调层带领之下按照信息从事生产活动。按照这一分类和运作方式,专业群建设的战略层是领导决策层,决定专业群的发展方向,负责专业群建设的顶层设计、管理及决策工作;管理协调层依据战略层制定的目标协调各专业,使各专业能够协同发展;技术层指的是决定专业群建设的直接因素,包含师资队伍、学生群体、实习实训资源、合作企业等,在管理协调层的统筹协调下,技术层各因素得到有效整合。
(三)组织发展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策略
组织发展论认为,组织并不是静止不变的结构,相反,组织是完成目标所需要的动态的组织活动结构。当组织目标与环境等发生变化时,就必须改变组织结构和职能,以适应变动不定的外在环境需要。所以,组织发展意味着整个组织结构都包括在内,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组织,以不同的方式或改进了的方法来行使其职能。[8]314美国学者季卜逊将组织发展分解成八个步骤(见图2)。因此,从组织社会学视角看,专业群建设与其内部各专业的组合方式、所在高职院校功能定位的变化、对接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等息息相关。
三、为何组“群”:专业群建设的功能定位
社会组织作为联结人与社会的中介,具有生产、载体、管理、整合及效率五大功能。基于这五大功能以及对专业群结构、环境、发展的分析,我们发现专业群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具有生产功能、整合功能、载体功能和治理功能。
(一)生产功能:生产知识,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生产功能是高职院校专业群的首要功能和核心功能,也是最基本的功能。社会组织的“生产”是广义上的生产,不仅仅指实物的生产,还包括各类无形的“东西”,如人际关系、社会文明等。智能化时代,产业结构、模式变化及技术升级转型带来了职业结构的变化,即职业出现了大规模相互交叉、融合的趋势,[4]95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在这一背景下,专业群应运而生,其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除了人才的“生产”,知识生产也是专业群的功能之一。高等学校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方式才能更好更高效地传承知识、培养人才,是“专业”问题的实质。[9]高职院校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机构,需要开发其知识生产功能,但应以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为前提,即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工作体系,技术知识的独立性是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确立的理论基础。[10]高职院校专业群的知识生产不同于普通高校学术知识的生产,而是偏重于技术知识的生产。
(二)整合功能:集聚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整合功能是高职院校专业群的主要功能。现代社会高度组织化,各要素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整体,使得社会更加有序、协调。专业群内各专业不是名义上地、机械地聚集成群,而是在现有专业解构与重构基础上的有机整合,最终形成了专业群这种组织结构形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高职院校专业群最为明显的整合功能就是集聚各专业的实习实训资源、优秀师资、精品课程等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用最大化,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形成集群效应,从而有效破解原来单个专业资源分散、封闭、孤立以及不均衡等难点问题。资源整合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和知识的生产,因此,高职院校专业群的整合功能也是生产功能的衍生。
(三)载体功能:提供载体,助力内外部环境因素发展
载体功能由整合功能延伸而来,是高职院校专业群的重要功能。社会组织是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载体,是人生存和发展最直接的环境因素之一。从内部环境来看,首先,专业群是群内各专业进行专业建设的平台。各个专业通过有效利用群内优质资源和平台优势进行专业内涵建设。其次,专业群是群内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基于专业群的技术研发合作项目,各个专业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日益深入,其科研能力、协调能力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最后,专业群是群内学生职业生涯能力发展的机遇,职业的融合趋势要求专业群为学生构建融合多个专业的知识体系,搭建汇聚各个专业实习实训资源的实践平台,在动态建设中提升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从外部环境来看,专业群是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载体。专业群与区域某一特定产业链或产业集群对接,突破了过去专业与岗位间点对点的互动方式,服务区域重点产业发展。专业群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治理单位。以专业群为基本治理单位是高职院校治理体系的重要变革,将专业群建设决策权交由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主体,使得专业群的管理扁平化,能够调动专业群建设各利益相关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赋予专业群建设更多话语权,减少发展阻碍,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治理水平、创新治理模式。
(四)治理功能:柔性化治理,破除单一主体式管理弊端
治理功能是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创新性功能。从组织社会学视角来看,社会组织通過各种组织控制手段来要求其成员按规范行事,从而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这是其管理功能的体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一主体式的管理方式。在这一管理方式下,专业群的发展受制颇多,流程烦琐,效率低下。与直线式、科层制的管理不同,社会组织治理具有主体多元性,结构“去中心化”,主体之间地位平等等特征。[11]专业群是由高职院校、合作企业、教师与学生群体等多主体参与的社会组织,构建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柔性化治理形态,对于群内各专业的协调发展以及专业群的整体建设尤为重要。
四、如何建“群”:专业群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组织结构:兼顾静态性和动态性
从组织结构的静态性特征来看,群内各专业以何种方式组合关系到专业群的稳固性。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把社会组织中的个体组织到一起的最强有力的纽带是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专业群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把群内各成员组织起来的最为强有力的黏合剂是在知识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4]95因此,从技术知识的相关性出发寻找各专业的内在逻辑,形成较为稳定的专业群组织结构,有利于专业群的长效发展和内涵建设。从组织结构的动态性特征来看,群内各专业的组合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外部环境(产业需求、技术升级、高职院校功能定位变化等)以及内部环境(单个专业发展超前或滞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等)都会对专业群的组织结构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应把握好专业群的建设目标和行动路径,动态调整专业群各专业组合方式,使专业群整体布局能够适应区域产业需求和学校发展定位。
(二)组织环境:主动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革
1.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现代组织理论学者认为,组织行为不仅被组织内各单位及个体的相互作用和任务体系制约,而且受组织外部环境因素影响。外部环境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组织所能做的是适应外部环境。专业群建设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首要因素就是区域产业需求。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专业群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载体,应当主动對接区域产业需求,将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融入区域产业链或产业集群的建设中,密切关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方向,增强对接产业发展的适应性和前瞻性。将技术知识生产融入行业企业技术创新与升级之中,充分发挥专业群的知识生产功能。高职院校功能定位也是专业群建设的外部环境因素之一,专业群建设方向与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息息相关。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主的高职教育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水平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更加丰富,除“就业导向”外,“职业生涯导向”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新属性。专业群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能力发展的载体,应当主动适应高职院校功能定位的转向,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融入建设目标之中。
2.创设优良的专业群内部环境。
相对外部环境而言,内部环境较易于控制,因此,组织必须创设优良的内部环境,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首先,建立战略层,即设立专业群建设协商小组,从宏观层面整体把握专业群的建设方向。在柔性化治理模式下,战略层并非绝对的领导决策层,而是由校领导、各专业教师、学生群体、合作企业等多元参与主体代表组成协商小组,在综合考虑多方利益的基础上,共同协商专业群的建设目标、资源配置等关键问题,明晰专业群整体的建设方向、人才培养定位等。其次,创设协调层,即确定专业群负责人,从中观层面管理专业群建设的各项具体事务,沟通协调群内各专业,使得各专业能够协同发展。这要求专业群建设负责人不仅要具备很高的专业水平,而且要熟悉群内各专业的基本内容与发展逻辑,还要具备极强的整合统筹能力,能够有效协调专业群建设的内外部环境关系,保证专业群的有序发展。最后,建立技术层,从微观层面落实专业群的建设内容,包括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等。重构课程体系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任务,在明确协商小组制定的专业群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下,专业群建设须整合各专业共同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重构面向群内学生开设所有的基础课,使其获得面向未来职业领域的整体认知、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宽口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面向的岗位工作任务设置课程,根据职业能力选取职业内容,培养学生面向岗位的核心职业能力。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协商小组负责制定专业群教师的绩效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实习实训管理制度等,专业群建设负责人负责聚集群内优秀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技术研发合作并组织教师培训。战略层协商小组、协调层专业群建设负责人和技术层各专业教师、学生共同创设优良的专业群内部环境,以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升级、高职院校功能定位转向等外部环境的变革。
(三)组织发展:循环上升推动专业群高质量发展
借鉴组织社会学中的组织发展模型,构建专业群建设与发展模型(见图3)。组织发展就是组织适应环境的变化过程。对专业群建设和发展来说,变迁力无外乎内部、外部环境两种因素,当区域产业需求、高职院校功能定位等发生变化时,应当先分析需求侧的具体要求,明确专业群建设的症结所在,然后根据需求及问题动态调整组群方式、建设方向、课程体系等,同时建立评价机制对专业群建设成效进行评估。这一发展过程不是简单的循环往复过程,而是一个循环上升过程,能够保证专业群建设质量,打造适应引领区域产业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
【参考文献】
[1]匡瑛.“双高”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建设定势突围与思路重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3):127-132.
[2]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52-54.
[3]沈建根,石伟平.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11(11):78-80.
[4]徐国庆.基于知识关系的高职学校专业群建设策略探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7).
[5]刘英霞,亓俊忠,丁文利.系统论视角下高职学校高水平专业群组建逻辑与成效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4):25-29.
[6]丁锦箫,龚小勇.“双高计划“引领高职专业群建设: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5):24-30.
[7]张晨钟,唐爱民.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探析——以山东外贸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0):39-46.
[8]张家麟.组织社会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8.
[9]卢晓东,陈孝戴.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J].教育研究,2002(7):47-52.
[10]徐国庆.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1):1-11.
[11]张澧生.社会组织治理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14-15.
3890501908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