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刊五年多以来,也许所有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人员,都怀揣着一个信念或者梦想吧,即“我风尘仆仆、慌慌张张、颠沛流离,只为那一刻你打开家门脸上的欣喜”。此处的你,不仅是每一位期刊的读者与作者,也可以是全国所有的中小学班主任,乃至所有的一线教育工作者。偶然的一次机遇,我加入了《中小学班主任》特约编审的队伍。身处其中的我待得愈久,愈发在翻阅、审读与约稿中坚守上述提及的信念,努力做到在当下及今后的日子里互不辜负、彼此温暖。實则,自个人学习、尝试读懂教育学以来,至今已有十余年,不能说自己对实践育人的基本逻辑已经理解,但是或多或少对如何更好地表述有了一些看法。引用中国哲学的“坚壁清野”与“生命关怀”二词,应当最能表述我的想法与教研论文的建议。
“坚壁清野”原意为坚守壁垒、清除郊野的粮食房舍,使敌人无法久战的一种作战策略,在学术研究中常引申为对文献、证据的仔细注疏、客观了解与细针密缝。在实践教育研究中,很多教师自发借助自我智慧,促进了学生生命的成长。因此,教师表述实践育人的文字中依据自身理解组织词语,进而解释育人过程的现象时有发生。可是,这背后可能耦合着哪些已有教育理论,又暗含着怎样的育人逻辑,则需要借用简致的表达与事理的分离进行表述。“生命关怀”是进路实践育人的症结问题,以育人方式的简致表达与事理分离去消解该问题,呼唤学生生命性情的自适应与自生长。接下来,就请您泡上一杯香茗,听我聊聊几年来与《中小学班主任》的故事,看看此处提供的些许实践育人表述的相关建议。
所谓简致的表达,既需要阳光下像个孩子,更要在风雨里是个大人
故事记述1:情境教育作为中国本土诞生的极具实践智慧与理论厚度的教学流派,其内涵包罗情境使用的原则、方式以及理论依据等多个方面。当某次审阅到编辑部递交给我的初中生物学情境教学的一篇论文时,作者采用情境教学方式及案例实践颇具新意(管晓青: 《微课介导下的初中生物学情境教学》,《中小学班主任》(课程育人)2020(08):54-55)。然而,通篇对于情境教学的表述看起来是偶发灵感而创作,似乎与我认知到的情境教学不太相似。本着对作者负责、对情境教育敬畏的态度,我又一次走进了李吉林先生。仔细阅读李先生对情境教育蓝图的勾绘,我似乎发现作者的写作案例与情境教学的情境使用“形真、情深、意远、理蕴其中”的四个特点基本一致,后来便反馈给作者修改意见,为其重新拟定了小标题,将论文修改得更为深入,并契合理论进行了简约化的表述。
审稿、约稿与撰稿似乎成为我们进行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者必备的工作,每每看到不同的概念,我都在困惑一个问题,透过概念丛林后剩下了的实质是什么,前人如有表述何苦再新创造名词,给众多教育工作者增添麻烦呢?其实很多时候,老师们的实践智慧往往已有前人的理论陈述,也许实践育人的表述既应当以理论表述实践案例、让案例耦合经典理论,更应做到沉下去,严格、精确地回溯文献,将理论书籍读懂、读薄,用理论的实质书写教学过程的本质。正因如此,实践育人的表述应当追求简致的表达。这种简致不仅强调避免过度解释与望文生义,用简约而不简单的语言进行凝练,还应当能够经得起学者的推敲、实践的检验。换而言之,一线教科研论文的表述需要表面读起来朴实无华,而仔细品味后却韵味无穷、发人深省。这也许就是阳光下像个孩子,更要在风雨里是个大人吧。
所谓事理的分离,应回顾凡尘微末的细节,透视出心向远方的智慧
故事记述2:《中小学班主任》期刊第一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论文是我约稿而来的。当时看到我校附小一位道德与法治老师在进行公正观的解读与培养,仔细梳理、总结归纳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公正观内容。看到其研究得如此认真细致,我当即向其约稿,让她以公正观的教材解读与教学探微为题进行写作。收到初稿时,我发现内容中均是公正观内容的简单罗列,且教学策略的提出与教材分析的内容结合并不紧密。正因如此,我与该老师探讨商议,期望其透视教材公正观的整体,从基本理念的方向、编排体系的建构与内容表征的呈现等大处着眼,进行深度总结,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之后,文章在共同的打磨与研讨下,被修改完善并最终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任天鸣:《指向公正观培养的〈道德与法治〉教材解析与教学探微》,《中小学班主任》2020(08):11-14),这恰恰说明了实践育人的表述需要事理的分离。
中国传统教学论的研究一直不擅长进行经疏分离之辨,一线教科研大多会凭借自我的体感进行写作。这一传统反馈到现实的教学研究中,就会发现论文表述通常采用的是以象喻义、主客交融的表达。实践育人的研究论文需要的不仅是细节性的做法,更应当将其上升为普适性的策略、变革性的观念与生命化的情怀进行表述。可见,实践育人的论文表述应当回顾凡尘微末的细节(教学过程、教材呈现与课程设计等),将其按照本体论、价值论与方法论等维度进行梳理,提升至具有认知论水平的高度(实践意图与依据),方能透视出心向远方的智慧。此要求也许很难,但也许静下心来,在教科研中往大处想、往细致做(大视野、小切口),如此坚持不懈、循环往复,自然而然写作中就能达成事理的分离。
所谓生命的进路,就是当美与真之间只能二者选一的话,总留下真
故事记述3:每天的工作除去审稿与约稿,我最常进行,也最喜欢的一项工作便是去一线听课了。记得有一次在江苏无锡听一位生物学教师上课,她能够对于每一位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情况了如指掌,并非常清楚学生对于每一个概念的理解误区在何处。看着这位老师年轻的模样,我不禁在课后询问其为何对于学生的前概念捕捉得如此准确。该老师笑着拿出了所教学生绘制的生物学实验理解图像,我即刻明白了她在用科学史实验绘图的方式测评学生的前概念。那时候,我刚担任《中小学班主任》特约编审不久,当即问她约稿该做法的教学论文,并将论文推荐至编辑部,叮嘱编辑部出版该论文时一定要保留这些学生绘制的图像(荣莹:《基于前概念转变的生物科学史教学研究》,《中小学班主任》2020(02):69-70)。从那时起,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科研论文表述的生命进路,文章不在于辞藻华美、结构工整,而在于紧盯着学生的问题意识。
担任多本核心期刊审稿人的我,每月审阅的稿件不下于10余份,很多稿件的陈述让我觉得尚可,却又缺少点什么。经历过上述事件后,我明白了当爆炸性的文字冲击人们的感官时,真实的问题往往可以迅速抓住读者与审稿人的眼球。与此同时,这些紧扣学生生命成长的问题则是每一项教科研工作的起点与归宿。实践育人表达的华美远不及其生命进路的“体用为本”重要。从这里不难看出,为何我在上文提及“美与真之间只能二者选一的话,总留下真”。指向学生生命成长与整全的本质,并据此凸显研究问题,架构文章篇幅与体系,才是教科研表达的基本取向。正如明代胡应麟在谈及诗文创作时讲道:“矜持于句格,则面目可憎;架叠于篇章,则神韵都绝。”
创刊五年来,感谢《中小学班主任》期刊走进我的生命,不同于走进理论读物的艰深晦涩,不同于走进文化作品的沉浸跌宕,每个日夜陪伴的审稿、约稿经历,让我进一步对课程育人的理论与实践圆融通透。行文至此,最需要感谢编辑部各位工作人员对我的信任与支持,因为你们才让我领略到不同地域的实践风景、创意坚守的教育故事;也感谢多年来支持我编审工作的各位作者,其中有人教社的教材编者、国家教指委的理事、国外大学的博士,以及各地的名教师,正因为你们文章的睿智碎金、流光溢彩串联起了我对课程育人的深度理解。未来的路还很长,还请《中小学班主任》继续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1] 杨道宇.试论传统本土教学论的建构方法[J].教育科学,2015,31(05).
[2]胡波,赵晓东.大视野与小切口:“纲要”式教学内容应对策略——也谈大概念教学的策略[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2
(03):73-78.
[3]丁奕然,吕立杰.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自然意蕴及其现实价值[J].理论月刊,2019(09).
丁奕然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中国教育学会首届个人优秀会员,现参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担任《中学生物教学》编辑部通讯员,并为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多本核心期刊审稿。201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培训暨中期调研活动特邀专家。《中小学班主任》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