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水芳 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小学
校本课程《魅力吴语》的开发源于上海市市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二学期《语言大师》一文,执教教师沈林华老师特有的枫泾味金山方言,引起了在场听课教师的共鸣。
方言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我国多样的方言承载着地区的发展历史,积淀着丰富多彩、不可再生的文化信息,是十分宝贵的资源。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员流动的增加,部分方言使用人口减少,传承正在面临威胁。因此,保护方言迫在眉睫。
金山方言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乡土气息,是在金山悠久历史中形成的语言,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金山方言正在流失,一是地区外来媳妇增多,听不懂本土方言,只能用普通话交流;二是学生在学校用普通话交流,用方言交流的机会基本没有;三是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入,其子女对金山方言较为陌生。鉴于以上原因开设这一课程,旨在让学生能用金山方言进行表达,并能传承和发扬这一富贵的文化遗产。
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科目组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任务,期间得到了专家的指导、同行的帮助;课程方案和教学设计不断修改和完善,课程质量飞速提升;课程辐射范围逐渐扩大,校际间、区内其他兄弟学校也借鉴使用,课程的生命力得以延伸和焕发。
1.通过了解吴语的历史与渊源,初步掌握家乡的语言——金山方言,能用金山方言进行交流,激发学习方言的兴趣,体验方言的魅力。
2.通过“学、讲、演、创”等活动形式,掌握和传承金山方言,并用金山方言进行编写和创作,提升创新能力。
3.在学习金山方言的过程中,体验家乡风土人情,提高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
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立足课堂,让他们经历学习过程,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兴趣,感受金山方言的魅力,以传承和创新为主旨,自主开发适合学生的《魅力吴语》系列课程。
在原有校本课程《魅力吴语》1.0版本的基础上发展成《魅力吴语》3.0 版本,主要是在学习金山方言的基础上进行“演—编—创”的语言实践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开发系列课程《魅力吴语——唔来学》《魅力吴语——唔来讲》《魅力吴语——唔来演》《魅力吴语——唔来创》。通过此项目活动,来创新、传承和发扬金山方言。
图1 《魅力吴语》系列课程
1.创编教材,层层推进,展示方言之魅
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地域文化的传播者,教授地方方言也是教师的一份责任。因此,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基础上,成立“魅力吴语”中心组,制定课程三年规划、学期计划、学期总结,按照计划进行分工实施。组员们围绕《魅力吴语》课程积极研讨:既要体现原有的课程,又要区别课程;既有普及又有提高,分层推进;课程要有梯度,重点体现创新。考虑到这些因素和条件,组员们齐心协力,共享智慧,创编了《魅力吴语》系列课程《唔来学》《唔来讲》《唔来演》和《唔来创》。
通过全体学生的“唔来学”吴语基础,到兴趣班级的“唔来讲”金山方言故事,再到社团精英社的“唔来演”金山方言剧本,最后到创新社的“唔来创”金山方言剧情,满足不同层次的兴趣和需求,层层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在学习方言的基础上进行表演、编写和创作,配合现代技术媒体,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通过师生的再加工、再创作,让课程更具时代性和生活化,作品更有生命力。
2.聚焦课堂,捕捉智慧,体验创造之乐
美国著名课程学者威廉F.派纳(William F. Pinar)认为:“课程是一种特别复杂的对话,课程不再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过程。它已经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一种个人意义及一个公众希望。”也就是说课程正实践着“课程即过程”的育人逻辑。课堂上,教师们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品味、探究。在教学《唔来创》中“星灵(蜻蜓)”的内容时,在老师的导、引、评之下小蜻蜓成为“一只小飞机,一歇高来一歇低。高飞天好低飞雨,天气预报准来兮。”生动形象,有韵味,朗朗上口,细细品味方言的魅力,其博大精深的“美”唤起了学生们探究的欲望、创作的欲望。
在展示作品环节,教师捕捉到了学生在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抓住灵感快速地修改,指导学生成稿。学生作品中的每一个小亮点,对于教师来说都是宝贝。教师当堂修改,学生很有成就感,自然地走进方言的创作学习之中,体验创作的乐趣,学生热爱家乡、热爱金山的情怀自然而然地被激发。
1.拜访英雄,聆听红色故事,担当传承之责
萨丕尔在《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一文中曾指出:“‘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觉地建立在人类社团的语言习惯之上的。”语言的习得需要真实的语境,而社会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融入社会,在活动中感悟、明理,在内化中导行。
为了能让学生听到原汁原味的金山土话,教师带领学生去拜访亭林地区老地下党员黄忠贤,聆听着黄老和战友们在战争年代的故事。他用家乡土话诉说那久远的历史,孩子们则静静地围在黄老的身边……孩子们没想到,在电影中、电视中出现的地下党员,竟然就在自己的身边,默默地生活在我们亭林地区,是亭林的骄傲。他们像时下的追星族一样,叽叽喳喳地用家乡土话和黄老进行交流,黄老时不时地被孩子们标准的语言逗得哈哈大笑……通过与英雄的交流与接触,孩子们了解到家乡话在悄悄地流失和萎缩,作为年轻一代的他们则肩负着保护和传承的使命,激发了要学习家乡话的强烈愿望,调动了他们学习家乡话的积极性。
2.方言交流,联系情感纽带,享受亲情之爱
方言是一种地域文化,是一种故乡情结。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在村口玩耍,每当晚饭时,妈妈的一声“嚎哨,吃饭哩!”至今围绕在耳边,挥之不去。是啊,方言传达的是一种亲情、一种亲切,更是情感联系的纽带。
时下,年轻的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多数时间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隔代教育产生的成长问题已经成为一大热点,而老年人为了跟孙辈讲普通话,不得不操起了一口奇怪的普通话,经常“音”不达义,增加了沟通中的麻烦。而孩子们学了金山话后,就和奶奶一起唱“浪浪,一斤蒲桃一斤糠,墙篱外头啥人?沙伯伯啦李叔叔!来做啥?来捉着华丽小狗。”和外婆一起“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陪着爷爷和外公一起“将,马,炮!”孩子在家也能轻松地和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交流了。可见,说家乡话更有利于隔代之间的沟通,容易建立亲情。
3.走进宅基,拓宽活动渠道,养成慈孝之心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喜爱《魅力吴语》,不管是本地孩子,还是外省市孩子,他们都愿意学习金山方言,课余闲暇他们也时不时地来两句“唔瞎咋来,今朝作业侪对!”
为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在传统佳节来临之际,与德育部门联手,进行宅基课堂活动。如中秋节,按照金山当地习俗,除了吃月饼,还得吃油酥饺。在家长的帮助下,学生一起学着包油酥饺。当成品上桌时,孩子们又马不停蹄地来到社区敬老院,一边和敬老院的阿大、阿奶、阿公、阿婆“噶三胡”,一边和他们一起品尝美食,老人们闻着香味,吃着孩子们亲手做的油酥饺和南瓜饼,纷纷翘起大拇指:“油酥饺好吃来!”“米道赞来海湾!”
4.采访实践,收集本土方言,提升综合之力
雅思贝尔斯认为,“教育不过是人与人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金山方言根植于金山地方文化,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由于方言的特殊性,文字记载有所缺陷,不能完整、流利地记录下来。为了弥补了这一缺陷,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去枫泾寻根,去华严塔采风,去采访附近村民,去收集枚枚子、儿歌、童谣,去社会实践时,带上配套新装备(电脑、录音笔、摄像机等)进行实录。因为一些方言儿歌、枚枚子等,都是祖辈们在劳作中创作的,一代一代口述相传,收集起来有难度。在实践活动中去农村寻找一些耄耋老人,边听他们讲述,边录音下来,进行整理归档。这种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再从课外回归到课堂的活动,既锻炼了学生交际处事能力,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1.硬件设施,再现创新之憾
《魅力吴语》创新实验室的建成,更是增添了课程不一样的精彩。教室打破传统的教学环境,聘请专家设计,设备配套,在现代元素中融入传统文化,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令人震撼,明亮、宽松、和谐、温馨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
学生进入创新实验室进行学习,教室的布置让人耳目一新,课桌椅的排放别具一格。既有花瓣式的小组活动位置摆放,又有整体活动时的圆形聚拢摆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桌椅,这种打破“常规课堂”的创新模式充分给予学生活动的空间;墙壁的造型及灯具选用都很用心,运用传统样式篆刻的“魅力吴语”四个字镶嵌在灯具中,既突出了主题,又营造出浓浓传统文化味;小小的展示台更是独具匠心,镂刻式的围栏采用移动式设计,围栏围上,便是学生的表演区,撤下围栏,即可做教师的教学区。开放式的展台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
2.现场体验,感悟意境之美
为了让学生体验古诗《秋日登塔》中“高处凌空陟,平芜一望收。秋江澄匹练,枫树绘丹邱。塔影中流动,钟声下界浮。欲逢赤松子,绝顶恣遨游。”的那种意境,大家一起赴松隐华严塔进行实地考察和体验,在寺院和尚的带领下,领略华严塔的雄姿以及塔四周的田园风光……在一阵阵钟声中体会“秋场里额水静天静地,清天清地;枫树摇发摇发;塔额影子有啦水里厢荡发荡发……”华严塔下湖中的水,水中的塔影,旁边的枫树,远处的钟声,构成了一幅人间仙境……那种如诗如画的意境,学生亲临其中,感叹着大自然的美景。
1.优势
课程实施的十几年中,经历不同级别平台下的各种评比,逐步从区优秀课程、区示范性课程,到区级共建科目、区创新实验室课程,再到上海市优秀乡土课程,课程在获得荣誉的同时也日益成熟,成为学校特色品牌。课程促进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他们为人处世、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等方面都有所提升,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包容,学会了责任和担当;课程也造就了教师的快速成长,有区拓展兼职教研员、区学科中心组成员、金山区学科导师、区共建科目组长、区学科骨干,教师的课堂教学、课程开发科研水平明显地提高;课程的成功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整体发展,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水平给予高度肯定,成为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2.不足
(1)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团队中虽说有老中青三代人,但是老教师的年龄较大,近三年内都要退休,新入团队的青年教师不会说正宗的金山方言,后继无人。
(2)作品扩大展示平台:根据课程创编的作品,在疫情之前经常活跃于村居、亭林镇松隐社区纳凉晚会、亭林镇文广中心、金山区语言文字会议专场、学校阅读节、金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市福利会少年宫等地方进行演出,但疫情之后就局限于学校内部活动。
1.带教、培养新人。采取“一对一、盯人”办法,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成为后期课程的主力军。
2.学以致用,扩大影响力。在校内寻求平台,如结合校园文化“阅读节”开展以班级、年级为单位的方言儿歌联颂、方言故事演讲、方言小品比赛等活动;校级大型活动节目汇演;学校电视台开辟方言栏目。走出校园,与镇内各个村居联系开展“下乡”活动;到敬老院送温暖活动;疫情线上慰问表演;积极参加区级、市级等举办的活动,精心打造品牌影响力,提高知名度。
在后续课程接续发展与探索中,相信课程的形式会更加多样化,作品也会更加具有生命力,课程还将会有4.0、5.0的迭代更新版本,真正开创金山方言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