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耀芳 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
自“双减”政策颁布以来,学科作业的设计与实施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前所未有的关注。如何在课程标准导向下,以作业为抓手,实现教学的减负增效,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按作业完成时间划分,作业可以分为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本文将聚焦课外作业,结合具体案例,剖析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为什么要研究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作业作为教学五环节之一,它在巩固新知、诊断问题、培养习惯、迁移方法、激发兴趣、引导拓展、解决问题等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减量提质的针对性设计以及科学实施,可以让作业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作业的设计与实施需要完善整个作业系统。从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分析、作业讲评、作业辅导等方面,统筹思考、整体规划、有序实施。其中“作业设计”包含确定作业目标,选择作业内容,把握作业水平,丰富作业类型;“作业布置”包括作业前或作业过程中的必要指导,作业完成方式、完成时间、呈现形式的预设等;“作业批改”包括批改的及时性、规范性,批改方式的多样性,评语的针对性、指导性等;“作业分析”包括数据的收集,评讲样例的确定,典型错误的归因分析,对教学的反思等;“作业讲评”包括对本次作业知识技能、态度习惯、方法策略等综合情况的分析反馈,对优秀作业与典型错误例举与分析,跟进作业的练习,展览推优,订正改进等;“作业辅导”包括面上问题的集体辅导及优秀生与学困生的个别辅导。
完善整个作业系统,首先要做的是研制单元和单课作业目标,然后在目标导向下加强单元和单课整体作业设计。要关注作业与单元目标的一致性;正确处理单元重点作业与常规作业的关系;作业内容的选择,有单项,也有综合,还有跨学科的内容;合理架构作业的水平与难度,体现训练的梯度;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丰富作业类型;适当分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最后要加强作业的分析评价与辅导改进,完善作业全过程。
1.作业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
表1 案例1: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作业目标
这份单元作业目标的设计,虽然缺失了人文主题的内容,但是能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从字、词、句、段到阅读与作文,内容比较全面。其最大的问题是与教学目标基本无差异,与其说是单元作业目标,不如说是单元教学目标。
2.作业的练点不清晰
表2 案例2: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字词巩固的作业
这份作业本意是巩固学生对生字字形的识记,要求学生辨析音形相同或相近的汉字,但是这些汉字的选择,除第三题“历”与“厉”容易混淆外,其他如“壮、迪”,学生基本不会出错。同时,这三题的其他选项都对学生不能造成应有的干扰,这样的题目为选择而选择,就失去了作业的意义。
3.预习和课后作业的功能定位不清楚
表3 案例3:《鸟的天堂》的课前预习与课后作业的设计
这份作业,无论是预习还是课后作业,其应有功能的发挥都存在较大的问题:一是预习作业是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准备的,教师借此可以了解学生的学情,然后针对学生的已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去设置课堂学习的任务,开展达标活动。第一题“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至少两遍)”这样的作业比较笼统,没有结合阅读任务,没有针对“这一篇”来设计,也很难检测是否完成。 第二题设计作者的信息卡,不仅没有具体要求,而且与课文阅读理解无关,作业意义不大。第三题的概括,就本篇课文而言,一是有难度,二是概括到什么程度不明确。第四题涉及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内容,应该是课堂练习的主体内容,放在预习中难度太高,学生很难操作。这四道作业都未能发挥预习作业的功能,与课堂练习的关系不够明晰。二是课后作业与课堂练习的关系不明了。第二题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练习,大部分学生要在课堂上达成这一目标。即使有部分学生未达成,也是课后辅导的内容,不应单独作为全体学生的课后作业。第三题的“画出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交流阅读体会。”这是关于语文要素的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需要在课后进行这方面的巩固。问题仅仅是简单重复课堂的练习,又缺少必要的操作提示与思维支架,很难起到应有的巩固当堂阅读方法与策略的功效。
4.缺少单元作业的整体感
表4 案例4: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三篇课文聚焦语文要素“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作业设计
本单元“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只要求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句并与同学交流,并没有让学生写新鲜感理由的要求,这份作业将口头交流提升为书写理由,且不说拔高了目标要求这一点,单说单元语文要素的理解、巩固与拓展,就没有很好地体现。从精读课文到略读课文,一律是摘录或者圈画后说理由,没有精读课文中方法策略总结梳理的“温故”,也没有课外阅读中方法策略迁移运用的“知新”。作为单元整体作业设计缺少了序列性与层递性。
5.特色作业无边界
表5 案例5: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份特色作业
这份作业缺少课程标准意识,把学生当做全才,又是画,又是写,还要唱歌、跳舞、演小品等,在所谓的跨学科整合中,弱化了语文学科特色作业的根本应该是发展学生的语言素养,促进学生思维品质提升。
6.阅读作业内容不合理
表6 案例6: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外阅读《茉莉花》一文后的作业
这份作业第一题检测汉字读音,与阅读无关;第二题主要是捕捉显性信息的作业;第三题是关于读者从文中获得的启发。三道题目都没有涉及本单元训练的语文要素,而且三年级词句理解、统整信息等年段阅读训练内容也没有涉及。
1.关于作业批改
作业批改的正确性、指导性不够。习字本的书写错别字没有圈出、没有订正后的批阅、工整漂亮关注度不够。写感想类、片段练习等类型的作业,批改不够细致。作文评语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简单指出学生作文中的语病,没有指导学生从什么方面着手改。教师在指出问题之后,学生该如何跟进等没有具体的措施。
2.关于作业分析
作业分析主要凭教师主观感觉,缺少基于实证的分析;典型错误缺少归因分析;较多从学生角度分析,缺少从教师教学角度的反思等。
3.关于作业讲评
对于出现的典型错误,分析错误原因,根据作业情况调整内容与方法,编写与错题相似的作业等,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缺少阶段练习讲评或作文讲评课的相关设计。
4.关于作业辅导
有难度作业的课堂辅导简单化,只追求结果,不关注过程;作业中共性问题有纠错,但缺少改进的练习跟进;对学困生辅导相对重视,而对学有余力学生的个别辅导比较缺乏。
1.区分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
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业目标除呼应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外,也要关注前面单元学习内容的巩固,还要体现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更要考虑学生练习的实际需求。比如,案例1 中可以增加“阅读文章,依据要求捕捉信息”“联系语境理解指定词语”等体现年段特点的目标要求,可以将目标10 调整为“仔细观察一处景物,运用第五单元学习的方法,做好观察记录,再围绕一个特点,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写一段话。”这就体现了单元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重“教”,作业目标重“习”。例如,案例1中第1 条目标可改成“抄默本单元字词,能在语境中正确判断6 个多音字的读音”。第2条目标改成“能依据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识记生字,推断生字字音与字义,再查字典验证自己的推测”。这样才能体现学生课后的练习、巩固与拓展,且具有可测性,才有助于诊断学生目标的达成度与存在的问题,才是作业的目标。
2.增强作业的解释性
作业的解释性不仅要求在作业目标导向下进行作业设计,而且每道题目的练点要清晰。要针对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温故知新;能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帮助学生发展语言与思维;能切合学生存在问题查缺补漏;能重视语文与生活的链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案例2 中字词巩固的练习,可以就平时学生抄默词语中错误率较高的词语,设计改正错别字的作业,以达到辨析巩固之目的。
3.厘清不同作业的定位、功能及其关系
语文作业从功能划分,一般有“课前预习”“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课前预习”要对应教学目标凸显“热身功能”,能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尝试读懂课文,了解内容,发现问题;“课堂练习”要对应教学目标凸显“强化功能”,能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落实反映学科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内容;“课后作业”要对应教学目标凸显“巩固功能”,无论是对课内所学的温故知新、举一反三,还是课外阅读中方法策略的迁移运用,或是在综合实践中知识技能的拓展运用,其主要目的是对课堂所学的牢固掌握、熟练运用与融会贯通。这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课前预习”是“课堂练习”的前奏与铺垫;“课后作业”是“课堂练习”的巩固与拓展。如案例3 的预习作业,可以让学生为本课容易读错的多音字注音,落实读正确;可以设计思考题“作者写了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每次重点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为学习新课做准备。课后作业第三题可以调整为:“判断文中句子是静态描写还是动态描写,交流这样写的好处。”或者“阅读课外文章,指出文中的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同时,可以结合第二题的朗读,增加课文内容理解的题目,例如,用上“安静、安全、安逸”三个词,说说为什么大榕树是“鸟的天堂”,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整体设计单元作业
整体设计首先需要聚焦单元核心知识与技能,重视作业水平的架构与作业难度的合理分布。注意单课作业之间前后关联、有序推进。精读课文的作业要善用提示、样例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如案例4 中第一课可以对新鲜感内涵做个诠释,以泡泡图的方式,提示学生可以从内容与写法两方面去交流感受;第二课可以抓住文中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用举例的方式,引导学生从这样写的好处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并练习仿写;第三课可以推荐与本单元人文主题一致的课外阅读,设计聚焦语文要素的作业,在新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阅读策略,自主感受新鲜感的词句,拓展阅读。这样就能体现精读课文初步学会、略读课文自主运用、课外阅读熟练掌握的过程。
其次,整体设计还要加强前后单元的关联。前一单元的重点作业在后一单元中要作为常规作业巩固,体现语文学习螺旋上升的特点。
最后,整体设计要关注每天的作业内容与时间,保证学生作业的内容与时间科学合理有效。每一课作业中非重点作业与重点作业的占比要合适。随着年级上升,要控制机械抄写类作业或者单项操练性作业,要兼顾高阶思维培养。正确处理好单一内容与综合内容(包括跨学科内容)的关系,常式与变式的关系,口头、书面与实践的关系,团队合作完成与个体自主完成的关系。
5.增强特色作业的标准意识
特色作业要有课程标准意识,要有边界。需加强学科综合,要控制频度,一般每单元1~2 次。特色作业要讲团队合作,要给学生个性特长展示的平台。可以研读课标,结合教材内容分解课标要求,设计与之匹配的评价目标与内容,如信息解读、合作能力、知识方法的运用、倾听与表达等。再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与技能,自主解决问题或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完成的作品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最后,要引导学生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评价指标开展自评、互评。运用“等第+评语”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明晰存在的问题与努力方向。
6.关注阅读作业的能力层级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把认知过程分成从低级到高级的六个认知过程——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认知领域的六种目标分类由简单到复杂递增,后一类目标建立在己经达成的前一类目标的基础上,从而形成了目标的层次结构。
在阅读试题的编制过程中,要关注本单元语文要素的阅读层级。比如,案例6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要素是“感受新鲜感的词句”,属于理解的层级水平。在命题编制过程中可以有捕捉信息类的较低层级的作业,还需要有理解词句、体会运用修辞手法词句好处的作业,还可以有模仿运用新鲜感词句写法的作业,更可以有分析评价文章语言的作业等,这样,阅读的能力层级体现得就比较好了。当然,在设计能力层级作业中,要兼顾作业难度,以便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同样是捕捉信息,有的比较显性,有的需要综合,有的需要透过文字表面进行深度理解,这就要看课标对“这一年段”“这一训练内容”的标准了。
1.作业与教学相互整合
作业设计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将作业设计写进教学设计。要将作业指导、分析、讲评与辅导融入教学过程。对有难度的或者重点训练的作业,要在课上指导学生审题、指点思维路径、激活已有经验、提供借鉴资源等,让学生当堂完成,当堂反馈、纠错与评价。对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还要进行错误原因分析,让学生在错题本上做记录。教师还可以设计改进练习供学生练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实施与研究相互结合
要强化作业的校本研修,从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呈现,反思教师的教学,然后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源头入手,实施减负增效。要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心态,针对性地个别辅导,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条件的可以探索大数据智能批阅作业,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设计、分析作业,提高练与评的针对性与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