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心流理论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

2022-03-15 18:35
学语文 2022年6期
关键词:心流游学教学活动

□ 张 飞

高中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痛,高耗时、低产出。从教师层面看,一种现象就是教师的作用缺席,学生从写作开始到结果呈现,教师提供的支持很少。另一种做法就是滥作为,一些老师大讲特讲写作知识,学生虽然掌握不少所谓的知识,还是无从下手。对于学生而言,写作成了一件讨厌的苦差事。

如何让学生和写作达到和谐的状态?积极心理学心流理论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通过对攀岩选手、外科医生及艺术家等职业的研究,发现他们会在工作中产生一种独特的体验。他将其称之为心流体验(Flow Experience),并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入到某项活动中的感觉,达到一种忘我的状态,而且伴随着心流产生的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近年来积极心理学者普遍认为,心流状态是人类最优体验,使生活富有意义。[1]

心流理论的最大特色,是关注活动过程中个体活动者的体验。这种心流状态,当下流行的说法也叫做沉浸式体验。进入这种状态,人专注在当前的目标情境下感到愉悦和满足,而忘记真实世界的情境。有了这种体验,人会对活动更加感兴趣,会产生对活动的掌控感。在不断的体验中,参与者的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对照当下的作文教学,教学效果之所以低下,可以说,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写作中体会不到满足感从而导致主动参与度低,是其中的最主要因素。那么,心流理论对于当下高中作文教学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一、树立作文指导大过程观

作文教学活动包括两个密不可分的部分,一是教师教学的活动,一是学生写作的活动。二者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教师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帮助,起到催产的作用。心流理论关注活动者在过程环节中的体验,提出尽可能创造一切条件,让体验者产生心流,产生最优的心理体验。任何写作者的写作都是一个过程,尽管会有一些个体的差别。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当然应该关注学生写作的过程,关注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写作体验。在19 世纪70 年代,美国兴起程序作文教学法,该方法的可贵之处在于,着眼于对写作者实际写作过程的研究,而不是放在这一过程的产品文稿或者文本上。“旨在把注意力从评价评估学生的产品,转向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写作过程,在学生的写作过程中——预写活动、思考、酝酿、研究、讨论、构思和修改等——帮助他们”。[2]

这种教学方法,整体观照了学生写作的各个环节,从开始到最后的呈现等,都有教师指导参与的影子。而教学的落脚点,恰是针对学生各个环节的写作诉求,给他们提供切实的写作帮助支架。

学生是写作活动的主角,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应该获得系统性的支持。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支持者,是一个帮助学生顺利产下精神结晶的产婆。作文教学活动的立场不应该是“教师立场”,而应该是写作者的“学生立场”。

二、有明确具体的写作达成目标

根据目标控制理论,目标本身就具备激励作用。目标会让人专注其中,是激发心流产生的首要条件。心流理论认为,参与者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能够完成什么任务。以此设计的活动,应该保证活动每个步骤都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并且要提供满意的操作条件和引导,帮助参与者知道如何去进行操作从而实现所要达成的目标。写作教学中,学生一旦很清晰地看到要达成的目标,而且知道怎么去做,就会为实现目标而去努力,从而慢慢进入心流状态。

下面以路晶老师的一个课例片段来说明。

路老师开展了一次作文升格教学活动,定下的目标是“给苍白语言以血色”,这个大目标,又分成了三个小目标:增加语言力度,增加语言感染力,增强语言活力。为了达成每一个小目标,她又给出了具体的可操纵目标。比如为了达成“增强语言活力”这一小目标,给出了如下具体可行的微目标——

1.并:找找有没有语意重复的可说词句,删减合并。2.换:能不能用更准确凝练的词语来表情达意。试着使用一两个四字短语。3.变:找到文段中最长的句子,能不能替换为结构简单的短句;试着挑选一两处短句转化为结构相似的整句;调动你的语法知识,看看能不能打破正常语序,变其为倒装句;肯定句能否变成否定句;找一处主动句变被动句。4.添:适当添加修辞。[3]

在这次作文升格活动中,因为有了具体的目标,学生的学习行为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学生不再感到无从下手。因为步骤清晰、指导明确,学生获得了满意的引导与帮助,参与感和兴趣大大增强,教学取得良好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作文升格,只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在作文教学活动的预写、构思及修改指导等其他环节中,作为设计者的教师,都应该设计切实可行的写作达成目标,以给学生写作活动提供写作支持。

三、给予来自写作目标的及时反馈

心流理论认为,参与者在活动中之所以能全身心的投入、体验到心流,一是目标明确;还有一点,是在活动中能够及时得到关于目标达成情况的反馈。一位专心的乒乓球选手永远清楚自己下一步该怎么做:把球打到对手球台的一侧。每一次回球,他都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可以说时时刻刻,他每一秒都在接到信息,确认自己接发球完成得如何,适时为下一次的动作调整做准备。

及时有价值的反馈,可以避免活动者意识流的削弱或中断,能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感,让其明确自己的位置,从而确认自己没有偏离目标。反馈存在“正负”反馈的区别:正面的反馈是指对活动行为的肯定,适时的正反馈能够给活动者愉悦的体验,使其对活动产生成就感。负面反馈是在行为与目标产生一些误差时,给予的纠错信息反馈。

教师树立大指导过程观,就是要在学生的预写、构思、写作以及升格等各个环节之中,给与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依据心流体验的游戏设计,其反馈时间参照的是0.14 秒标准(心理学认为这是人类感知因果的最长时限)。当然,写作有它的独特性,班级授课制的特点也决定了写作的反馈绝不可能如此。但是,在学生写作活动之后,在手热、脑热的之际给予及时的反馈是很有必要的。写作是一项复杂脑力创作活动,学生仅仅获得反馈信息还远远不够,他们还需要理解信息进而知道下一步如何去做。

王尔楷老师曾开展了一次游学报告的写作指导。在阅读了学生上交的游学报告之后,他发现了学生的问题。报告几乎写成了清一色的山水游记,漫无边际写沿途的见闻感受,没有探究的问题。文章缺乏主体意识,没有出现探究过程,只是笼统介绍相关景点的景观。王老师敏锐地认识到,学生可能存在的两个原因。一是不了解游学报告的写作要求,二是不知道如何运用科学观察的写作技能。针对此,他紧跟着上了一节指导课,给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大致流程如下:一、阅读比较欧阳修《醉翁亭记》(写景游记)和苏轼《石钟山记》(游学报告)两篇文章,让学生从写作目的、材料运用以及行文布局等方面比较,总结游学报告和写景游记在写法上的区别。二、阅读沈复《童趣》与苏轼《石钟山记》两文片段,思考总结文学观察和科学观察在目的、内容以及方法上的区别。在上述两步的基础上,他让学生讨论一篇问题文,然后当堂做升格练习。实践证明,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

王老师的反馈,并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些评价和指令,而是充分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主动获取写作游学报告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这是在用语文的方法学习语文。这样,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取的,就是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就能很好地对写作行为进行纠偏。当然,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该及时给予学生正面反馈,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四、让学生写作技能和写作任务相匹配

在心流理论看来,活动者本身具备的技能和面对的挑战,是沉浸体验中两大重要的影响因素。二者之间的水平关系至关重要,彼此过高或者过低都很难产生心流现象。只有二者水平相当,才能让活动者全神贯注沉浸其中,并在愉悦的心流体验中不断提升技能,使自我朝向更高、更复杂的层次发展。

在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写作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设计适当的写作任务。如果学生的知识技能较弱,完成任务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就要基于学情,深度聚焦突出问题,提升学生的能力,使之与写作的目标相匹配。于漪老师说:“找准学生写作中一二处关键困难,精心地对之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帮助学生扫除文章梗阻,血脉畅通,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笔者所带的学生在高一开学时,学校组织了一次到合肥的游学活动。在游学之前我布置了写作游学报告的任务。考虑学生会存在问题,于是事先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游学报告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写法有什么要求?有没有读过类似的范文?果不其然,对游学报告的写作,学生头脑几乎是一片空白。根据反馈的信息,我专门用一节课对学生做了指导:游学报告的写作有哪些特点?该运用怎样的方法?根据这次游学活动,游学报告的对象如何选择?如何设置选题?如何选择游学路线的景点?之后又印发范文提供参考。我尽力使学生动笔之前掌握游学报告相关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写作支持。学生产生“我也能写好”的愿望和信心,自然也就有了动力和兴趣,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技能水平和挑战难度的匹配,是心流产生的关键。参与者沉浸其中,心理上会产生满足感和自信心。给学生提供写作支持,使其具备完成当前写作任务所必须的技能,其意义就在这里。

五、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发、维持兴趣

米哈里认为,能够自由不受牵制地进入到活动中去,并且感受到乐趣,是心流产生的条件之一。罗伯特等人将热情、兴趣与人对活动的高参与度联系起来,认为它们是高度参与的结果。其实,这些情绪也是促使活动者高度参与的条件。[5]

作文教学,学生的参与度显然是高效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从某个方面说,学生的参与度是教师精心计划和实施具体策略的结果。学生也认可写作的重要性,情感上也愿意投入,但是如果不觉得它有趣,参与度也不会太高。因此,作文教学活动,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境兴趣,并维持情境兴趣就显得很重要。激发和维持情境兴趣的方法有多种,其中课堂争论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有学者认为,西方文化的根是辩论文化,西方古代的哲学家也声称只有通过辩论才能发展新的知识。这是很有道理的。中国传统的作文写作,一直是轻视动态言说而重视静态写作。实践证明,写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作者本人认识的深度,而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常常是在不同的认识和观点的碰撞下产生的。

为了锻炼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能力,我设计了一次班级辩论,主题:“键盘时代”下汉字规范书写还有作用和意义吗?在学生选择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了正反小组,然后要求各小组组内搜集材料,酝酿自己的看法和论据。为了使辩论有序高效,我明确了几个规则。1.在别人说话的时候认真倾听,即使你很想说话,也要等到轮到你的时候。2.别人说话时,注意倾听并理解他在说什么,思考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的理由。3.可以批评想法,但不能针对人。4.陈述自己的观点时,试着提供证据或理由。我作为组织者,通堂不参与,只是学生在辩论过程中跑偏时候给予适时提醒。辩论结束时我进行了点评。因为辩论的目的是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所以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生是否伶牙俐齿、能言善辩,而是总结事物的复杂性,提示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随后,我布置了一个命题类似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完成。从上交的作文看,这次辩论对学生分析看待问题起了明显的作用。

站在学生写作立场,去思考设计整个作文教学,关注写作过程中学生的感受与需求,搭建积极有效的写作支架,使其写作进入到沉浸式状态。我想,一旦学生真正体验到写作的幸福心流,那作文教学的春天就不会太远了。

猜你喜欢
心流游学教学活动
基于心流理论的儿童画板设计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问一个研究真正幸福状态的心理学家
游学天鹅湖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去美国“插班”游学
我家的游学故事
契克森米哈赖的幸福课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