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思思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商品质量管理体系是加强商品管理与质量控制水平的重要部分,相关工作人员要提高工作意识,深入工作实际,从多方面开展实践研究,不断优化相关机制,构建更加有效的商品质量管理体系,为开展商品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商品质量管理工作十分关键。形成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可明显提高商品质量,优化机构行业形象。构建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后,企业再通过质量认证便可获得证书,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以此为基础,持续加强自身的质量管理工作,完善该项工作的实施效果,从而形成稳定的企业形象,赢得更多用户的信赖,这样,机构便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导地位。构建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后,也不能停留在当时的水平,需对该体系进行适当的优化创新,从而不断完善质量管理工作。
在提高机构的竞争能力时,形成更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更为关键。在目前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机构所面临的同类竞争更为激烈,因此质量问题便是竞争的关键。机构需依据客户提出的反馈意见,对产品进行优化改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促进机构本身竞争力的提升。只有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持续完善,才能够让机构得到更好的发展,在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以产品的质量来保证机构获得更多的竞争机会。近年来,尤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市场的竞争也与我国机构的发展命运直接相关。因此,形成更为合理和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我国机构在国际层面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机构均需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但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优化改进却是长期工程。而多数机构均未形成上述意识,在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后便放松了要求。机构需意识到,通过认证仅是一个开端,需持续运行才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因此,机构需不断努力,结合自身的特点持续优化质量管理体系,由此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在构建质量管理体系时,管理职责可作为关键影响因素。在实施管理期间,主要包括下述管理职责。
1.规定企业的质量目标
在制定质量管理目标期间,企业需重点考虑下述因素:企业的职业道德标准与消费者需求的一致性,生产环境能否达到消费者的要求,所形成的质量方针是否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符。
2.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
企业管理人员需从多个角度提出质量方针,并形成相关文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生产产品的质量、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成品的等级指标,以及企业在保障和提高产品质量期间所采取的措施,还有对管理人员的合理应用。
3.对商品质量进行评估
企业的管理者可客观评估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情况,以及与质量目标和方针的匹配性。要结合具体的环境条件确定适合的目标,并做出相应评价。
4.确定企业的职责和权限
明确规定员工在生产期间所需承担的责任,确定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权限和职责,保证各环节准确落实。
1.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的商品生产均由员工直接操作来完成。因此在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工作期间,需格外重视人为因素的影响。企业可运用科学措施,充分调动一线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如采取精神或物质奖励等方式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企业还需着力开展人力资源培训,重点面向质量管理和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及教育活动。
2.物质资源管理
企业在开展质量管理期间所需要的物质资源主要有:管理者开展工作所需要的设备;企业运营所需要的必要条件;企业运作和技术管理相关文件等内容。
3.沟通联络
员工之间建立更为顺畅的沟通渠道也是合作的前提条件。企业需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此作为沟通的桥梁。员工在沟通方面也需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能够对企业的商品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存在于企业管理和商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与消费者的交流过程、商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等。在具体的生产期间,还需依据商品的规范要求生产,严格检查商品所具有的规范性程度。如果发现错误,需及时纠正。
为保障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能够有效落实,还需形成科学的自我管理体系。及时识别及处理在生产期间所出现的问题,提高处理手段的有效性,持续增强企业对消费者需求的满足能力。
PDCA循环是由计划、执行、检查和总结构成的整个循环体系。该循环是相对持续的过程,基于质量目标来形成质量控制的具体计划,主要包括落实计划、所采取的有效手段等以实施计划。尤其需在组织上进行妥善落实,真正将质量控制工作落到实处。在具体实践期间还需经常检查,主要包括计划的执行情况及获得的效果,同时衡量检查结果与计划的一致性。最后针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妥善处理,无法处理的质量问题也需重新分析,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反思问题的根源及计划的漏洞,从而为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提供参考。
1.强化过程的质量策划
质量策划的主要任务需设置为:形成科学的质量目标并明确规定运行过程和所使用的资源,从而顺利实现质量目标。因此,若想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需对过程进行科学策划,明确目标和任务并落实相关责任。质量策划也可作为保证管理体系有效落实的重要前提。
2.加强过程控制管理
在生产产品期间对过程控制进行强化落实是实现质量管理体系功能的重要保障。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技术状态进行严格的规范化控制。第二,要保证图纸资料相对齐全。第三,要严格审核质量不达标的产品。第四,对外包的过程进行科学管理。
3.加强过程的测量和检查
形成明确的过程管理目标后,需对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全程分析,并对输出情况实施检查,持续加大质量管理体系的内审和管理力度,实现对商品的全程管理,严格依据质量管理和控制的要求来落实各环节的工作内容,保证各部分工作均有依据和记录,形成客观结论。
4.制定切实有效的质量预防措施
以往的质量管理模式更倾向于采用纠正和处罚等方式来解决已经发生的质量问题,这对企业获得处理问题的环境极为不利,也难以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水平,是典型的被动式管理。质量管理需侧重预防和过程性的控制。企业需主动预防问题,摒弃质量问题归零的管理理念,选择科学的方法来实施质量管理工作,重点了解质量问题的预防效果和改进措施,同时形成具有更高可行性的预防管理机制,逐渐建立保护暴露和发现问题的政策,促使企业成为预防质量问题的主体。
当前,企业所实施的任何活动均存在相应的风险,如与客户沟通便会产生信用风险,在市场运作期间也会遇到价格风险,在开展内务工作时会承担操作风险,日常经营期间会遇到现金流的风险等。企业的经营活动一直伴随风险,因此,企业需对风险进行重点管理,通过识别和判断风险,采取有效的分散和降低风险的措施,这样才能够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质量管理体系对风险的管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影响质量管理体系所达到预期效果的风险,影响预防或降低缺陷的风险,影响实现改进的风险。通过形成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融入有效的管理方法,便可在策划和运行期间充分识别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有效控制风险。
依据性质不同,风险可分为纯粹性风险和投机性风险两种。其中纯粹性风险会给企业带来明显损失,不会形成任何经济收益。投机性风险的结果是可能受到损失,也可能带来收益。一般来讲,可将某事件的后果和发生的可能性组合来衡量风险结果,也就是风险程度。质量管理体系通常由多种相互关联和作用的过程构成,并运用过程方法来对风险进行识别和管理。在质量体系和过程策划期间融入风险管理手段,有效避免风险的发生。首先,在实施策划期间,需客观分析质量体系和项目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明确风险管理的范围及规避风险的准则。其次,需对风险来源、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后果进行客观识别,形成风险清单。在此期间,企业便可识别存在威胁的风险及风险类型,此后对风险的性质和程度进行分析,形成综合性的评定,即将分析的结果与确定的准则进行对比,得出风险是否接受的结论。最后,需对风险进行科学处理,制定适合的风险处理方案,运用有效控制手段控制风险,尽量降低风险的不利影响,获得更多的机遇,保证质量体系始终发挥高效的运行效果。
质量管理制度可作为具体工作开展的指导。若想将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按照既定的要求有序开展,便要形成能够覆盖所有商品经营的质量管理制度,为各部门和所有员工提供制度参考。形成质量管理制度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前提,共同构建更为全面和具有可行性的制度体系,保证制度能够深化落实并获得完善,这样才能够在具体的工作中真正发挥制度的应用效果。第一,需建立商品储运相关制度,制定严格的储运相关管理要求。第二,提高对质量指标的考核力度。企业应加大对商品质量考核的重视程度,经过验收后的产品需在合格率、投诉率等方面进行严格筛查,并制定明确的考核方案。第三,形成商品质量检验的制度。在检验质量期间所依据的技术标准要具有更高的科学性。第四,形成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商品质量的信息反馈系统,并真正发挥系统的应用价值。需对市场需求及产品的质量情况进行细化分析,运用可行性方案来拓展商品市场,及时贯彻我国在质量方面形成的政策和技术标准。依据国家制定的质量规定和技术标准对企业商品的质量进行检查,做好各类商品质量的信息统计工作,形成档案并做好管理工作。
1.人力资源管理
人为因素在整个质量管理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组织工作是由不同个体共同操作完成,因此,为真正发挥人为因素的价值,有效调动员工个体工作的主动性,可采取精神或物质奖励的方式。为员工提供在职培训的机会,让员工接受管理和操作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形成更高水平的职业素养。此外,还需加强新员工对商品质量的重视程度,并对组织进行综合评价。重点衡量其发展的潜能,并对过程进行科学管理,有效收集和分析数据信息,及时采取必要的方式纠正偏差。
2.沟通联络
组织成员之间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可作为高效率完成工作的基础。具体要求:企业需在内部建立相对完善的信息系统,为不同部门沟通的有效渠道,保障各类信息及时共享,顺利沟通。组织成员,尤其与客户直接接触的人员,需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形成相对自然的工作组,与外部建立友好的沟通关系,从而为企业赢得较高的社会效益。
3.物质资源管理
企业在开展质量管理工作期间所需的物质资源主要为:管理工作开展期间所需要的设备和物品,如数据库等,还有运作所需的通信设施等必要条件,质量评定相关软件和设备,标准文件等必要的技术文件。
为保障质量要求能够深化落实各项管理工作,可按照预期要求开展,企业需对各环节的质量管理职责及预防和补救措施进行明确设置,形成相对健全的质量责任制,从而为绩效提供必要的参考。通过文字形式形成明确的质量标准、责任和奖惩制度等内容,并印发给所有员工,保障员工均能够熟练掌握上述内容。总之,所有岗位、程序和商品均需在质量管理制度的管控下,做到所有工作均配置专人负责,生产过程也有明确的参照标准。
通常,文化可作为组织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不同组织的结构、人员关系和服务对象均会形成互动联系,这些均与组织的文化直接相关。因此,组织成员须对质量管理工作给予必要的重视,形成主动参与意识,在组织内形成良好的氛围。第一,建立全员质量管理意识。对此,组织需加强对成员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坚定的质量意识,将质量管理作为树立形象的重要内容。第二,保证全员具备高水平的工作技能。组织可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和制度要求,向全员开展质量培训活动,辅助员工掌握岗位所需的理论和技术,顺利完成本岗位的工作内容。第三,落实成员的质量行为。通过自主管理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使质量管理工作成为成员自觉开展的工作行为。第四,形成质量文化。组织需坚持面向全员开展质量教育活动,持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能力,规范质量管理行为,通过实施不同类型的活动,在企业内形成良好的质量管理氛围。
质量管理体系作用的发挥需以形成自我完善机制为保障,及时发现商品和服务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上述完善机制可持续提高组织的服务能力,优化组织的有效性和生产工作的效率。上述机制还可持续改进,不断创造更大的价值。
企业内的质量审核工作主要由企业内的专职审核人员对商品质量进行科学的检验和评定。工作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促使成员能够有效改进,充分发挥质量体系的功能。由于质量审核的范围、内容等均存在差异,因此组织内的质量审核主要可分为以下类型:第一,质量体系审核。主要的审核对象为能够对质量管理工作产生影响的各类职能工作。第二,组织生产过程的审核。通常针对某个或者系列环节进行的审核。第三,服务商品质量的审核。具体可依据服务对象的反馈意见及生产期间出现质量问题概率较高的环节设置,从而保证服务商品的质量。
总之,商品管理过程,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这样不仅能够全面加强商品改革环节的管理水平,也利于促进企业稳定发展。通过以上分析,从多方面总结了商品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途径,旨在进一步加强实践,为相关工作有效开展提供良好建议。希望通过具体分析,能提高实践研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