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圆
初中语文文言文的体式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写景抒情类,比如《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警示明志类,如《陋室铭》;托物言志类,《爱莲说》;写人叙事类,比如《陈涉世家》等。其中写人叙事类文言文大多节选自史书,且有相当一部分以对话的方式为主,譬如《孙权劝学》《曹刿论战》《杞人忧天》《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每一种类型的教学设计大相径庭,对于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文言文,我们要遵循依文而教的规律,根据文本的特征确定合宜的教学设计。
文言对话体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具有极大的教学价值和设计空间。对话体文言文本的特征是描写极少,情节紧凑,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情感,但是显性对话下的主旨又比较含蓄幽微,能引发读者更深入的思考,利用这些特征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从中整合教学规律,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对话文言文本具有极大的文本解读价值,对于学生的写作也有一定的范本意义。如何解锁人物对话来打开文言文本的大门,如何对人物的性格心理、思想情感进行探索?研究文言文对话文本教学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既能从中整合教学规律,又可进行一些典型教学设计。
文言文的教学,教师一般会要求学生先朗读,读准字音节奏,读得文从字顺,紧接着就开始翻译词语和句子,最后分析人物形象,总结文章主旨。王荣生教授提出,文言文教学应有四个方面,文言、文章、文化、文学。而这种功利化的教学模式下的文言文教学,文与言已然断裂,设计落入程序化的窠臼,已经毫无新意可言,学生也没法提起学习兴趣。对话体文言文本,教师首先要细致具体地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语气语调。
基于对话为主的文本,需要在“读”这个环节上下功夫,可以设计多样的朗读活动,进行具体的指导。以统编版《孙权劝学》为例,“读”的环节可以这样设计:
1.教师领读,把握人物的语气语调。
2.小组分角色演读,要求进入情境,读好人物语气语调。
3.小组分角色演读展示,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领读这一经典的教学手段如今已经鲜少有闻了,而教师朗读的示范性比一些干巴巴地指导更具有感染力,更容易被学生模仿习得,教师在课堂上将人物对话读得声情并茂,无疑可以带领学生迅速走进文本。教师领读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让学生留意人物的语气语调,要注意读得不同,读出个性。然后再让小组分角色演读,一个“演”字区别于一般的朗读,它更具有挑战性,读的同时要把人物给演活。学生对于人物的对话就会兴趣盎然,很容易将自己代入到对话情境中去。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现历史对话镜头,并进行评价交流。其实录片段:
师:这一组的孙权演读得好吗?
生1:不好,孙权是君王,要有君王的气概和威严。这句话结尾是感叹号,所以语气要强烈。
师:你关注了标点符号,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的情绪是不一样的。那你试试这句话。
生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威严地)
师:同桌你觉得他和前面的那一位同学,谁更像孙权?
生2:我觉得前一位同学读得语气坚决果断,后一位同学读得很威严,我感觉太威严也不对,孙权关心吕蒙的学业,想把他培养成一代名将,威严之下也对吕蒙充满关心、期望,应该读得语重心长一些。
师:你联系文本立体地解读了孙权,对人物和他的语言有了更深入地把握,同学们,人物说话不是单纯地很威严这一面,有时候语言里面有一些复杂的想法和情感需要我们揣摩。请你来演读一下。
生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严肃地)
师:很好。下面我要采访一下刚才演吕蒙的同学,你觉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吕蒙?
生3:我觉得吕蒙比较骄傲。鲁肃称赞他之后,他就飘了,洋洋得意。
师:你觉得刚才你演读得足够洋洋得意吗?再试一下。
生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洋洋得意地)
师:给孙权讲戏的时候,老师说了,人物对话里有一些复杂的想法和情感需要我们揣摩,这里吕蒙说的话里只有洋洋得意的感觉吗?
生4:吕蒙还很直率,有什么讲什么。
师:特别好的一个发现,你能把吕蒙演读好吗?
生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自得又自信地)
师:(看向生5)你刚才演的是鲁肃,老师记得你说话时很有长者风范,语气诚恳,说说看,你为什么这样演读人物的语言?
生5:鲁肃对吕蒙的进步感到十分惊讶,也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
师:你能读到这两点,不简单。鲁肃能洞察细微,对吕蒙的过去缺点一清二楚,婉转批评了吕蒙过去学识浅陋,又由衷赞叹他进步之大。鲁肃这番话信息量很大,我们一起再演读这句话。“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在初知文本大意的前提下,设计领读和演读环节来表现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语调,朗读技巧要基于对文本和人物的理解之上,再进行具体指导,反复修正,读出语言之外丰富的潜台词,引领学生进入历史情境中,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对话表现人物冲突矛盾,是人物情感思维碰撞的载体,表现人物真实的内心,推动或者暗示故事情节发展。所以在演读的时候要具有丰富的想象,也要有对文本的深度分析理解。如果对话体文本需要背诵,我们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演读的方式,不断地交换角色,背诵的效率也会提高。
教材中的对话文言文本的结构精巧,详略得当,如何让学生领略对话文本结构之精妙,情节之紧凑呢?仍然以《孙权劝学》为例,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1.有人认为,《史记》血肉丰满,而《资治通鉴》对人物的塑造缺少细节,你认为本文缺少了哪些细节?
2.本文中两处的语段与《三国志》中的相关语段比较有什么不同?
(1)《资治通鉴》———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三国志》——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2)《资治通鉴》——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三国志》——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
(3)你认为本文为什么没有写这些内容?
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想象对话文本留给我们的空白,根据对话中集中的情节去合理推测一些情景,学生大多会想象孙权劝学之后的这个情节:“蒙乃始就学。”这么简单的五个字就把吕蒙学习的具体过程概括了,然后就直接跳跃到鲁肃赞学的情节了,这中间值得玩味。那么,拿惯了长戟习惯了冲锋陷阵杀惯了敌人的吕蒙怎样就学呢?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这个情节中的一些细节,简单交流,出示教师写的细节:
军帐之中,吕蒙卸甲换上一身便衣。烛火摇曳,捧卷就读,前朝往事历历在夜读的时光里轰轰地滚来,只见吕蒙时而浓眉一皱,时而掩卷沉思,时而哈哈大笑,时而高赞一声妙计!
教师小结:此处略写的确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第二个比较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司马光写《孙权劝学》在详略处理方面的高妙之处。本文是司马光根据《三国志》改编而成。第一组的对话文段可以比较得出本文缺少动作描写,当然也缺少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等。第二组对话文段比较,得出本文孙权没有具体给吕蒙推荐一些读物,也少了举例子。两组比较之后发现,本文人物的对话特别简省明了。但是效果呢?既包含了原来的意思,更将人物性格塑造得鲜明灵动,跃然纸上,所以人物的对话简约而不简单。
第三个问题的设计,是在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的基础上往前推进一步,那你认为本文为什么缺少这些内容?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探索司马光的写作目的,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前朝往事给后代君王提供借鉴,正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而钦赐此名的。这是司马光写给帝王的权谋之术,细节在阅读对象这里显得啰嗦,没有写那些细节也不影响帝王了解历史,借鉴历史。这就是《资治通鉴》的史书笔法,与《史记》大不相同。
对话文言文本留给读者大量的留白空间,比如,《曹刿论战》为什么不大肆铺陈战争过程?那是因为战争过程虽然激烈,但是与题目“论”无关,《曹刿论战》的详略安排可谓妙到毫巅,《孙权劝学》亦是如此。
文本主题解读可以通过活动设计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对话文本中的主题解读可以这样设计:
按照惯例,史书会在一篇文章的结尾写一段评价,比如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的末尾,写了这样一段话评价屈原,点明中心,也表达了对那段历史的看法。你认为本文的评价应该写给谁?为什么?你打算怎么写?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会写给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是说吕蒙通过学习改变自身,他的成长和进步证明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文中也到了吕蒙读书学习前和读书学习后的强烈对比,突出了学习的重要。孙权和鲁肃对于吕蒙是一种次要衬托,写他二人可以推动情节发展和衬托突出主人公吕蒙的性格。学生也有可能写给孙权。“蒙辞以军中多务”,交代了吕蒙原本是个读书甚少的武将。
本文的主要情节,应该是孙权的一劝再劝,直劝到吕蒙“非复吴下阿蒙”。而吕蒙学习进步,尤其是吕蒙得到鲁肃的赞赏,是侧面突出孙权劝学的成功。所以应该写给孙权。而且《资治通鉴》里讲的是权谋,是帝王之术,就是在讲领导人应从孙权身上学会培养国之栋梁、学习劝说的艺术、懂得宽严相济的驭下谋略,还有高远的眼界。这个环节的设计,可以引起学生的辩论,让思想在彼此的碰撞中生成和沉淀。最后这样作结:这篇文章以对话为主进行叙事,在人物语言中表现各自的心理和性格,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有真挚的情谊,有家国儒道,有深谋远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替代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文言对话体文本的三个环节应基于这一点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积极参加到故事中来,并根据作品已知有限的信息来做对文本和文本中的人物做出判断,从而有效地读好文本并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实现通过对话这个媒介进行丰富深度的解读。对话体文言文本的特征是描写极少,语气的轻重缓急,很多时候会凝练在一个语气词当中,或者是一个标点符号中,利用好对话中的语气词和标点,也是引导学生演读好文本的一把钥匙。以对话的方式叙事,情节紧凑,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可以带领学生在有限的对话之外想象,丰实文本。大量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思想情感变化,但是主旨又比较含蓄幽微,能引发读者更深入的思考,利用这一点设计读写评价活动,牵一发而动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