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研究

2022-03-15 08:08刘秀伦寇宇娇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党史历史大学生

刘秀伦 寇宇娇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是党史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重要内容。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如何对待党的历史,对党史的了解和关心程度对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代大学生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和挫折,缺乏对党的历史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一些大学生思想不够坚定,容易被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历史节点上,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党史教育。

一、大学生党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价值旨归

党史教育是时代所唤、使命所至。习近平指出,“要认真总结这次党史学习教育的成功经验,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1]推进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巩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升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增长智慧、增加信心、成长成才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党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坚定“四个自信”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 主流和本质,从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业绩中获得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2]持之以恒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党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和党的奋斗历史的意义,有利于大学生更好把握党史发展的主题主流,深刻领悟到党史的历史价值,从而加深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增强历史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提升大学生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一种对客观存在的历史进行抹杀和消解,按照主观臆想来虚构历史的思想潮流”。[3]高等院校是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领域,也是西方敌对势力对大学生渗透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场所。当今一些大学生不主动学习党的历史,缺乏对党的历史的了解以及对各种不良的社会思潮进行政治甄别的经验和能力,对于互联网上出现的歪曲丑化党和国家历史、污蔑和抹黑党的领导人等现象无法做出有力反击,从而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习近平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4]加强大学生党史教育,使大学生不断深化对党的历史进程的认识,深刻理解我国近代以来苦难和屈辱的现实,感悟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客观分析在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不断前行、取得胜利的事实,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正确评价党的主要领导人,有力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筑牢国家和民族的根基。

(三)激励大学生传承党的优良传统,肩负历史使命

习近平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5]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一百多年的奋斗征程中,通过长期的革命和实践,结合中国实际国情,逐步形成和培育了一系列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些优良的传统和作风让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显著区别开来,规范和要求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战胜各种艰难困苦和夺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不畏艰难、团结奋斗的共同精神支柱。如今的互联网社会充满着各种复杂的信息,国际国内都面临着诸多新形势和新变化,大学生群体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不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消极影响。一些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对待自己的文化信仰,面临着文化自信的缺失困境。这就要求加强对大学生的党史教育,汲取党的正能量和宝贵经验,将中国共产党的优秀的传统、优良的作风传递给大学生,使大学生群体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立志做忠实传人,提高心理素质,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和不良思潮的侵蚀,并将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内化为学习和生活中的精神力量,外化于平常的实际行动和实践。

(四)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涵育爱党爱国情怀

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史,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其中提出要“广泛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6]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党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使其更加深入感悟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深刻体会党的不怕牺牲、负重前行的精神品格。党的历史上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爱国故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高校运用党史人物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革命薪火,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涵育大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坚定对党的信赖和信念,做到知史爱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在热爱祖国与奉献祖国中实现人生价值。

二、当前大学生党史教育开展的成效及其挑战

加强党史教育的意义重大。当前,各个高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史教育,党史教育的内容日益丰富,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党史教育的开展取得了不少成效。然而,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的党史知识匮乏,对党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问题也给大学生党史教育带来了一些现实考验和挑战,制约着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发展。

(一)大学生党史教育开展的成效

1.开设了党史教育的相关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中共党史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特别是在目前高校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有不少关于党史的内容。2021年,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修订工作的要求和部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修订为《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书中增加了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等重要讲话的精神,明确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精神之源、形成过程、核心内容和重要意义,丰富和拓展了对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的阐述。

2.党史教育内容日趋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7]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以来,在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就,党史教育的内容不断在丰富。其一,在党的理论方面,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高校不仅在时代发展中开展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对于理论成果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效果也给予重视,尤其是注重用最前沿、最鲜活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讲授,使大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把握党的理论创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其二,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党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伟大精神也不断丰富,比如党的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这些都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三,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无论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多大变化,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纲领始终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高校结合党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事迹,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为人民为祖国无私奉献的情怀,将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3.党史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不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党课等中讲授党史知识,还借助校刊、广播、展板等传统媒体形式宣传党史,并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不少高校搭建了党史宣讲团、红色读书班等平台,打造了党史长廊、红色翻转课堂等阵地。组织大学生去革命基地、革命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等地参观、学习、调研、做讲解员等。在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传统节日、烈士纪念日开展祭扫、缅怀革命先烈等活动,使大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重温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信心。除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外,高校也充分借助现代网络媒体开展党史教育,例如借用校园网、公众号、党史专题网站、网络展览馆等网络宣传的新形式推动党史宣传、传承红色基因,占领党史教育的网络空间,促进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的传播。此外,高校还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运用现场式、现代化、体验式的教学形式增强党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其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党史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

高校对大学生的党史教育越来越具有针对性,进行了专题式研究、专题教学等。专题研究性教学采用了开放型的教学方式,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融为一体,具有针对性、开放性的特点。一些高校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党委团委与教务处、学工等部门统筹谋划,制定了完善的党史教育方案,开设了党史教育专题教育课。例如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学院等院系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十九门专题课程中,包括“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与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等。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也推出了线上党史精品课,形成了更加优质丰富,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的理论学习资源。北京理工大学党史宣讲团将师生校友共讲和重点专题精讲结合,开设了红船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十个专题。不少高校还针对大学生群体特点,组织引导大学生在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实践活动中了解党的历史,让大学生穿越时空感受党史的温度,在追寻党的光辉历程中受到教育。此外,一些高校建立了党史教育考核评价体系,实行量化考核、学风监督反馈等制度,不断提高党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大学生党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面临的挑战

1.大学生对党史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代大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责任。大学生是否了解党的光荣历史以及他们如何理解和评价历史,不仅会影响他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国家历史以及传统文化的认同,而且会影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以及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当前,党史教育所面对的大部分学生都属于出生于物质充足时代的“00”后,对党的历史缺乏代入感。在这个信息泛滥化和思想观念多元化的时代,他们的价值判断以及行为选择都容易被网络上的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干扰。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意志不坚定,受到了西方享乐主义以及实用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并且由于很少系统地学习党的历史,表现出了漠视党史、娱乐至上、拜金主义、不思进取、自私自利等的行为。例如,在互联网平台上抹黑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人物,用当代普通人难以忍受烈火和机枪扫射,来否认英雄的无畏和牺牲。一些大学生并不了解他们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目的,而仅仅将其视为一门获得学分的课程,甚至认为在和平时期没有必要讨论革命和战争;一些大学生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教学和考试方法僵化从而对党史教育产生倦怠情绪。

2.大学生党史知识匮乏

中共中央党校开设了讲授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系列课程,但大多数普通高校都没有开设“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专门课程,就算开设“中国共产党历史”课程,也没有将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缺乏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以及考核标准。除了个别如党史专业的学生学习了“中共党史”等课程以外,其他学生没有参与党史教育的课堂,导致了许多学生的党史知识匮乏,对党史的内涵掌握不够全面,对党史的很多具体细节都知之甚少,在党史学习中只停留在表面肤浅的认识,没有做到深入思考和系统全面地学习。例如,许多学生知道红军长征的故事,却不清楚红军长征的原因等。此外,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压抑大学生的原生兴趣和主动性,导致大学生学习功利化、知识面狭窄。部分大学生认为学习党史对提升绩点没有帮助,党史教育等课程并不能带来有实用价值的知识与技能,对将来的求职就业不能起直接作用,因而对党史学习有一定的惰性和被动,在课余时间也没有去学习党史,从而缺少对党的历史的了解。

3.党史教育活动流于形式

目前许多高校对党史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视不够,开展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实践活动也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由于经费不足、缺乏党史教育实践场地,导致党史教育实践未规范化,缺乏整体的部署和统一规划。尽管有部分高校在有意识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但往往是以课堂和讲座的形式为主,流于表面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存在着缺少足够的创新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重形式轻效果的问题。其次,一些高校也存在着形式主义、资源冗余浪费、各自为政等问题,如为了应付上级的要求,只举办规模小、缺乏足够影响力的党史实践教学,没有具体规划党史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理解为组织教职工和学生到红色基地打个卡、摆姿势、拍个照,再由相关宣传部门发发文章就完成任务。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制作了党史知识宣传的展板和墙报,但没有定期更新,内容一成不变。这些因素制约着高校党史教育的发展,并使高校党史教育实践活动无法深入开展,往往只是流于形式,无法达到教学效果。

4.党史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在党史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采用理论灌输的方式向学生传授党史知识,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理论的讲授党史方式虽然有着主导型、单向性的特点,对丰富学生的知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这种单一的说课方式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乏味和枯燥。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规律往往并不相同,他们的批判意识和独立意识也更强,比较反感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一些高校教师在进行党史教育时,采用了多媒体课件、播放红色主题电影、人物纪录片等手段,丰富了教学方式,但较多地采用了PPT 展示、纪录片和老电影展播等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形式,但仍然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课堂讨论、小组研学等方式,调动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党史学习的课程中来。

5.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给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缺乏社会经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带来极其消极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历史唯心主义,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否定。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进行消解和解构,否认人们普遍接受的事实。其突出的表现:一是政治上竭力否定革命,特别是近代史中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进步运动,如五四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二是披着学术研究、学术自由、学术创新等外衣,以所谓“历史纪实”“还原真相”等手段进行人物重新评价,引发舆论话题,美化民国统治者、官僚、地主等,抹黑我们党的领袖和历史英雄人物,以致坏人不坏、好人不好,进而让人们失去对党和人民的领袖和英雄人物所代表的阶级和政党的信任;三是以泛娱乐化行为,颠覆重造历史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来吸引大众眼球、制造笑点、混淆视听,企图在调侃逗趣中扰乱人们的历史认知;四是以网络碎片化传播为重点,隐蔽和渗透在微博、B站、微信、抖音等网络媒体平台,搭载在表情包、网络小说、网络文章、网络视频等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微博大 V、B站UP主等炮制和散播一些历史谣言和历史乱言,试图瓦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总之,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要通过歪曲、诋毁、否定历史,尤其是党史和革命史,夸大党史中的失误,误导人们的历史认知,企图使人们动摇和怀疑党的先进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三、大学生党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现实推进

立足实际、守正创新是开展好党史教育的重要遵循。新形势下社会环境产生了极大变化,推进大学生党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不仅要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也要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充分发挥各类学习载体的作用,不断探索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发展规律的党史教育的新途径。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史教育机制

首先,要加强党组织领导,形成党史教育合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组织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进一步认清党的地位和身份。一方面,高校要深刻认识党史教育对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下一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战略意义,优化党史课程建设以及积极建设党史校外培训基地。另一方面,高校有关部门要加强和地方党政部门的联系,对校内和校外的党史教育活动进行统筹和规划,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定期召开会议,建立制度化的长期机制,协调管理高校、地方政府部门和校内各部门之间的党史教育活动,共同推进党史教育建设。其次,完善党史教育的机制。高校要健全党史教育资源保障体系,增加对党史教育的经费、场地、人力的投入,设立对党史研究的专项经费,与当地的红色展览馆、红色基地等协同建设党史教育场所,加大培养专业化的党史教师力度,把党史教师纳入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最后,建立和完善党史学习教育评价体系。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要健全党史学习教育的质量评价制度,完善党史教育督导体制,构建全面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党史教学评价体系,对党史学习教育效果进行多元评估、理性评估,既要评价党史的课堂设计与实施过程,也要将学生的党史学习效果和满意度作为重要指标。

(二)增强党史教育仪式感,提高党史教育认同度

仪式感是一种感官体验的升华,能在人们内心深处不断激荡回响,对人的心理结构、思想认知、情感气质等产生重大影响,它具有象征性和示范性意义。[8]仪式感透露出来的庄重、严肃、认真等情感能量,在加深大学生具化理论认知、增强党性修养、明断行动规范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节日活动、过政治生日、周年纪念日、细怀革命先烈等仪式等党团教育契机,运用宣讲、晚会表演、庆祝、演讲等多种方式,将国情、历史、革命传统教育等重要的资源渗透到仪式活动的全过程。通过特殊的形式、隆重热烈的氛围等外部力量推进大学生党史教育,使得大学生在仪式活动中充分体会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深刻认识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改革、建设各个历史阶段的丰富经验和宝贵精神,深刻铭记党的奋斗历程和党在中国道路的曲折探索的巨大付出和贡献,深刻感悟党的为民初心,培养他们的党性修养和情怀。在仪式化教育中,增强大学生对党的历史的认同度和对党的思想认同和理论认同,提高政治判断力,坚定历史自信,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相国和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度情感统一性认同。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升党史教育课堂效果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实施者,在教导学生知识和对学生的为人处事方面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对党史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深入开展党史教育必须要加强党史教育师资人才建设、打造高精尖的党史教育师资队伍。首先,高校应加强中共党史专业人才培养,厚植党史专业教研队伍基础。现有的党史学位点培养数量不足,党史的专业人才输出也远远不能满足学科教学与科研的发展需要,许多高校都缺少优秀的党史专业博士毕业生,引进的师资人才数量也不足,使得党史教研队伍难以扩大。国家应大力支持高校开设党史专业,明确党史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党史教育人才,促进中共党史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升党史教育教学的效果。其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教师应不断丰富和完善党史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促进党史课堂的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的统一,扩大党史教学的吸引力。当代大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教师如果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很难起到满意的教育效果。教师应该通过讲故事、案例教学等方法,充分与学生交流互动,并且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党史进行交流互动,营造融洽的共同探索党史的学习氛围。

(四)优化党史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重要影响。优化校园环境是学生进行党史教育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发挥学校作为教学主战场的地位优势,增强校园文化育人的感染力。充分运用校园横幅、海报、长廊、墙报、校刊、专题黑板报等进行党史宣传,建设党史长廊、党史专题图展、党史故事墙、党史人物先进事迹展等,用文字、故事、图片来装饰校园,定期更新和植入党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在校园里耳濡目染党的历史和文化。其次,学校应该注重发挥党的节日庆典的作用。利用各种传统节日、重大历史节日和纪念日的热烈氛围,集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史教育活动,如知识竞赛、红色歌曲大赛、拍革命故事微电影、演人物话剧、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营造党史学习教育的浓厚氛围,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党史知识、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牢固学生的党史记忆,进一步增强党史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五)创新党史教育载体,增强党史教育生动性

首先,在党史教育宣传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互联网与传统的传播媒介相比更具有高速性、便捷性,因此是高校师生进行沟通交流、传播信息、获取知识和资料的最常用方式。2011年2月,中央六部门发布《关于在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强调:“要发挥好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现代媒体的作用,加大党史宣传教育和党史知识普及力度,营造党史学习教育的浓厚氛围。”[9]高校要积极开设党史网络课程,建设党史专题网站、网上红色之旅、网上红色文化展览馆等网络教育平台推动党史教育,利用媒体传播、集中宣传等多种形式传播党史文化和红色精神。同时,高校党史教育工作者要借助QQ、微博、微信、抖音、学习强国等平台与学生交流互动,及时把握学生党史学习的动态,解答学生在党史学习中的疑惑。在高校官方微博、官方公众号、B站等平台分享党史文化知识、党的历史书刊和优秀的影视作品,不断扩宽高校党史教育的网络阵地。其次,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10]在党的奋斗历程和革命道路中,留下了许多的历史文物、革命遗址、地方红色资源,例如上海一大会址、重庆渣滓洞、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这些红色革命圣地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到这些革命遗址进行参观学习,带领学生参观实物、去实地走访和调研,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感悟党的历史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无的,真实感受到革命的艰辛坎坷、共产党人的优良品格和精神境界。再次,积极开展社团活动进行党史教育。高校应大力支持学生组织和参加党史文化社团,在社团中开展丰富多样的文艺、学术、公益等党史文化活动,例如庆祝建党百年书画比赛、微视频制作、革命情景剧创作、党史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积极性,又能使大学生在组织和参加活动中进行党的历史自我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党史知识,充实精神生活。

猜你喜欢
党史历史大学生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