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提质增效路径研究*

2022-03-15 04:58:51陈赞迪占丽萍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2年11期
关键词:内审审计工作人员

陈赞迪 占丽萍

杭州市拱墅区教育会计结算中心 浙江杭州

一、引言

为加强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教育部修订出台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赋予了内部审计新内涵、新职能,一是更突出审计结果成效,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履行“监督”“评价”职能,还要履行“建议”职能,通过提出科学的审计建议以促进审计问题的解决。二是审计监督环节前移,以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为导向进行审计监督,将监督环节从事后转移到事前、事中。三是审计职责范畴更广,明确增加了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政策措施情况,包括:发展规划、战略决策、重大措施和年度业务计划执行情况;办学、科研、后勤保障等主要业务活动的管理和效益情况,这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

1.内部审计力量薄弱,审计理念陈旧

与繁重的工作任务相比,教育系统内审人员安排普遍不足,尤其是专职内审人员较少,在执行审计外勤工作时需要临时抽调人手。抽调的人员有本职工作,工作内容虽与审计内容相关,但缺乏专业的内审知识。另外,内审队伍审计理念陈旧,专业深度和知识广度不够。大部分专职内审人员、兼职内审人员均为财会人员,内审队伍的专业技术结构单一,导致内审人员更多地关注会计资料信息。但很多重要线索、信息需要其他专业人才从非会计资料中去挖掘和分析,所以专业分布集中不利于全面审计的落实和审计质量的提高。总之,内审人员缺乏自我专业提升的内驱力和外动力,埋头扎入审计工作中,外出培训和交流的机会较少,审计方法传统,跟不上精品审计项目的要求。

2.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审计方式落后

审计人员职责不清、审计流程不规范、审计评价不严谨、审计整改随意、审计档案不完整等问题,在内部审计工作中时有发生,这与内部审计工作体系不健全有关。特别是审前准备流程在内部审计过程中,通常被极大地简化,且操作随意性较大,这不利于审计重点的把握和审计精品的打造。对于一些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项目,由于审计工作方案欠缺,审计重点不突出,项目质量参差不齐,重大问题存在被遗漏的隐患。因此,内部审计机制应立足实际,对审前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整改等建立审计全过程制度规范,促使审计行为有法可依、有规可守、有序可循。

目前,内部审计通常以项目形式进行,即以“事后审计”的方式开展,审计项目的实施往往与学校业务活动的发生时间间隔较长,问题的发现和整改都有着很大的滞后性,无法挽回一些已经发生的损失和事实,不利于新规定下内部审计“预警”功能的发挥。因此,必须主动将审计关口前移,通过一定方式实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从根源上避免一些问题的产生,及时发现学校存在的风险隐患,及时进行纠偏,提升内部审计质量。

3.内部审计站位不高,审计结果影响小

在教育系统当前的审计实践中,审计人员往往站位不高,审计范围偏小,着眼于经济业务事项本身,将大多数关注点集中于财务真实性、完整性和合规性,如金额是否准确、手续是否完备、附件是否齐全、是否存在违反规定的情况。随着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边界也越来越宽,财务领域查错纠弊式的审计方式,已无法满足各级教育部门的管理需求和决策需要。内部审计工作应着眼教育管理全局,将促进教育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贯穿于工作始末,跳出财务框架,深入发掘系统内部存在的各类风险隐患,用心探索改进内部控制管理和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率的办法。

从各地教育部门的内部审计工作来看,审计整改仍是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很多内审机构整改问责机制缺失,整改能动性较差,存在重审计、轻整改的问题,屡审屡犯的现象得不到遏制,整改工作停留在表面,未从根源上进行彻底整改,对未整改的问题也未进行持续跟踪。同时,审计成果转化程度普遍较低,审计整改往往只针对单个问题,对于一些学校“通病”未进行全范围的整改。另外,审计成果应用范围狭窄,由于缺乏部门之间的联动,仅从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等方面提出流程改进和规范建议,无法实现深层次的审计应用价值。

三、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提质增效的路径设计

1.强化审计力量,精准革新审计理念

(1)整合资源联合作战。在新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出台背景下,内部审计职责范畴更宽,对内审人员的专业深度和广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教育系统内审力量普遍不足,审计人员专业技术较为单一。因此,应科学整合审计资源,优化审计队伍结构,开启以专职审计人员为主导,联合兼职审计人员、工程管理专业人员、采购管理专业人员、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等共同作战的审计模式,集中配置人才资源打出“组合拳”。同时,每年安排审计专项经费,整合社会审计资源,联合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完成审计任务,有效解决教育系统审计项目多,人手不足的问题。

(2)完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高质量审计离不开高素质审计人才,审计队伍建设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审计人才培养。一是支持审计队伍作风建设,组织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增强个人政治素养,鼓励审计人员动真碰硬,担当作为,用心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二是支持审计人员参加多层次、多渠道的业务培训和交流活动,内容不限于审计业务,还包括了财务管理、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基建管理、资产采购、计算机技术等各个方面,鼓励审计人员紧跟新变化新形势,拓展个人视野,扩大知识广度。三是支持审计人员开展理论与实务研究,鼓励其将工作中的心得和思考撰写成专业论文,提升审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

(3)关注非会计资料。会计资料通常是事后资料,主要反映的是经济业务活动的结果,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教育系统内审人员在开展内审工作时,应将更多的时间投向非会计资料的审查。一是通过审查业务活动档案了解业务事项的全过程,包括:基建工程招投标资料、商品服务采购招投标资料、业务合同和协议等。二是通过审查校(园)务会会议纪要、行政会议纪要、办公会议记录、“三重一大”决策纪要等,掌握学校历年的重要事项决策过程,以及一些可能在会计资料中未反映的事项。三是通过查阅学校年终总结、校领导历年述职报告等快速了解学校重大业务活动,挖掘其与会计资料之间的联系,寻找可能的突破口。

2.筑立制度“高墙”,探索优化内审机制

(1)健全内审工作制度体系。教育系统内审机构应结合本地区教育实际,确立内审工作目标,以制度形式规范内审管理准则和工作流程。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内审机构应建立健全内审工作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制度定标准、治根本、利长远的作用,通过及时出台内审工作制度、审计整改制度、内审轮审制度、内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来规范教育系统内审工作职责和业务程序,强化审计整改机制和成效,构建校领导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框架,联合多部门力量共商审计问题解决对策。教育主管部门和内审机构还可以通过建立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风险防范清单,提醒内管干部履职过程中的红线和底线,做好违法、违纪、违规的防范工作。内审制度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内审机构应根据上级部门规定和业务内容发展而变化,及时反馈修正,不断完善优化内审制度,扎实推动审计工作的标准化和专业化。

(2)优化审计工作方案。一个好的审计方案可以有效地组织指导审计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保障审计项目全过程的有序、高效。尤其是对于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联合审计的项目,如果审计工作方案不够具体全面,可能会导致审计实施缺乏方向性,一些重大问题被忽视或遗漏。教育系统内审机构应基于教育内审涵盖内容和重难点的变化,持续优化审计工作方案,细化分解审计要点,合理安排审计各个环节的时间,确保审计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

(3)重视审前准备。内审人员应将审计工作前移,从审前准备阶段开始进行情况了解和线索搜集。一是在教育网和学校发布审前公告,公布纪检监察部门和教育内审机构的举报电话,向纪检监察部门获取其所掌握的举报线索、反映问题及处理情况。二是线上查询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和账目明细,总体把握行政和食堂财务情况及期间变化,关注大额支出,如有疑点立即记录备查。三是翻阅被审计单位以前年度审计资料,从以前年度发现的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寻找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内控薄弱环节。通过审前调查多管齐下,初步确定审计重点,进而提升审计工作效率。

(4)开展日常非项目审查。教育系统内审机构应改变工作思路,积极开展非项目审计工作,将日常审查列入内审年度工作计划,推行审计工作日常化。在审核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的过程中,发现疑点和问题应立即提醒整改,将审计纠偏时间前移,切实履行内部审计的监督服务职能。

3.提高审计站位,促进审计成效转化

(1)重视风险性审计和绩效审计。根据新规定关于内部审计监督的要求,审计重点应逐步从财务审计向风险性审计和绩效审计转变,创新内部审计职能,提升内部审计价值。一方面,全面关注学校业务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将更多的审计资源投入到高风险领域,寻找可能存在的内部控制遗漏点和薄弱点,从完善学校内控流程入手,一定程度上实现从事后查错纠弊到事前预防的转型。另一方面,重视对资金绩效管理的分析和评价,考察财政性资金是否得到合理、有效的使用,关注学校大额支出的比价程序是否规范,督促学校树立节约资源和绩效管理的理念。

(2)跟踪督办审计整改。审计整改是审计成果的具体体现,忽略审计整改,一切审计工作都是徒劳。内审机构应制定并执行本系统的整改工作规定,建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审计整改工作机制。一是实行“问题清单”、“整改清单”、“销号清单”对接机制,内审机构跟踪检查审计整改进度,严格把控“销号”标准,整改一条,“销号”一条,不留整改死角。二是落实审计回访机制,由内审机构及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督查组,抽取部分学校进行“回头看”,严查审计发现问题整改情况,巩固审计成果。三是建立审计整改责任追究机制,被审计单位存在虚假整改、拒绝整改、无故拖延整改、屡审屡犯、边改边犯等情况的,严肃追究被审计单位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3)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深度和共享广度。审计整改并不是审计项目的终点,教育系统内审机构应深入推进审计成效的提升和转化,努力实现内部审计价值最大化。一是针对审计中发现的关于基建维修、固定资产管理、设备服务采购、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典型性、普遍性问题,及时出台相应制度,以制度规范形式拓展审计成果运用。二是针对审计中发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历史遗留问题,充分发挥各职能业务部门的联动作用,畅通渠道,群策群力,协调解决。三是将审计成果传递给相关业务部门,以点带面,开展全系统范围内的专项督查工作,扩大审计成果运用广度。四是通过全系统校领导会议、行政后勤会议等平台对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和主要风险点进行集中反馈,提醒学校在开展相关业务活动时引以为戒,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提升审计成果的运用价值。

四、结语

当前,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在机制建设、审计理念方法、人才培养、审计成果应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无法达到《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对内部审计质量的高要求。笔者认为,内部审计工作应立足本地区教育实际,坚持“破”“立”并举,积极转变传统审计理念,创新优化工作方式方法,依托制度规范业务流程,修内功、借外力,多措并举提升审计成果转化效能,服务教育事业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内审审计工作人员
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如何缴费
工会博览(2024年8期)2024-03-31 03:53:14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消费电子(2022年6期)2022-08-25 09:48:22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加强工程结算内审的思路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中国外汇(2019年8期)2019-07-13 06:01:18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人民调解(2019年2期)2019-03-15 09:30:54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白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