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 俊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林业局,贵州 正安 5634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加大林业产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最有效便捷的途径之一。
正安县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大娄山山脉东麓的黔北边沿,多属石灰岩山地。境内山峦起伏,坡陡谷深,沟壑纵横,地表切割破碎,相对高度差距大,具有显著的中山峡谷地貌和山地岩溶地形的构造特征。境内气候温和湿润,季风气候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水热同季,辐射弱,日照少,年均气温15.6℃,年降水量981.9mm,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3.77%。全县辖16个镇2个民族乡2个街道办事处,154个村(居),1797个村民组,年末户籍人口66.4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93万人,乡村人口42.53万,常住人口39.05万人,是一个农业大县,由于以上原因,正安县结合自身实际,为了使正安县经济高速发展,提升全县经济水平,只有立足乡村发展,而如何使乡村快速发展,作为农业大县,发展农业,兴旺产业势在必行,结合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只从能发展产业出发,正安县根据自身产业特色,紧扣产业发展“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提出了以发展长线产业与短线产业相结合的模式,长线产业主要以发展方竹、花椒、茶叶等经果树种为主,短线产业以发展辣椒、高粱、蔬菜、烤烟、中药材等为主,采用以短养长的模式造福群众。振兴乡村对正安县各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产业融合是提升农业发展高质量、实现农村产业兴旺、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是农民增收致富好途径。
目前,全县共发展方竹3.2万hm2,花椒0.4万hm2,茶叶2.33万hm2,经果林1333.33hm2,发展辣椒8673.33hm2、高粱0.22万hm2、蔬菜1.43万hm2、烤烟10.85万担、中药材2266.67hm2、食用菌1413.7万棒。共有方竹加工厂5家,花椒加工厂 1家 ,茶叶加工厂20余家,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3A旅游景区2个。虽然致富的前提有了,但发展仍然停滞在老旧的管理模式。
一方面,发展产业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也能使百姓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更好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乡村振兴能为治理环境和生态建设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可以推动乡村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虽然两者相互依托,但又各自独立,发展产业需要技术、人才、土地等基础元素,而乡村振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
产业发展是提高农民就业率和收入的主要途径,是乡村振兴的一部分,乡村振兴不仅包括产业振兴,还包括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等等多方面的振兴。只有乡村全面振兴了,农民的生活才能真正富裕,生活的环境改善了、农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安心守护故乡,才不会背井离乡,与家人分离外出打工。
乡村振兴战略是通过以往的乡村发展获取的经验和不断总结为基础来开展的,结合对乡村实际未来发展的规划,从而推动乡村的一套完整的体系化基础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是延续改革开放的另一种形式,通过市场经济体制来解决市场上存在的各种不同问题,改善市场经济状态。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提高人民经济水平为目的,结合乡村实际情况,推进乡村以及相关本地产业发展,通过乡村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来提高人员的社会流动性,进一步将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密切结合在一起,全面提高乡村人民的经济水平,使乡村人民增收致富。
实施乡村振兴前无长远规划,如产业该如何发展的规划、人才如何引进的规划、组织如何完善的规划、生态建设如何造福人类的规划、文化传播如何深入人心的规划等等,这些规划都是组成乡村振兴的一个系统体系,缺一不可,这些就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架构,而这些基础架构并不健全。
任何组织,只要其客观存在,其内部结构、功能既定;必然要产生与之相应的管理制度。要实施乡村振兴发展产业同样也需要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必须有人来引领管理,管理需要分很多层次,不同的层次要求不同,所以健全管理机制很重要,然而在乡村振兴发展产业的过程中这种管理机制未能发挥作用。
一是认识不到位,监督缺乏信息;二是机制不完善,监督难度增大;三是同级监督难,监督存在缺位;四是自身建设弱,监督能力不足。
从前面的产业数据,大家也看到了,品种繁多且规模不小,但为什么这么多的资源,却产生不了强大的经济效益呢?比如我县方竹现有3.2万hm2主要分布在新州、杨兴、碧峰、庙塘、小雅、土坪,乐俭等海拔在1200m左右的乡镇,但由于无前期和长远规划,农民只负责栽种,后期无人管理,基本没有什么产量,按照管理后方竹一年栽种,三年采笋的产量来计算,方竹笋产量1750kg/667m2,但实际我县方竹由于前期栽种后大部分人员就外出打工造成无人管理的现象,产量只有150kg/667m2,有些甚至无产量,加工厂虽然也有几家,但是都是一些简单的加工,如盐笋、泡椒笋等,都无精加工,这个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产业发展品种过多、过杂,如今年有人说发展茶叶好就发展茶叶、明年有人觉得发展野木瓜好就发展野木瓜,根本就不管前面发展的茶叶是否可以继续发展,野木瓜还未发展起来,又觉得发展竹子有效益,又提倡发展竹子等产业发展花样百出,而且发展这些品种都不是长久发展,都是一段时间,好不容易一个产业发展的有了一个基地,结果有人说这个效益不好,也不进行实地调研就彻底否定,开始发展另外一个产业,就这样这个产业就被搁置了。
想要真正发展一个产业并让其有经济效益,发挥产业的最大效能,必须要对产业有个深入的了解,如为什么要发展这个产业,这个产业适合不适合在本地发展,怎么发展这个产业,如何让这个产业达到利益最大化等等,这些都需要有专人去实地调查,形成可行性专题报告。如果发展产业缺乏长期实地调查研究,只是从表面上或者其他地方看发展这个产业不错,未考虑到发展这个产业从开始到最后销售进入市场是否真正给百姓带来经济效益,调查也是匆匆忙忙,很快选定了产业,产业选定后就开始盲目强调规模未注重后期的管理销售等,产品出来了无销售渠道,百姓得不到经济效益,无经济效益,百姓就开始另辟蹊径,对已经发展得产业不再管理。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有一定制度的约束,俗话说得好,不成规矩,无以方圆,任何事物要想快速发展必须制定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制定各种制度,如工作机制、财务制度、监督机制等等,光有了制度不守制度,不进行管理产业也发展不起来,光有了制度无市场也是发展不长远的,所以发展任何一个产业,必须将管理制度和市场相统一,相结合才可以,如果只是制定管理制度,没有将管理真正运用到市场销售中,理论与实际结合不好,从而造成了产业发展空洞,使农户想发展产业也无从下手,如栽种了方竹,却不知道要定期地进行低效林改造;栽种了经果林梨,李子、桃子等,却不懂得如何进行病虫害防治?如何进行修枝整形?如何定期施肥才能使结果的果子又多又好吃?制度倒是制定了很多,但真正能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得太少,果实结出了,却不知道如何采摘采收的果实最多最好?如何储存?如何销售?往哪里销售,销售出去的果实是否能够给果农带来经济效益,还是销售出去的果实连成本都赚不回来,以上这些都没有进行系统调研,没有制定系统的方案,这也是为什么光知道发展,却发展不出效果来得原因之一。
要坚持以“建设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引领,以创新的思维和举措推动改革,破解难题,培植优势,着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为加快建设黔东北区域性中心城市注入强大动力。
乡村振兴离不开科学规划,更离不开党的基层组织,党组织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各级各部门要主动作为加强各级党组织的建设,不断把党组织的发展与林业产业发展一同融入乡村振兴的整个过程中,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努力开创林业产业发展新局面。
由于资金、人才、土地紧缺等各种资源匮乏,要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推动更多资源配置,要想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必须进行分类规划,精准施策,破除不适合乡村的体制,不搞一刀切,加快构建新型的农业体系,深化农村的土地改革,加快培养新型农民。
在全县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基层党委政府发展林业产业,将林业体制建设更加完善,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建立适合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和政策体系,健全保障制度,不断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构建新型的农村产业体系。
突出强调规划引领,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制定高标准的规划方案,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针对不同地域,合理布局,加大对企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植被恢复费等造林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大量经果林,通过有效管护经果林,从而获得经济效益。
对各种技术人才要进行定期培训,定期开展与经济发达地区进行人才交流互换等进修模式,让林业产业人才自己真正掌握各种技术,如培育林下经济的养蜂专家,花椒,方竹,茶叶等病虫害防治及管理方面的专家,营售专家等等,让这些人才不定期地到田间地头,给发展花椒、方竹、茶叶等各种经果林和林农等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地进行实地指导,使这些人才真正成为林农需要的真人才,而不是林农仅靠本地的土专家进行点滴指点,结果大部分都是一知半解,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林业产业发展也达不到人们预期的效果,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林农实用技术,有效改善和提高林产品数量和质量,从而增加林农经济效益。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知度,健全体系,确立明确的目的,强化好服务功能;二是要深刻认识学习林业产业在乡村振兴的目的和意义;三是加强责任意识,增强责任感,将责任压实,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
将绿色发展,产业兴旺贯穿始终,牢固树立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时刻牢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促进人类大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一是制定具体化、制度化双重机制;二是制定实施办法及配套制度;三是各种制度不可形式化,需创新有实效;四是着力构建生态绿水产业体系,不断强化产业发展新动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可支配率,统筹农村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产品,生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
不断拓展产业链条,做精做深产业链条,将农业+旅游文化产业有机结合,注重旅游+融媒体不断融合,注重科技创新和品牌立新,实现一产带动三产,依托绿色果树种植产业,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紧紧围绕一村一特,将林下经济,林下养殖,森林康养聚集一体,依托青山绿水和乡村文化特色,打造现代化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不断挖掘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潜力,探索多样化,集约化的经济发展新出路。
一是要细化责任,明确职责;二是准确定位、科学履职、突出重点、强化职能、确保实效,三是管理需定时,多措并举开展分层分级管理;四是管理需精细化、标准化,深入实施环境治理体系,加强各级管理,提升村容村貌,努力构建天蓝地绿水清的乡村环境。
一是加大惩治力度、严格执行制定的制度;二是定期总结、提早预防;三是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自觉接受监督;四是做到事事公开、举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