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允 段玉军 段 凌 高艳丽 白 勇
(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基础医学系,河南 郑州 450122)
中职教育是以培养中级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先进技术、装备和工艺的高技术应用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中职教育可为高职教育提供必要的学习准备和职业技能训练,而高职教育则是中职教育的延伸和提升,是职业教育的更高层次。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作为同一类型、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教育尚未能有效衔接,成为影响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突出障碍[1]。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部分中职学生选择继续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再加上高职院校的扩招,升学率也在逐年上升。因此,如何实现中高职课程合理的衔接,将是职业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研究以药剂专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研究为基础,以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中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为例,首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剖析,然后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标准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不仅优化了课程设置,避免了重复教学,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发展特长,有助于中职学生顺利融入高职的学习中,缩短中间的适应期。
1.1 学生基础差 思想不重视 首先,学生的化学基础比较差,理解能力有限,对一些药物制剂理论理解不透彻,从而影响后续的教学和学习。比如,表面活性剂这一章,理解不了表面张力、润湿、增溶等的意义和作用,那么在讲解如何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时,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同时学生对乳剂的形成及稳定性方法理解的也不够透彻。
其次,学生思想上也不够重视。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逐年的扩招,大部分学生通过参加单招、对口升学等都能考入大专院校,这使得他们思想上不够重视,以为中专专业课学习无所谓,考上大专就可以等错误思想,从而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不足,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1.2 教师授课重理论轻实践 首先,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其中还包括师资队伍构建不合理,高素质技能型教师或有过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严重短缺。笔者对郑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7.3%的教师具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51.7%的教师具备相关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而4.7%的教师不具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2]。
其次,受教师本身及实验条件的限制,教师在授课时无形中会加大理论课的讲授而压缩实验学时,由于学生本身基础比较薄弱,对理论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学习兴趣不高,这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教学质量。
1.3 学校与企业兄弟院校合作不紧密 首先,学校与企业、兄弟院校合作不够紧密,教师出去学习交流的机会比较少,从而导致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不能够及时用到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佳。再加上缺少一线的企业实践,教师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面把握的不够准确,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中把握不住“实用、够用”的准则,导致教学中存在“纯理论”教学的问题,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让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这些也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其次,课题组在与药品生产企业、医院药房、药品零售企业的实践专家讨论时发现,部分中职学生在用人单位工作不积极,缺乏主动性,给企业创造不了预期价值,造成部分企业不愿意与中职院校合作。
2.1 课程内容设置及课程标准改革 药物制剂技术是在药剂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药物制剂生产和制备技术的综合性应用技术课程,是药学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3]。而以目前全国医药中职院校统编《药物制剂技术》为例,大多数教材都存在学科性较强,教学内容与就业关联度不高的情况。作为职业学校,药剂专业是培养一批能够熟练操作的技术工人。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多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向进行内容调整。为此,本着立德树人、把握时代精神、适应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使药物制剂技术教学与社会有更好的对接,课题组邀请了药品生产企业、医院药房、药品零售企业的实践专家讨论了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项目等,最后,通过医药企业专家、小组成员研讨决定采用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体的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将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内容和次序做如下调整:一共分为3 个模块和1 个综合实训,即基础知识模块、基础技能模块、制剂模块及最后的综合实训[4],其中基础知识模块包括:绪论、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基础技能模块包括:制剂的基本操作、制药用水的制备;制剂模块包括固体制剂、液体制剂、注射剂和滴眼剂、半固体制剂、浸出制剂及其他制剂;1 个综合实训包括固体制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液体制剂的制备及质量评价、药品说明书的分析、用药配伍禁忌及指导等4 个主干,将多学科的知识融汇到一起,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加以学以致用。如此,使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避免重复,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实际教学中,均以国家教学大纲为标准,根据培养方向不同,个别章节及教学要求做了一些调整。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可以完成教学目标,具体见表1。
表1 中职药物制剂技术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2.2 教学模式改革 中职学生年龄小、自律性较差,注意力不集中,多数学生学习靠“死记硬背”,“看”多于“思”和“做”,因此,要打破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视频教学、微课教学等数字化教学,教学过程中引入“奖励”评价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5]。比如,在讲解注射剂这一部分时,注射剂的生产环境、制药用水的制备等生产工艺流程等可以先播放一些生产视频,或者播放一些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案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注射剂的各个工艺流程的洁净度级别、质量检查等工作的重要性等。在实际教学时我们还采用“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6],比如在实际教学时可以把制水,配液,安瓿的洗涤,注射液的灌封、灭菌、检漏,灯检等项目,按工作的程序和内容将每个项目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单项任务,并描述任务的职责与要求,分析完成每项工作任务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如此,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还可以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从而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此外,我们还采用“一体化”[7]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把内容放在实训室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例如,片剂中不同辅料的作用、片剂制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这些重点和难点也在制备片剂时能够更加直观地得到了解决,学生课后反映效果比较好。另外,浸出制剂的制备、滴丸剂的制备等都可以采用这种一体化教学模式。
对于中职三年级的学生,我们采用的是“顶岗实习,校企合作”模式[8]。实习返校后学生的独立性及沟通能力都有很大提高,通过顶岗实习,学生的理论知识不仅得到了巩固,同时也可以检验出学生自己的短板,通过反馈,教师也可以检查出平时教学中有待改进的地方,从而形成相互促进、校企双赢的良性循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同时也为高职学习打下基础。
2.3 加强合作交流 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课题组在与药品生产企业、医院药房、药品零售企业的实践专家研讨时,发现药剂专业的教师与社会实践沟通交流的机会比较少,不仅阻碍了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为确保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学校应组织教师不定时地参加同行业的教学工作会议,既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可以与其他高校教师探讨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此外,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让教师深入到医药药房、药品零售企业、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检验机构等医药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把握行业动态,了解社会需求,并不断地把所学所思所悟反馈到实际教学中,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切合实际的培养目标[9,10]。
2.4 改革考试评价体系 提高学生觉悟 首先,改革考试模式,加大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建立一套较为合理的考核制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将药物制剂技术考试分为理论和实验2 部分[11],其中实验成绩单独计分,分为原始记录、完成情况、实验报告、最终考试等5 部分,实验课成绩不及格需补考通过后才可以参加理论考试,以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养成多看、多练的习惯,理论联系实际,课堂上的知识可以在实验中得到消化和运用,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学生在做实验时,分工合作,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觉悟[12]。教师平时授课时,可以适当穿插一些社会案例分析,进而加强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道德法律意识,无论是就业还是升学,让学生都要养成认真良好的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为减少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教学消耗,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本课题组将会对药剂专业的其他课程进行优化设置,以提高教学质量,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同时,通过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体系的建设研究,教师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在认真教学的同时,大家都以极大的热情进行教学改革活动,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互促互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