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牡绸
(江西省抚州市中医院内科,江西 抚州 344000)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累及周围关节的多系统炎症性的自身免疫病。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大多数呈对称性、游走性多关节炎,伴关节腔内渗液,近端指关节常呈棱形肿胀,最终导致关节僵硬、畸形,症状缓解与反复呈多次交替发作[1]。该病多高发于45~65 岁,患者通常在2 年内发展为中度残疾,在10 年内发展为重度残疾,大约30%的患者在发病10 年内无法工作,是造成患者丧失劳动力和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中医认为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邪气乘虚而入,致使气血凝滞,经脉痹阻,引起关节变形、肿大、僵化、筋缩肉卷、不能屈伸症状的痹证。由于患者日益依赖他人的帮助,因而承受着无助和其他的心理压力,也许无法执行社会角色,严重影响患者自身形象和生活质量。近年来,江西省抚州市中医院采用蜡药疗联合悬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3 月—2020 年8 月在江西省抚州市中医院内科就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0 例。其中男19 例,女41 例;平均年龄63 岁;其中风湿痹阻证为22 例,寒湿痹阻证为18 例,痰瘀痹阻证为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对照组男9 例,女21 例;治疗组男11 例,女19例。2 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治疗7 d 为1 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1 d,4 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2)患者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或艾滋病引起的关节病变者。
1.3 治疗方法 2 组均采用常规护理。
一般护理。急性期注意休息,减少活动,保护关节功能。根据活动受限的程度,协助患者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居室环境宜温暖向阳、通风干燥、避免寒冷刺激。避免小关节长时间负重,每日适当晒太阳、用温水洗漱,坚持热水泡足。卧床时保持关节功能位,行关节屈伸运动。
饮食指导。给予足量的蛋白质、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饮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宜食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温经散寒的食品,如薏苡仁、木瓜、牛肉、山药、红枣、绿豆等。多摄入蔬菜水果和谷物,以弥补人体所需的必要维生素、矿物质。饮食应遵从以下3 个原则:(1)防止摄入不耐受的食物和会导致炎症加重的食物;(2)恰当弥补体内缺少和对缓解疾病有利的食物;(3)饮食要定时恰当,不应暴饮暴食。
心理护理。首先患者必须了解和认识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及其治疗对策,正确掌握治疗方法,积极治疗及早控制。护士也要真诚地理解和接受并鼓励患者说出心中的苦恼与苦闷,使其产生共鸣和被理解,保持心情愉快和情绪稳定,树立自强自立的心态,做好同疾病长期斗争的心理准备,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减少疾病的反复发作。并注意疏导、理解、支持和关心患者,帮助患者接受活动受限的事实,允许患者以自己的速度完成工作。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心理状态。鼓励其与他人多交流,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情感支持。指导克服焦躁情绪和害羞心理,帮助患者改变依赖性模式,充分调动患者的潜力,训练独立生活的能力,体现生存的价值。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功能锻炼。(1)活动期:急性期受累关节因炎症所致充血水肿和渗液,使关节肿胀、僵硬、疼痛明显,不能握拳或持重,关节外表现较重的患者应卧床休息,不宜睡软床垫,枕头不宜过高并保持关节于功能位置,如膝下放一平枕,使膝关节保持伸直位,足下放置足板,避免垂足。保持关节的功能位,使关节休息,肢体不负重,以减轻关节疼痛,预防炎症扩散;在肢体不负重情况下被动或主动在最大耐受范围内做四肢伸展运动,如做肘关节屈伸、指腕关节舒展和屈曲等活动的练习,每天可多次进行,防止关节废用。(2)稳定期:此期间关节活动应由被动运动转为主动运动,多做一些关节负重小或不负重的运动。最后为抗阻力运动。但需注意各种训练要循序渐进,活动前关节局部热敷或红外线照射,缓解肌肉痉挛,增强伸展能力,有利于锻炼。手指及足趾关节运动:一手帮助另一手,从远端指关节开始到近端指关节和掌指关节渐进作屈曲、旋转运动;将双足跟抬起、脚尖踮起3 s 后放下。①腕关节运动:将双手五指交叉合掌轻轻捏住作腕关节左右、前后及旋转运动。②肘关节运动:作肘关节屈伸、旋转、内收、外展、后旋运动;肘关节伸直做肱三头肌的主动收缩,将双手合拢,双肘屈曲,沿身体中线上下摆动和左右摆动,或将手向前上方抬起,双手交替搭对侧肩膀。③足-拓关节运动:双足站立,双手扶桌,然后抬起一腿做踝部背神和画圆圈运动,双腿交替进行。④髋关节及膝关节运动:放松髋、膝关节,做髋关节的内收、外展、内旋、外旋运动;取仰卧位,用手帮助一腿屈膝,足跟尽量向臀部靠拢,停留30 s 再伸直,双腿交替进行。日常生活活动锻炼:鼓励患者独立完成梳头、洗漱、穿衣、解扣、书写、进餐、洗澡、如厕等。康复训练后,若有出汗不要立即用凉水冲洗或吹凉风,避免寒湿邪入侵。(3)锻炼原则应遵循:①活动量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大;②各种关节活动应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锻炼从受累轻的关节到受累重的关节;③侧重点为影响日常活动大关节;④掌握以恢复功能为主,纵观畸形为辅,尤其要注意手、肘、肩及髋、膝关节的功能改善。
治疗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蜡药疗联合悬灸治疗。悬灸治疗:确定穴位,局部选取大枢、曲池、血海、大椎至腰俞段,采用温和灸、回旋灸等手法,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2 cm 处,反复旋转,移动范围约3 cm,每处灸10~15 min,至患者皮肤出现红晕,自觉局部温热为度。蜡药疗:先将中药外敷在病痛部位,将加热后完全融化的蜡液倒入一次性包装袋中,厚度2~3 cm,冷却至初步凝结成块时(表面温度45~50 ℃),敷贴于外敷的中药上,初始时,让患者感受温度是否适宜,5~10 min 能耐受后用保鲜膜固定保温,60 min 后取下。
实施操作时应向患者详细交待悬灸和蜡药疗的操作过程,打消患者对操作的恐惧或紧张感,以取得合作。操作过程中采取舒适体位,先背后腹,先上后下,先阳后阴,施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灸治结束,用纱布擦拭清洁皮肤,轻轻按揉施灸部位,协助取舒适体位,灸后不能受风寒,尤其注意颈部、脚部的保暖,灸前和灸后要饮适量温开水,有汗液及时擦干,避免直接吹风,灸后2 h 内不宜洗澡,不用冷水洗手。施灸期间不吃或少吃寒凉食物:如西瓜、冷饮、凉茶等,饥饿时禁灸。蜡药疗应注意病室环境及温度,准确掌握蜡温,涂布均匀,不能用力挤压,待蜡充分凝固方可敷贴。防烫伤和防火,蜡疗时间不超过60 min。操作过程中关注患者对热的感受,当患者皮肤发红或出现过敏现象,应立即报告医生。操作后饮用温水200 mL,休息0.5 h,注意防寒保暖。
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悬灸+药物治疗。采用药物治疗,急性期遵医嘱给予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3.2 g/d,镇痛消肿,甲氨蝶呤15 mg/周,修复骨破坏。糖皮质激素如口服沷尼松30 mg/d,症状控制后递减,以每日10 mg 或低于10 mg 维持。艾灸方法同上。
1.4 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制订。临床治愈为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为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明显好转,证候积分减少≥70%,<90%,有效为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改善,证候积分减≥30%,<70%;无效为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证候积分<30%,计算采用尼莫地平评分法,为(治前积分-治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4]。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率(%)表示,比较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 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治疗后的效果比较
类风湿性关节炎大多以寒湿为主,由于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导致经脉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麻下、垂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而现代蜡疗技术是把中药热敷与蜡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石蜡的保温性、可塑性与中药的治疗作用相结合,可加强细胞膜通透性,使药物的渗透性增加,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组织水肿,还具有消炎止痛、缓解组织痉挛的作用。热敷属中医外治法之一,属“熨”法之范畴。“熨”法形式多样,如药熨、汤熨、酒熨等,中药热敷是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选用不同功效的方药,采用一定的方法,将药物敷于病变部位,有祛风散寒除湿、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等功效。《本草纲目》中曾有记载:“用蜡二斤,于悉罗中熔,捏作一兜鍪,势可合脑大小,搭头致额,其病立止也。于破伤风湿,暴风身冷,脚上冻疮……均有奇效”。而悬灸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采用艾条温和灸体表,激发经络感传,促进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的一项艾疗法。本次研究表明,采用蜡药疗联合悬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起效快,疗效明确,痛苦少,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