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宗宝,唐 林,白瑞娜
(1.海南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海口 570311;2.海南省人民医院中医科,海口 570311;3.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内科,北京 10009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再灌注的首选方法。据研究报道,STEMI患者接受PCI治疗后需要进行迅速、有效的抗凝治疗,因为再灌注通常需要在90 min内尽快完成[1]。多项研究证实,在PCI过程中应用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可有效预防PCI后的支架血栓形成和再梗死等不良缺血性事件的发生,明显降低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2-4]。但是,由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与术后死亡率关系密切,临床医生必须慎重权衡抗凝药物的效果和用药后发生出血的风险[5]。美国和欧洲的循证治疗指南推荐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比伐芦定或普通肝素(UFH)进行抗凝治疗[6]。UFH作为间接凝血酶抑制剂,通过与纤维蛋白结合的凝血酶相互作用来发挥抗凝作用,而比伐芦定则直接与凝血酶结合进而抑制凝血酶活性[7]。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比伐芦定的维持抗缺血作用和降低出血风险的效果优于UFH[8]。但是,近年来部分研究发现,AMI患者接受PCI治疗时,单用比伐芦定与UFH相比并无明显的疗效优势,反而会增加急性支架内血栓的发生风险[9]。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160例接受PCI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AMI患者PCI后接受比伐芦定和肝素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以期为接受PCI的AMI患者提供更好的抗凝方案。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就诊的160例行PCI的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比伐芦定组和肝素组,各80例。160例患者中男92例,年龄38~65岁;女68例,年龄48~68岁。入选标准:(1)病例资料完整;(2)符合AMI的诊断;(3)PCI中至少成功置入1枚支架;(4)PCI中接受比伐芦定或肝素治疗。排除标准:(1)病例资料不全者;(2)凝血功能障碍者;(3)合并肝脏、肾脏或其他系统严重器质性病变者;(4)对治疗所用药物过敏者;(5)PCI中接受比伐芦定和肝素以外的抗凝药物,或同时使用比伐芦定和肝素者。本研究经海南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所有受试者均知情同意。
1.2.1常规治疗
160例患者术后均给予阿司匹林(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片剂,每片100 mg,批号:国药准字H20065051,每次100 mg,1次/晚)和硫酸氢氯吡格雷(浙江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片剂,每片25 mg,批号:国药准字H20123115,每次75 mg,1次/天)口服,至少规律服用1年,阿司匹林长期服用。同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调脂、降压、舒张血管、营养心肌等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
1.2.2肝素组
确诊AMI后立即给予肝素钠注射液(天津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2 mL∶12 500 U,批号:国药准字H12020505),80~100 U/kg静脉注射,用药5 min后检测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若ACT<200 s,则继续给予20 U/kg肝素钠注射液静脉注射。
1.2.3比伐芦定组
PCI前给予比伐芦定(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0.25 g,批号:国药准字H20140057),0.75 mg/kg静脉注射,用药5 min后检测ACT,若ACT<225 s,则继续给予比伐芦定0.30 mg/kg静脉注射。同时,在手术过程中以1.75 mg·kg-1·h-1的速度持续静脉滴注比伐芦定直至手术结束,术后以此剂量继续维持治疗至少半小时。
(1)检测两组患者PCI前及PCI后4、24 h血小板计数,PCI前及PCI后1、4、24 h的ATC。(2)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PCI前及PCI后7 d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3)出院后所有患者行电话随访,1次/周,并要求患者每月来院复查,随访时间为6个月。统计两组患者PCI后30 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4)观察两组患者荨麻疹、血小板减少、黏膜出血和牙龈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冠心病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心肌梗死(MI)史和PCI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n=80)
PCI前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和ATC无明显差异(P>0.05);与肝素组相比,PCI后1、4 h比伐芦定组患者ACT明显降低(P<0.05);PCI后24 h两组患者ACT无明显差异(P>0.05)。除肝素组PCI后24 h,两组患者PCI后其余各时间点血小板计数、ACT与同组PCI前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和凝血功能比较
PCI后7 d,比伐芦定组患者LVED、LVESD均低于肝素组,LVEF高于肝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PCI前比较,两组患者PCI后7 d LVED、LVESD明显减小,LVEF明显升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比较
比伐芦定组MACE发生率[8.75%(7/80)]低于肝素组[20.00%(16/80)],出血发生率[5.00%(4/80)]亦低于肝素组[16.25%(13/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113、5.331,P=0.043、0.021);比伐芦定组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率高于肝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35,P=0.053),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PCI后30 d内MACE、出血发生率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率比较[n=80,n(%)]
肝素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50%(26/80),比伐芦定组为11.25%(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69,P=0.001);进一步分析表明,比伐芦定组患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明显低于肝素组(P<0.05),两组患者荨麻疹、黏膜出血和牙龈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均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80,n(%)]
目前,由于临床医生和地区偏好,对接受PCI的AMI患者采用的抗凝策略存在很大差异[10-12]。出血并发症在接受PCI的AMI患者中很常见,且女性出血风险是男性的两倍[13]。与UFH和常规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抑制剂(glycoprotein Ⅱb/Ⅲa receptor inhibitors,GPI)相比,单用比伐芦定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MI)患者的出血风险并改善其预后[14]。但是,与UFH单药治疗和GPI紧急应用相比,比伐芦定在减少出血并发症方面的优势一直备受争议[15]。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比较比伐芦定与UFH单药治疗在接受PCI的AMI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PCI治疗过程中,肝素或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芦定是最常用的抗凝药物。据研究报道,一项关于AMI的多中心协调血管重建和支架治疗的试验发现,与肝素加GPI相比,PCI后输注比伐芦定的程序性抗凝可减少30 d,明显降低大出血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但急性(<24 h)支架血栓形成率升高[16-17]。与单独应用肝素相比,比伐芦定治疗组患者的30 d内主要死亡或大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增加了急性支架血栓发生率[18]。在STEMI患者中,与单纯肝素或肝素加GPI相比,比伐芦定可降低出血和获得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但提高了急性支架血栓形成率或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19]。以上多项研究均表明,比伐芦定不仅可以维持抗缺血疗效,还能够降低出血风险,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随着经桡动脉介入技术的成熟,复杂PCI技术的开展和新型抗凝药物的应用,比伐芦定的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观察。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PCI前ACT无明显差异,PCI后1、4 h比伐芦定组患者的ACT明显降低;PCI后24 h,两组患者ACT无明显差异。
比伐芦定是一种直接且特异的凝血酶抑制剂,可用于AMI患者PCI治疗[20-21],它与可溶性(游离)凝血酶结合,增强凝血酶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进而减少血小板聚集[21-22]。然而,尽管比伐芦定在理论上比UFH有优势,但其与急性(<24 h)支架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有关,是近年来急诊PCI围手术期应用比伐芦定的争议焦点[23]。有证据显示,比伐芦定的应用可以降低行PCI治疗的AMI患者出血风险和死亡率,但是术后4 h内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升高[24]。还有研究证实,PCI中应用单药比伐芦定和肝素的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25]。本研究统计两组患者PCI后30 d内MACE、出血和支架内血栓发生情况,结果显示,比伐芦定组患者MACE发生率(8.75%vs.20.00%)、出血发生率(5.00%vs.16.25%)明显低于肝素组。此外,肝素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比伐芦定组(32.50%vs.11.25%),进一步分析表明,比伐芦定组患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明显低于肝素组,但两组患者荨麻疹、黏膜出血和牙龈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比伐芦定能够显著改善AMI患者PCI后的凝血功能和心功能,且MACE和出血发生率较低,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