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汕头市澄海职业技术学校 陈浚生
中职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是学生的自发性无偿奉献行为,不涉及金钱和物质的交换。同时志愿服务的类型涵盖很多,以某些中职学校为例:暖冬计划、义务支教、科技支农、助老助残、社区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等多个方面。有效进行志愿者活动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价值,展现学校文化,本文就如何创新中职志愿者活动进行探讨,以期为中职学校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价值。
志愿者活动作为有着公益性质的实践活动,当代青年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可提前适应社会和岗位,在为他人提供服务时,不断提升自身的沟通意识和能力,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调整学习和发展的目标提供参考。然而,由于全社会对志愿者服务的认识还存在不足,对志愿者服务的理解存在偏差。部分学生认为志愿者就是义务劳动,这类从众性的服务,会使学生在没有理解志愿者服务活动内涵和意义的情况下,盲目地参与,没有计划和目标,使自身难以在为他人服务中获得提升。而学生参与自主性,以及服务他人意识的不完善,会使志愿者活动流于形式,规范性和有效性不足,难以长久地开展下去。对于学生而言,更是难以通过实践,强化自身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思考能力等,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造成影响。
由于志愿者服务有着较强的义务性和公益性,某些学校在志愿者活动中不需要投入过多的资金和技术,学校只需要完成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即可。造成学校缺少管理和引导的意识,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动员学生,以及规范学生行为上,造成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存在诸多的问题,整体服务的效果达不到预期。具体而言,大部分院校志愿者活动由团委领导,在接收到上级部门的通知后,由校委组织和规划活动,为社会输送服务的人才。然而,由于上级部门与校委沟通不畅,在获得上级的任务后,学校需要在短时间内动员和集合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实践。而由于普通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不足,使动员和组织学生参与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临时被选择的志愿者,会降低活动的服务质量,难以体现出志愿者的风采。除此以外,部分活动组织和规划人员,缺少与合作单位的沟通,开展的活动大多为应付上级的检查,只要完成指标任务,就算达到开展活动的目的。这就造成志愿者活动失去原本锻炼学生和培养学生的意义。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过于散漫,无法体会志愿者活动的真正含义,难以在其中获得良好的认知与体验。
现阶段,学校的志愿者服务保障机制的建设还不够健全,难以为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保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激励制度还未建立,在当前中职院校所制定的育人制度中,将志愿者活动定位为劳动义务,对于参加活动的学生,普遍给予口头上的奖励,以及实践学分上的奖励。对于学生而言,面对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学生课余时间逐渐减少,会使其减低参与志愿者活动的主动性和持久性,容易造成志愿者活动开展的效果逐步降低。二是缺少经费保障机制,高校获取志愿者活动经费的渠道较少,大多为校委或团组织通过上级争取而来。资金上的不足,会使学校难以投入更多在管理上,使活动实施的规范性难以保障,激励和保障等措施也因为缺少资金而无法落实。三是缺少安全保障,学校在学生参与的校外志愿者活动中,没有建立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应急预案。学生不了解学校为自身安全提供的保障,部分安全意识较强的学生,会降低参与的主动性和兴趣。即便学校安排其进入到志愿者服务中,也会使其在活动中难以施展拳脚,不但自身得不到锻炼,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受到影响。长此以往,高校开展志愿者活动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院校两级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往往关注更多的是活动开展的规模性、实效性和影响力,很多情况下没有较多关注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同院系专业特色、职业规划等层面的关联度,例如理工类专业在开展志愿服务时仍然将文艺活动、义务支教作为项目特色,就无法真正实现将学生的所学知识同实践内容进行相互促进和联动,也就无法将志愿服务活动影响力和思政教育价值体现得最大化。具体来说,例如对于理工类专业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如果将项目特色向科技支教、科技支农、七彩科技课堂等方向发展,往往能够很好地实现因地制宜开展志愿服务,在适合的领域体现思政教育的深刻内涵和正向激励。
建立中职志愿者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便是做好宣传推广工作,通过多途径宣传优良志愿者服务理念,树立正确的志愿者服务态度,将志愿服务意义、重要性与价值进行宣传推广。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校可发挥传统媒体公信力与影响力优势,利用电视新闻、报纸、学校板报等途径宣传学校的志愿者品牌。其次,通过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时效性强、信息传播面积广的优势,利用微信、QQ、微博以及短视频App等平台,加大对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宣传推广力度,将志愿者精神与新时代国家需要的志愿者方向进行广泛传播,以此做好中职志愿者活动的思想工作。
大型活动主办方可通过社会大众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公布志愿者招募信息,让中职学校进一步了解志愿者精神的要领,从而大范围吸收学生志愿者。同时,还应进一步拟定志愿者服务活动中的会员登记注册、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审批和优秀志愿者表彰制度的各项管理制度体系,要求相关管理组织在招募中职志愿者时,可以将以往志愿活动表现良好的中职学校召集起来,优先录取。选择性格开朗、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综合素养的中职学生,提升中职志愿者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与实力。其次,招募后有必要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并将培训结果进行整合汇总,便于管理组织了解中职个体差异化情况,从而针对性地制定“因材施教”的中职志愿者服务培训机制,除此之外,为进一步激发中职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招募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积极改变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不断完善中职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协同当地政府部门设立一些基金项目,资助符合明文规定的中职志愿者服务项目,推动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发展。
为充分挖掘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应该从志愿服务活动设计、内容完善、后续反馈、项目评估等多方面着手。志愿服务活动应着力打通组织者、志愿者群体、院校专业课教师、志愿服务对象等群体间的桥梁,结合时代背景和对当代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要求,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有效监管,真正让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能够感受到志愿服务活动的道德塑造功能、精神激励功能和价值引导功能,进而推动中职学校三全育人新格局的体现。
中职学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除了志愿服务内容精心设计、志愿服务渠道有效拓展外,还需要做好中职学校志愿者的有效激励,建立完善激励体制,真正调动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在中职学校,志愿服务激励更多侧重于精神激励而非物质激励,那么什么形式的精神激励能够驱动广大青年志愿者乐于志愿、乐于奉献呢?有研究发现,在评奖评优、推选先进时很多学生不会将志愿服务相关经历写进个人简历,由此可见中职学校的评优体系中并没有充分重视志愿服务相关经历。所以,中职学校评优体系应致力于完善志愿服务的有效激励,从志愿服务激励体制层面着手,细化激励手段,提升激励成效,让更多的人乐于投入志愿服务的浪潮中,进而激发中职学校志愿者活动的价值。
在服务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志愿者活动开展的范围不断扩大,大众参与的热情也显著提高。作为培养岗位人才的领地,中职学校承担着培养具有服务意识人才的重任。虽然大多数中职学校逐步提升对志愿者活动的重视程度,但仍存在学生参与自主性不足,志愿者活动缺少管理和约束等问题,使志愿者活动失去原本的价值和意义。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进一步建立保障机制,并加强对活动实施各个环节的管理,使志愿者活动开展得更加规范,学生能够投入其中,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沟通能力、服务意识。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要找准学生价值发挥的着力点,充分调动中职学校志愿服务活动价值引导和正向激励的作用,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志愿服务中实现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引导,将中职学校志愿活动品牌建设课堂拓宽到社区、乡村和多种类型的实践基地中,进而为实现中职学校三全育人新格局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