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语文课:培养人文精神 厚植爱国情怀
——结合中职语文教学谈谈职业院校实施“课程思政”的策略

2022-03-14 23:23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钟安妮
广东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课文语文

文/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 钟安妮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文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方面,它具有丰富的人文性,通过语文课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完善健康的人格奠定厚实基础。这对于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职业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是很有益处的。另一方面,语文课具有鲜明的工具性,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学会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实用功能,掌握语文的实践能力,解决工作、学习、生活问题,能够为后续学习及今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

根据《技工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学要“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重要教学目标。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既要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的培养,也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渗透,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三者可以通过语文课堂有机结合,通过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厚植爱国情怀、树立社会责任感、弘扬创新精神、具有语言应用实践能力,从而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他多次强调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学生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作为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师,通过探究课文,巧设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熟练掌握现代汉语的运用,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做到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就可以有计划地实现语文“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

一、以互联网拓宽学生视野,深入了解背景知识,启迪学生思考,增强情感体验,陶冶道德情操,培养人文精神

利用手机和网络进行移动学习,课堂上可以使用“雨课堂”、百度文库等小程序或APP,加载背景知识介绍和课件PPT,拓宽语文教学路径,突破有限的课堂容量,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学会将古今中外的人物进行纵向、横向对比,启发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并深入思考人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会人文关怀,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如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中开头第一句的“今年(1998年)是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一百周年”,为全文定下了纪念和赞美居里夫人的感情基调,用平实的叙述肯定了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为人类作出的重要贡献。教师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或阅读书籍,收集相关背景知识,让学生在课前就熟悉课文主人公的生平,将居里夫人与中国的钱学森、林巧稚等专家学者进行对比,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居里夫人淡泊名利、坚毅睿智和执着专注的伟大品格。

《一碗清汤荞麦面》开头写“对于面馆来说,最忙的时候,要算是大年夜了。北海亭面馆的这一天,也是从早就忙得不亦乐乎”,渲染了一个热闹的环境,恰好可以通过大年夜这个特别的日子烘托出母子三人吃一碗面的不寻常。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了解日本人大年夜吃荞麦面的风俗习惯,以及“二战”后日本的社会状况,通过网络资源提前自学课文,从而深刻理解母子三人几次深夜来到面馆吃面的背后,那种身处逆境的坚韧隐忍和自尊自强。《一碗清汤荞麦面》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触动灵魂的人格力量和夺目绚丽的人性光辉,文中母子三人面对逆境时的勇气和努力,面馆老板夫妇的人情之美,深深感染了学生的同时,也能够启迪他们从这个故事中去发现人性之美,并怀着美好的心灵去对待生活,从而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保持主动进取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在学习《那一年,面包飘香》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逆境成才的名人事迹,联系玻璃大王曹德旺、谭木匠创始人谭传华、香港首富李嘉诚的事迹,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逆境坚持奋斗的精神,清醒认识到一技傍身的重要性,理解文中李老师关心关爱学生对面包师人生的深远影响。

课前通过布置预习,课中让学生手机搜索浏览相关网页,通过网络收集与居里夫人相关的信息,日本人吃面的风俗习惯,莫言“卖白菜”故事发生的时间,来理解这一单元几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和中心思想,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内外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从而深入思考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深刻领悟当代中国社会和平环境下人民生活的美好,体验高尚品德的美好和理想信念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以多媒体引入海量教学资源,挖掘汉语之语言美,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

(一)注重诗文吟诵教学

让学生领悟汉语的语言美,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简洁美和意蕴美。吟诵可分为背诵和朗读,现代心理学认为,吟诵的过程是语言的音形信号系统刺激视觉、听觉等神经通路而产生感知,形成表象的过程。人们在一读一听中,便可以直接迅速地感知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学生在诵读文章时能够感悟汉语的意蕴美和韵律美,唤起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在课文学习中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清楚认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和延续性,对世界文明和经济发展的贡献,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中职语文课程中“阅读与欣赏”环节选取的文章大都是语言优美、构思精巧、意蕴丰富的散文与诗歌,杜甫的《登高》、李白的《将进酒》、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从唐诗宋词中选出的名篇,诸子散文《劝学》《庖丁解牛》富有丰富教育意义,教师上课时可以多让学生朗读或者朗诵,在琅琅的书声中让学生体会中国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章真义。叶圣陶说:“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出还他个委婉。”这样的结果就是使文学作品美好的形式(字/词/句,音韵)、情感等烂熟于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吟诵中反复回味课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的意蕴。

在学习古诗时还可以让学生用手机上网,阅读《有人用汉语翻译了一首英文诗,全世界都服了》这篇文章,比较中英文诗歌的不同之处,对汉语翻译英文诗歌的不同版本进行朗读,仔细体会汉语的简洁美和韵律美,正确认识汉语言简意赅之表现张力,深刻领悟中国语言文字在表意、意境和情趣上体现出来的丰富感染力。

(二)注重整体感悟和细节分析

让学生深入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亲情教育、国情教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做好课文分析,让学生在学习不同的课文内容时,把握文章细节,进行深入分析,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在讲解诗文名篇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激发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伟大梦想。

如讲解课文《卖白菜》时,通过抓住老太太数钱的细节和母亲对“大白菜”的珍爱来反映当时中国人民生活的极度贫困,“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钞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吐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数钱的动作和讨价还价时的斤斤计较都极致地表现了中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老太太为代表的中国人因为贫穷而对钱极度重视和小心翼翼。“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的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的表情”,在那个年代,一棵白菜,一顿白菜饺子都显得那么珍贵难得,再对比当今社会大多数人温饱无忧的小康生活,学生不难明白中国人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征程是多么值得自豪,也更能体会党和国家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光荣,学会感恩并立志报国。

讲解《劝学》《将进酒》时,可以结合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来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悟诗文。阅读古诗文,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社会,领会中国文化的精神,可以进一步增进我们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作为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认为“学”的意义主要体现为对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学习可以克服“性格之恶”,从“性恶论”再联系到诸子百家的论争,这些不同观点的剧烈碰撞体现了先秦百家争鸣的文化鼎盛现象。讲解唐诗时重点介绍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盛唐气象,通过学习唐诗,知人论世,介绍李白、杜甫等文学家的人生经历、思想成长,而后鉴赏唐诗佳作,从诗歌精彩的记录中,得以窥见一个伟大时代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特点,得以领悟盛世文人的精神品格和时代理想。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增加对中国历史的深度感知,激发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视频播放、图文展示、链入在线教学资源,借助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让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充分进行深度学习。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走进古代伟大思想家和优秀诗人的精神世界,能够给我们反思中国历史、凝聚当代精神力量、思考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一个很好的启示。古代诗歌和文章,本身就承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思想情感共鸣。这些优秀诗文的思想内容,对学生产生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学生的思想能够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教师可以结合诗文作者的人生经验、价值取向、道德品质和个人的成长体验,结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发展历程,深入解读古代经典诗文的现实内涵、当代价值,分析诗歌、文章中蕴含的积极思想,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深藏于内心对祖国的炽热情感,领略祖国语言文化中蕴含的无尽美感,体会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层次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其眼界和胸怀,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产生文化传承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造就高素质的时代新人。这样,我们得以水到渠成地完成语文课程的一个重大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三、线上线下丰富课堂活动形式,强化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课程思政”入脑入心

语文课“课程思政”的开展不能流于形式,要做到入脑入心。疫情防控期间,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课外组织线上线下活动来落实“课程思政”。在活动中渗透思政教育,助力中职语文“课程思政”的开展,可以在极大程度上破除文化基础课程纯理论教育的枯燥感,让思政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课堂上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更加强烈,他们的感悟就会更加深刻。教师可以依据实际教学内容来确定活动的类型,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讲授古代诗文和现代诗歌时,可以设置经典诵读活动。学到唐诗宋词、现代诗歌时,可以让学生多搜集相关题材的诗歌,开展经典诵读。如田园诗歌诵读,边塞诗歌诵读,春天的诗歌接龙背诵等等,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优质的文化涵养学生的心灵。也可以组织情境体验类活动,比如中职语文第一单元四篇课文,题材都是以小见大,以小人物来反映一个时代社会生活的大背景,文章通过细节刻画和人物神态、言行、衣着的描写来反映深刻的思想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角色扮演的情境体验类活动,让学生了解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更好地体验高尚的情操、人性的光辉和关爱的温暖,培养学生悲天悯人的人文精神、积极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些活动中,还可以不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讲解《那一年,面包飘香》《景泰蓝的制作》的同时,可以赞美“行行出状元”的绝技之难能可贵,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讴歌敬业乐业的职业道德,让学生树立学好本领、技能报国的理想,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正确看待社会中的不同工作岗位,培养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同时,也可以渗透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谈谈对自己的专业有哪些方面的了解,明确在毕业之后可以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认识到在精进技能的同时,要端正工作态度,不断打造个人的软实力,才能够不断进步,从而取得个人的全面发展。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社团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来拓展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举办讲故事、看电影、演讲、朗诵、阅读、书法、征文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秋节朗诵与月亮相关的诗文,三月吟咏与春天相关的美文诗作,国庆节、七一建党节、五一劳动节,朗诵红色诗歌散文,观看红色经典影片并试写影评或观后感,讲党史故事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运用水平,也可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熏陶,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能够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根植于内心的炽热爱国之情,坚定技能报国的理想信念,从而确保思政教育真正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课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