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肇庆高要区第二中学 梁武月
为适应当前历史课程改革和中考命题变化的新形势,需要在中学历史课堂上开展史料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这一重要的核心素养与能力。基于史料实证视角下开展史料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类的研究,开始备受重视。不过,在史料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目前,大部分教师都意识到,史料教学对于历史课堂来说相当重要,因此,课堂会出现个别教师史料堆砌的现象。然而,史料教学对于初中历史课堂而言,更多的是要立足学情,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的特点来实行。
初中学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刚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习,在心理结构上,思维活跃,兴趣广泛,但“论从史出”的能力缺乏,而此时他们要学习的是中国古代史。古代史所理解的史料更多的是源于古籍,晦涩难懂。对于文言文史料的阅读和理解,缺乏相应的知识和基本的文学功底,在阅读此类史料上存在较大的困难。他们更容易接收和接受最直观的材料,如图片、地图和视频等视觉材料,因为这些史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切合了他们的兴趣点,学生也会自然地融入课堂之中,更有兴趣,更容易去了解即将要学习的知识。
如学习史前史,新课标对此提出了一项重要要求: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在讲解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3课《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中,由于史前时期的历史离现实遥远,要了解几万年前的人类生产、生活状况,必须有让学生“看”得见的直观史料。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可以使用符合学生认知、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的图片史料。以突破“河姆渡居民”为例,进行如下设计:课件展示与河姆渡居民生活相关的房屋建筑、农业遗存、生产工具、陶器和玉器等图片史料,进行问题设置。
设问1:根据考古学家们的发掘成果,你能得出哪些有关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设问2:根据你得到的结论,再结合教材中的文字材料,能联想出一幅完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图吗?
设问3:有一天半坡部落想要到河姆渡人生活的地方参观,如果让你为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晚宴,包括菜谱的设计和餐具的准备,你会怎样设计并说明你的依据是什么?
通过对图片史料进行设问,学生学会观察、思考,从而使课堂学习更有趣,并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由此可见,形象的图片史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浓烈的课堂兴趣,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图片史料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使学生乐于探究。因此,使用图片史料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原始生活”的距离,同时也能够减少七年级学生在历史认识过程中的一些阻碍。
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需要在史料教学的课堂加以渗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对史料研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如在对辛亥革命的影响进行评价时,有一个观点提到: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教师在处理时,可不必按照教材已经设计好的观点结论进行讲授,可通过选取冲突史料提供给学生进行阅读。
材料一: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
材料二: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摘编自范小芳等《戴季陶传》
通过上述史料,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民主共和观点深入人心”这一结论进行佐证,学生在阅读具有浓厚“冲突”色彩的史料后,在对照教材观点时,必然会产生质疑,生成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史料一反映出,民国时期民主共和观念盛行;史料二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给当时的社会生活带来任何的变化。似乎这与书中观点相反,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冲突的史料,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通过思考,学生会发现史料一反映的现象发生在知识分子中,而史料二反映的现象发生在普通百姓的身上,此时,综合起来,就不难得出结论:辛亥革命的影响,特别是民主共和的观点,在不同的地域和人群之间,被接受的程度是不平衡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非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至于学生是否同意教材观点,亦或提出自己的新看法,其新看法又是否正确,这并不重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发动学生参与到结论思考,完成了历史批判思维的构建过程,帮助学生如何去看待历史,进一步加强基于证据思考的历史意识,达到了训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让其对“验证的各种信息……应该能够分析、综合和评价”,就是冲突史料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所追求的最终方向。
史料教学的应用在于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培养史料实证的批判思维。因此,其目的和价值的实现,在于史料的选择上,不在于用的多,而是要懂得对史料进行筛选、精选,切忌开展史料堆积式的教学模式。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可以引用《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或:“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两侧史料中只要选择其中的一侧,就可以讲清楚隋末民不聊生的惨景,从而突出隋炀帝的暴政。
又如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灭亡》,可以使用杜甫《垂老别》中的“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又或《旧唐书》中的“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把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破坏性影响,表现得入木三分。寥寥数字,不仅减轻学生的负担,也能让学生理解地更加深刻。
史料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基石,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素材。当前史料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并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广泛开展,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上述提及的问题仍需要我们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