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凯,吴建兵,李昌鸿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物流智能化研究所,武汉 430205)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据《2019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县域经济总量已达39.1万亿,约占全国的41%。[1]我国 “十四五” 规划提出: “要丰富乡村经济业态,特别是‘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2]。” 在 “十四五” 时期,我国县域经济面临着迫切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需求。其中创新型人才培养与竞争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县域企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但受地理位置影响,部分县域企业在引进、留住创新型人才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3]
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战略举措。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4]因此,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与培养质量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点。目前,高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时存在创新性和实践性不强、教学方式单一、应用性弱以及跨学科、跨文化综合型人才培养效果不佳等问题,[5]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专业基础理论扎实,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与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为提高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教育部提出: “要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原则,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6]为积极响应教育部要求,全国各地均积极开展了 “县校合作” ,通过县校双方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7]如西南大学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县校合作” 10年,共同建设 “石柱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8]。中国农业大学与河北省曲周县 “县校合作” 45年,铺就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之路。[9]河北农业大学与怀来县 “县校合作” 24年,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10]近年来,我校与安陆市、松滋市、红安县等也积极开展了 “县校合作” ,在科技服务、人才培养、师范教育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在我校与红安县 “县校合作” 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助力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径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以期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同时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县域经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比较突出。[11]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湖北省大力支持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因此,积极开展 “县校合作” ,是切实把湖北省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 “创新驱动的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科技创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问题。只有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才能产生一流的创新成果,才能拥有创新的主导权”[12]。根据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企业特点,积极协助企业引进专家人才。一方面,依托湖北省科教优势资源,组织邀请高校专家、教授赴企业调研考察。在深入了解企业在技术、人才、平台及项目等方面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与咨询、学术交流等方式,为企业发展 “问诊把脉” 。另一方面,依托政府政策导向,充分用活现有人才项目与计划,积极选派高校青年博士赴企业挂职锻炼,让人才、项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深入合作,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近年来,依托湖北省 “博士服务团” 计划,我校先后选派了多名青年博士赴红安县企业挂职锻炼,长期深入企业科研与生产一线服务。同时,依托 “博士服务团” 成员的带动作用,协助红安县企业引进了多名 “科技副总” “三区” 科技人才、 “院士专家企业行” 成员等。通过几年来专家人才深入服务,我校累计与红安县企业签订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协助企业完成了多项关键技术攻关,授权了多项专利,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多种方式协助企业引进专家人才,有效带动解决企业核心技术痛点、引进先进科技创新成果,推动产业 “转型升级” ,助力企业释放高质量发展动力。
创新平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质创新资源的主要承载机构,能最大限度地攻关技术、最具效率地扩散创新、最大力度地支撑产业。[13]在深入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创新发展需求,构建一批以企业为主导,高校共同参与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产业技术创新基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同时,依托科研创新平台进一步凝聚创新团队,加大成果转化力度,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如我校在与红安县企业校企合作过程中,联合企业先后申报并获批了湖北省智慧照明企校联合创新中心、黄冈市智能停车系统企校联合创新中心。联合企业组建 “博士工作站” ,并充分发挥 “博士工作站” 集聚人才的 “洼地” 效应,长期吸引学校多名博士向企业流动汇聚。并依托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有效加强了科技成果转化与项目申报力度,联合企业申报并获批了多项湖北省教育厅 “百校联百县-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2021-2025)” 项目。通过协助企业开展科研平台建设,有效强化了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带动了企业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人才、开展技术创新,提高了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科技兴则企业兴,人才强则企业强。立足企业需求,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高校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体系。把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有机融合。为助力企业人才培养,我校与红安县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挂牌成立多个人才培训基地。一方面,积极选派学校教授赴企业为员工开展岗位技能培训与讲座等,如AutoCAD二维制图培训、SolidWorks三维建模培训、知识产权申报讲座等,有效提升企业员工的岗位技能,为企业自主培养一批能够参与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的高素质行业人才。另一方面,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为高校兼职导师。认真听取企业专家对高校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等方面的有益建议,并邀请企业专家结合企业用人需求与行业特色,为高校大学生开展专业实践培训或授课,指导大学生赴企业实习、实践等,持续为企业培养、输送专业对口、到岗即用的 “订单制” “学徒制” 人才。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办学,逐步完善校企专家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双向流动机制,完善企业自身员工培养与高校大学生人才储备,从而有效带动企业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人才队伍,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积极推进 “县校合作” ,依托县域企业面向生产一线的优势资源以及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逐步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 “全程联培” “以赛促学” “产教融合” “红色教育” 等方式,全方位构建高校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提高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联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实习实践计划等。在新生入学、专业课程学习、实习实践等各阶段进行多元化、多环节的联合培养,全方位构建高校大学生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如新生入学时,依托《新生导论》《大学生职业规划》等课程,由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导师共同带领学生赴企业参观学习,使学生对本行业及其发展现状形成初步认知,并不断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在学习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液压与气压传动》《机器人控制系统》《先进制造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时,结合不同课程特点与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方法及生产工艺等,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生产现场观摩,并实际动手使用相关设备,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效果。在学生毕业实习环节,选派学生深入不同企业生产一线开展毕业实习,体验职业生活,培养职业兴趣,提高岗位适应能力。通过将校企联合培养注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让学生真正做到见过、用过、使用过和开发过,带动高校学生全方位锻炼实践能力。
学科竞赛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学生在赛事训练过程中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思维方式、锻炼实践动手能力,使其创新与实践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鼓励学生立足专业优势,发挥专业特色,瞄准专业学科竞赛项目。通过合理定位目标,并以学科竞赛项目为驱动,倒推时间节点,细化实施路径,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同时,在参加学科竞赛过程中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夯实专业基础,并不断积累参赛经验,竞赛奖励以及科研成果,从而厚积薄发,由量变到质变。近年来,我校学生在校内外双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如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 “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中国国际 “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获多项国家级、省级奖励,并产出了多篇专利、软件著作权及论文等成果,学生专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就业与升学质量也得到明显改善。
在竞赛经费与资源保障方面,积极争取学校经费投入以及企业捐助等方式保障学科竞赛活动的有序开展。完善学科竞赛场地集中,材料、设备等共享共建机制,全力保障竞赛作品创作过程的物资需求。合理制定学科竞赛专项实施与奖励办法,对学生给予获奖证书、奖品、奖金等奖励,以及用于冲抵部分选修课程的学分奖励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高质量的学科竞赛成果和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产出为导向,不断吸引企业为学科竞赛争取资源,实现物资保障持续投入的良性循环。通过专业学科竞赛项目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对专业的兴趣爱好。同时,还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企业的认知与认可,也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重要的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14]一方面,积极引导高校教师在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过程中,指导学生全程参与,鼓励学生接触行业前沿,激发学生科研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实践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另一方面,指导学生结合教师科研项目、企业实际需求,独立开展毕业设计或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我校学生将教师科研项目、企业实际需求等细分为子课题,申报并获批多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在独立开展项目过程中,组建跨年级、跨专业创新科研团队,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同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查阅相关文献、分析相关科学问题,确定研究方法和思路,并不断强化专业技能训练,逐步完成理论分析与实践验证,并在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后完成项目结题。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校企产学研项目,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科研热情,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全面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15]。高校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战场,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红色教育学习,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在思想与行动上深刻领悟红色理论真谛,增强肩负传承红色文化精神的历史使命感。
依托红安革命老区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联系对接我校与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挂牌成立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爱国主义社会实践教育基地” 。定期组织我校学生赴基地开展红色教育,提供志愿者服务活动等,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结合三下乡、返家乡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我校 “梦马志愿服务队” 赴红安县开展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先后到李先念、董必武、秦基伟等将军故居和七里坪镇长胜街革命旧址群以及七里坪镇盐店河村、八一村、柏林寺村等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试点村示范基地参观学习。通过选派学生充当红色讲解员,在参观过程中轮流讲解,在实践学习中厚植爱国情怀,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传承革命精神。同时,指导学生团队依托红安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 活动,分别在第七届中国国际 “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和湖北省第十二届 “挑战杯”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赛道中获省级奖励两项。通过打造与红色学习、红色活动、红色赛事相结合的红色教育模式,从学生内心深处厚植爱国情怀。
本文结合我校与红安县 “县校合作” 的成功经验,全面探索 “县校合作” 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与提高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吹响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号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县校双方要不断深化 “县校合作” 深度和力度,积极推进多方位、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合作,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能力,以更高质量实现多方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