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来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205)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等历史文物场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重视革命博物馆和纪念馆的红色教育功能,2019年9月,他在参观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时强调,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对革命场馆的红色教育功能做了集中概括,对于高校利用革命展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明确指导。
虚拟展馆是传统实体展馆的数字化呈现,其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信息技术虚拟地再现展馆陈列的图片、文物和场景,使参观者不用亲临现场就能获得身临其境的多感官体验。高校思政课可以利用虚拟展馆的资源开展思政课理论教学和 “云实践” ,这一新尝试既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也推动了实践教学方式的创新。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数据,截止到2019年全国共有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超过1600家。各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和会址等历史文物场所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纷纷设立了云展厅、720度展厅或者数字展馆等虚拟展馆,游客使用手机关注各大展馆的微信公众号后可以访问其云端展馆,或者通过电脑端在线参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虚拟展馆超越时间、地域的限制,是对线下展览的一种有益补充。将虚拟展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径,它能推动虚拟现实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性和感染力。
高校思政课肩负着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也是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价值引领。虚拟展馆是保存革命文物和历史记忆的数字场所, “云实践” 是对全社会进行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实践形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地方时都会瞻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旧址、革命历史纪念场所, “每到一地,重温那一段段峥嵘岁月,回顾党一路走过的艰难历程,灵魂都受到一次震撼,精神都受到一次洗礼。”[2]革命场馆不仅是共产党人精神灵魂再次洗礼的场所,也是青年人培育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3]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不少博物馆运用AI、VI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出了 “云展览” ,掀起了一波 “云参观” 的浪潮。通过 “云实践” 大学生深入了解英雄人物的事迹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产生崇敬英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在思政课堂上带领学生线上参观中国共产党一大展馆,明确为什么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云参观” 四渡赤水纪念馆、长征纪念馆,理解人民军队的光辉历史和我军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网上参观 “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大型展览、 “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 大型主题展览,使学生了解当代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和军事等方面取得的全方位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当前社会中存在历史虚无主义一类的错误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抹黑和否定英雄人物、否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贡献,否定共和国的发展成就,必须同这些错误思潮做坚决斗争。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所保存的革命文物是无可否认的历史见证,革命英雄人物的书信、日记、遗物是反驳历史虚无主义的最直接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这些实物证据展现了革命英烈忧国忧民、不怕牺牲、艰苦朴素、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组织学生线上参观雷锋纪念馆、邱少云纪念馆,使学生了解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以历史文物资料回应网络上的各种质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进一步弘扬革命英雄主义。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应该墨守成规,而是要积极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有效应对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新变化和新挑战。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 “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虚拟博物馆所运用的主要信息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分虚拟实境技术(如虚拟的实体博物馆)与虚拟虚境技术(如复原圆明园等已经湮灭了的建筑)两大类。作为近些年方兴未艾的新技术领域,虚拟现实技术是多媒体技术的高级应用形式,它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立体显示技术、传感与测量技术、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人机接口技术以及行为心理学等学科的综合产物。虚拟现实技术在游戏娱乐、军事航天、医学教学、教育和文物展示等领域获得越来越多的应用。目前多数虚拟博物馆、纪念馆的制作会先用高清数码单反相机、三脚架、云台、鱼眼镜头或者超广角镜头等设备拍摄展馆的展品、实物和场景,通过专业软件将所拍摄的数字图像制作成虚拟展馆的全景图,然后运用Pano2VR等全景图像转换软件将虚拟展馆的全景图转化为三维立体图像,再将其保存在网页上。[5]用户通过穿戴数据头盔、三维眼镜和数据手套等虚拟现实设备参观虚拟博物馆、纪念馆,实现虚拟漫游和仿真。[6]一些高校已经建立虚拟仿真思政实验室,试图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思政课的教学中,但对于虚拟展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路径还缺乏深入挖掘和研究。
基于虚拟展馆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虚拟现实技术与高校思政课融合的新途径。虚拟展馆的仿真性、艺术性、教育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对真善美的追求十分契合。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品质。虚拟展馆的仿真性保证虚拟图像与实体展馆的展品、环境一致,通过虚拟访问也能获得原始资料和接近真实的参观体验。虚拟展馆提供全方位的立体观看和漫游体验,使参观者既能从宏观上俯瞰展馆的总体布局,又能从微观上欣赏展品和图片的细节,获得审美体验。在对文物实物的感知中,对展品的艺术审美中,虚拟展馆发挥对全社会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由于手机的普及性和便携性,高校教师可以依托手机这一基本的电子设备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自己的手机上参观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虚拟博物馆、纪念馆。虚拟参观有效利用了博物馆收藏的历史文献、实物资料等公共教育资源,也充分吸收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新成果,满足了大学生对新技术手段的浓厚兴趣。
云实践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组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方式。许多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都将其实体展览转变为数字化的虚拟展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利用虚拟展馆资源,组织学生灵活开展 “云实践” ,不再受到疫情管控对于线下参观的时间、人员数量限制,避免了大规模人群聚集可能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 “云实践” 既符合政府防疫的大局要求,又能继续开展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实践教学方式的一大创新。
让思政课活起来是习近平对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要求。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能够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活力和感染力。
首先,虚拟展馆融入高校思政课使教学内容更加鲜活。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以宣讲党和国家的重要理论、路线和制度为主,其内容侧重理论阐述,较为抽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需要讲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学生无法获得对概念、理论、人物与事件的感性认识。虚拟展馆拉近了大学生与历史的距离,通过在线参观文物、史料、图片、实物和模拟场景,阅读展览的文字说明,收听音频讲解,历史人物变得立体可感,理论观点变得具体鲜活。此外,展现新时代我国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国家级大型展览,反映地方发展成果的地方专题展览,这些展览也具有鲜活的时代特征。
其次,虚拟展馆融入高校思政课使教学方法更加新颖。高校思政课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师主要通过讲授、讨论、问答和演讲活动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对此往往已经 “审美疲劳” ,失去新鲜感,随着时间的增长,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慢慢消退。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于虚拟展馆的教学为思政课注入新活力,为学生创造学习新鲜感,为教师增加教学新手段。虚拟展馆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还将带来学生体验感和互动性的提升,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授课是主渠道,虚拟现实技术以技术的手段融入思政课,将线性灌输变成立体交互。”[7]虚拟展馆的出现创造了 “云实践” 这种反映时代特色开放有趣的实践教学方式,学生除了实地考察和实训实验,又多了虚拟实践的选择。线上参观的 “云实践” “既能展现科技新时尚的教育魅力,又能增强实践教育的时代性、多元性、开放性和趣味性。”[8]
最后,虚拟展馆融入高校思政课使教学过程更具感染力。高校思政课要解决入脑入心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灌输的层面,也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使学生对思政课的主题主线和主要理论观点产生深刻共鸣,对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产生心灵触动,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产生自豪之情。在数字化情境教学中,大学生身处革命场馆的文献文物之中,聆听英雄模范、革命历史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受到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的洗礼,接受和认同主流价值观念,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具有感染力。
与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学习体验相比,基于虚拟展馆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自身的优势。 “云实践” 沟通了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使思政课堂真正走入社会课堂。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虚拟展馆,学生可以获得立体、沉浸和探究式的学习体验。与虚拟仿真思政项目相比,基于虚拟展馆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方便教师操作,所需教学改革成本较低,更利于推广应用。
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是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会址、名人故居和烈士陵园,学生提交视频、图片、心得体会和调查报告。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实地参观和实践活动是按照教师要求自发组织进行的,因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监督,学生的实践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课外实践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展馆开展有效的调研活动,撰写具有问题导向的实践调查报告。学生实践调查与理论学习联系不够密切,社会实践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相互脱节。
高校思政课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要求 “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 “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9]虚拟实践或者说 “云实践” 不再受制于场地、经费和人员数量的限制,各地的虚拟展馆资源可以同时集中展示,跨越教学和实地调查的时空限制。通过 “云实践” 教师能够在同一时空背景下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统一融合于思政课堂之中,打破了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时空分离的局限性。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中的辛亥革命一节为例,教师在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时,可以指导学生点击进入辛亥革命博物馆的云端展览。辛亥革命博物馆的虚拟展厅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图文和音频资料。利用网上资源开展 “云实践” 加强了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提高了学生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在 “云实践” 的过程中,教师结合云端展馆所提供的革命刊物、手稿、电报、报纸、传单、图画和政府告示等史料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增强相关历史事件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能培养学生鉴别史料的历史意识和学科素养。虚拟展馆融入高校思政课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共同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
传统的思政课课堂教学受制于空间和技术,学生无法获得对知识的直接感性认知。基于虚拟展馆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多维度的学习体验。
首先,知识变得直观立体可视化。虚拟展馆创造虚拟的场景和情景,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重现历史、表现当下和展望未来,学生获得直观鲜活的学习体验。直观的资料展示比起单纯的理论灌输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虚拟展馆设置了多种视角全景式参观展馆的资源,其内容与现实展馆并无区别。相比平面展示,虚拟展馆呈现三维的空间格局,带来崭新的立体参观学习体验。
其次,让学生获得沉浸式的多维感官学习体验。不少展馆聘请专业的VR设计制作公司将实物展厅制作为VR展厅,参观者可以佩戴VR眼镜观看VR展馆资源。VR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是沉浸性和交互性,它创造出让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人物和场景仿佛就在眼前,置身于虚拟的立体空间,人的听觉、视觉,甚至触觉体验被刺激和调动,产生一种强烈的沉浸感。借助虚拟技术营造的沉浸式学习环境,学生更易自然进入理论学习环节和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参观者还可以走进虚拟空间并参与其中的互动,获得一种交互式学习体验。
最后,虚拟展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不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对博物馆、纪念馆等场馆的认识是陌生的。对于全新的领域,大学生总会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虚拟展馆,就像是进入一个未知的等待发现的新世界,对环境的感知、方位的判断、内容的认识都需要依靠自己作出决定。在虚拟展馆大学生可以放大观看各种图片、档案、陈列品的细节,还可以下载图片和视频资料反复查看,不受展出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访问展馆资源。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一种探究性的方式自觉参观展览,不再是浅尝辄止地观看考察。虚拟展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使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建设思政课VR实验室是将新技术融入思政课的新尝试,推动了国内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但是也有学者指出思政课VR 实践面临VR 硬件人机不够友好,应用资源供给不足和实验室建设费用较高的问题。[10]由于设备数量和平台场地的限制,VR技术无法满足大规模思政教学的需求,国内高校 “VR思政” 教学项目大多停留在实验阶段。相比较而言,基于虚拟展馆资源的思政课教学具有不受场地限制、操作便捷和成本低廉的优点。
基于虚拟展馆的思政课教学操作简单便捷,无需专门的实验室,在普通教室也能够进行,学生在课堂上按照教师的指导访问手机端的线上展馆,从而开展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部分虚拟展馆具有VR资源,在教学需要时佩戴VR眼镜观看即可。思政课VR教学需要有VR硬件、软件作为技术支撑,还要求配套相应的思政课教学应用资源,教师要能够熟练操作各种教学设备,同时必须在VR 实验室才能开展相关教学。两相比较,基于虚拟展馆的思政课教学对教学设备、教学场地和操作技术的要求不高,实操性更强,便于推广实践。
由于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的公益属性,虚拟展馆资源都是免费的,将虚拟展馆等公共资源用于教学基本是零成本。观看虚拟展馆VR资源所需的VR眼镜种类较多,其中与手机联合使用的款式价格低廉,所花费的教学成本较低。建设VR实验室不仅涉及头戴式立体显示器、声音设备和交互设备等VR硬件,以及各类系统软件、应用资源软件,还涉及教室建设、人员培训,所需经费一般在数百万元以上。对于文科院系来说,百万元以上的经费已经算是巨额投入,需要争取学校的资金支持。鉴于VR实验室建设成本高昂,目前并不是所有高校都有意愿有能力投入资金建设,基于虚拟展馆的思政课教学可以降低教学改革成本,使更多高校参与思政课教学改革。
虚拟展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需要整合虚拟革命展馆资源,建设高校思政课虚拟展馆资源共享平台,提高教师新媒体技术学习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制定多方协同建设机制。
要实现虚拟展馆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应该整合当前的虚拟革命展馆,建设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思政课虚拟展馆资源共享平台。
首先,统一虚拟革命展馆建设的标准。当前虚拟展馆的访问路径、功能呈现、页面设计未能实现标准化和统一化。从访问路径来看,多数虚拟展馆可以在手机端访问,有些只能在电脑上参观(比如红岩革命纪念馆,侵华战争731部队历史罪证陈列网上展馆),有些展馆能兼容各种智能网络设备。一些革命展馆应该顺应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众的阅读习惯,及时开通虚拟展馆资源的手机端访问入口,进而实现虚拟展馆访问路径的统一。从页面设计来看,一些虚拟展馆展示的图片还不够高清,导览设计欠缺人性化,参观者在三维空间中没有明确的参观指示,容易迷失方位,观看体验不佳。博物馆和纪念馆应该从参观者的线上体验出发,收集和听取观众的反馈意见,进一步改善虚拟展馆的参观体验。从功能设置来看,大多数虚拟展馆的功能比较单一,以立体展示为主,互动形式简单,只有少数展馆制作了馆藏资源的VR展示,或者设计了游戏互动。因此,博物馆和纪念馆可以加大投入力度,推出更多的VR项目,尽可能地扩大馆内资源的传播和影响。
其次,打造高校思政课虚拟展馆资源共享平台。按照与思政课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筛选原则,利用和整合已有的文博资源,将全国各地虚拟革命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分类,接入高校思政课虚拟展馆资源共享平台。平台的核心内容板块是虚拟展馆资源目录和内容简介。根据陈列主题,我们可以将目前各地的虚拟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分为如下几类。第一类,党的重要会议的会址和纪念馆。如中国共产党一大到五大的会址,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纪念馆。第二类,革命和起义博物馆、纪念馆,如辛亥革命纪念馆和博物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第三类,长征纪念馆,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第四类,军事战争纪念馆和展览。如辽沈战役纪念馆、抗日战争博物馆、抗美援朝战争主题展。第五类,专题展览。如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展览,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览。第六类,历史伟人馆,如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除了按陈列主题检索,还可以按课程体系和教材知识体系进行分类汇总。比如,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下归入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改革开放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展览等展览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则包括党的重要会议会址、三大起义纪念馆等资源。共享平台还可以设置交流讨论板块,研究成果展示板块、革命展馆建设信息板块。高校教师在此交流虚拟展馆的使用经验,将虚拟展馆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举措,展示教师的教研成果、学术界的最新研究进展和革命展馆建设的最新动态。
虚拟展馆的出现为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条件。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不断深入学习,也要了解各种新媒体技术,掌握新设备操作方法,尝试运用虚拟展馆的VR资源进行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师要了解VR技术的原理,熟悉VR设备的使用,学会正确使用VR眼镜参观线上展厅,向学生讲解VR眼镜佩戴和使用注意事项,带领学生在虚拟世界中访问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的资源。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充分了解VR技术、学会使用资源共享平台和熟练操作设备后,还应该加强数字化教学设计能力,精心选择虚拟展馆资源,制定数字化教学方案,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首先,调查全国虚拟革命展馆的分布情况和展馆特色,做好数字化教学的备课工作。思政课教师要注重日常积累,掌握各大革命展馆的基本信息,亲自访问虚拟展馆,总结各大展馆陈列的内容、特色和参观体验,搜集虚拟展馆中与思政课教学相关的图片、视频、档案资料和教学情景,积累教学素材。分析教材知识结构,编写详细教案,根据每次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挑选适合教学的虚拟展馆资源,按照实际教学需要作出调整,为虚拟展馆融入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科学安排数字化教学过程,以问题为导向在思政课理论教学中融入虚拟展馆资源。第一步,教师做背景知识的讲解,提示学生在线参观展馆应该关注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在云参观前对参观对象有一整体认知。第二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在 “云观展” 中探寻答案。第三步,师生进行 “云实践” 教学总结。学生代表回答预先提出的问题,交流线上参观体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内容、目的和意义。以中国梦的讲解为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访问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线上展览,回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主张的历史场景之中。围绕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一直孜孜追求的目标与梦想这一问题,要求学生在线参观时重点关注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中国的建立对于推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实现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的目标所起的作用,通过师生总结使学生深刻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百年以来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深刻内涵。
最后,制定数字化实践教学方案,将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实地参观与 “云参观” 结合起来。虚拟展馆拓展了实体展馆的展示空间,也拓宽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范围。要深入学习一些知识专题,开展特定调研活动,需要有广泛的社会实践经验。许多革命展馆的主题相近,展出内容具有内在联系,但分散各地,很难一一实地探访。 “云实践” 冲破实践基地的地域限制,原来无法付诸实施的实践教学计划得以实现。思政课教师在制定社会实践方案时,可以布置一些内容宏观、时间跨度大的探究性选题,既要考虑本地实体博物馆、纪念馆和旧址等资源,也要考察与本地展馆有关联的异地虚拟展馆,实地参观与虚拟参观相互结合,学生运用实体与虚拟展馆资源开展综合性社会实践。比如,中国共产党一大至五大会址纪念馆分别位于上海、广州和武汉三座城市,三地大学生更多关注本地的革命展馆,难以形成对中国共产党早期会议、组织活动和思想主张的总体性认识。如果以本地展馆实地参观为主,结合其他地方虚拟展馆的 “云参观” ,就扩大了实践调查的地域范围,开阔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和思维空间。
虚拟展馆的建设需要来自多方面的支持,要与文物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发展,健全多方协同建设机制,保障虚拟展馆教学项目的实施。
首先,国家和各级地方文物部门为革命展馆的建设提供政策和资金保障,支持革命展馆的数字化转型升级。目前仍有一些革命展馆的数字化建设相对滞后,或者没有设立虚拟展厅,或者其线上展馆还停留在以图片展示为主的阶段,没有完成720 度展厅的升级改造。各级文物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支持虚拟展馆项目,以更好地保护和展出文物,扩大展馆的社会影响和公共服务功能。采取项目招标的方式,聘请专业的虚拟仿真制作公司进行革命展馆的数字化改造。
其次,高校、科研院所与博物馆、纪念馆合作研究,将学术研究成果通过展馆平台呈现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时强调 “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11]国内外新发现的史料和文物历史研究的进展必会推动历史认识的更新,不断涌现的新研究成果服务于革命展馆的内容建设,促进革命展馆的内涵式发展。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研究中已经取得共识的成果可以体现在各种陈列展览中,使得展馆能够反映学术界的最新成果,成为传播中国文化最新声、最强音的平台。
最后,各高校用好虚拟展馆资源,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高校应该大力支持思政课教师利用虚拟展馆资源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为教学改革提供配套的经费、教学设备和技术支持。通过各高校的共同努力,将虚拟展馆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成为全国大学生 “云实践” 的共同平台。
总之,虚拟展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路径以高校课堂作为意识形态教育和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能发挥虚拟革命展馆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大学生关心国家发展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意识,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