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所谓情感教学就是利用各种培养情感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发展健全的人格素养。情感教学侧重于以情动人,强调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掘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的内涵,感知作家在文本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在引导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并增强其赏析文本的情趣,进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涵养,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
不同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写作风格,作者对自己所描述的一切(人/事/景物等)都有着极其真挚的情感。作家曹文轩就曾说过《草房子》中有他童年的影子,人们也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如烈火般炙热的情感。因此,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等学习过程中,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个人的情操,以此促进初中生情感的正向发展。
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创设与文章比较贴合的多媒体教学情境,例如利用课件展示离别的场景,地点是车站,指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作者会以背影开篇,通过点明全文的情感基调,让学生体会车站送别时,看到画面中的背影是如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父子情深的,为什么这种催人泪下的离愁能打动读者,使之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然后,让学生回归文本,品味作者泪光中对父亲的肥胖、衣着等方面的具体描述,指导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并使之产生心灵共鸣,并深刻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确切含义,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方式敲击学生的心灵,使其产生一定的感情悸动,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初中情感教学课堂上,想要渗透情感教育,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该停顿,什么时候应加快语速,让学生充分体会朗读过程中的语气变化代表着哪些情愫(如开心、愤怒、激动等)。
比如在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内心对平等人权的渴望以及对消除种族歧视的呐喊。在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这些内容之后,再指导学生开展朗读活动,在朗读的过程倾注自己的情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可以在朗读中充分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或者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演绎本中的人物,使其从中体验更为深刻的情感。如在学习《雷雨》一课时,通过文本中特色鲜明的对白,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这样不仅能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还能使其淋漓尽致地彰显人物性格,帮助学生进入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教师在指导学生在诵读文本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调变化并体会不同语调带来的情绪波动,让学生快速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获取艺术之美的情感享受,切实领悟语言之美,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文章,终究难逃一个“情”字,任何一种表达方式都极富艺术魅力,课堂教学首先应活跃气氛。一幅画、一个工艺品或一幅些书法作品,都能成为吸引学生兴趣的媒介,因此打造魅力课堂可从创设课堂氛围开始。比如,《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抒情散文,作品中描述了很多“小”的意象,教师可以抓住“小山”“小树”等意象,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仿佛亲眼见到济南冬天的温晴特色。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体悟作者的心境。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课件直观地展示文本蕴涵的情愫,例如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伴随师生的有声朗读,营造情感教育的恰当氛围,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更深刻地体验文本的情感。
毕竟作者的情感寄托在文字当中,只有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抓住文本重点,才能在反复朗读中理解文本的情感,在阅读体悟中学会相应的情感表达方式,并使自己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学生在恰当的教学氛围中学习,不仅能增强文本的感染力,促进学生高效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讲故事、说热点事件等方式导入教学,打造魅力课堂,使语文教学变得趣味横生,从而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不同学生的情感需求是不同的,他们通常会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本内容来丰富自己的情感。对此,语文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情况下,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比较感性,情绪波动也比较大。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他们能随着文本内容或人物情感而发生变化。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在兼顾教学内容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反应,以提升学生的情感参与度。
语文教材中有着十分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利用这些素材能很好地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素养。例如,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中国石拱桥》一文中,表达了自己对桥梁文化的热爱以及他忠于桥梁事业的诚挚情感。因此,教师应抓住文本教学的情感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确定情感教学目标,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丰富内心世界,建构人生目标,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在语文情感教学课堂上,教师师应善于捕捉学生与课文进行情感交流的切入点,精准把握传达情感的词语和句段,让学生体会课文中传达情感的表现手法,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 的调动,进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指导学生在这些句段中投入自己的情感,为情感教学目标寻找最佳的突破口。比如朱自清在看到父亲的背影时,想起了父子交往中的很多事情,情到深处,以致于情不自禁地落泪。学生在读到相关语段时也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某个场景,当学生内心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愫时,就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和内在情感了。
在此过程中,教师若能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画面或音乐对相关情感因素进行有效渲染,声情并茂地指导学生在既定的情感基调中探寻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进入与作者同悲哀、共欢乐的氛围之中,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充分释放个人的情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深度启迪,从而引导学生能够跟随作者的感情轨迹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比如在读《回忆我的母亲》最后三段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抓住作者怀念母亲的情感基调,读出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之情等,在持续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情感思考。
总之,将情感教育渗透于初中语文课堂,不仅能充分满足新课标的要求,还能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各种局限与疏漏。教师必须明确情感教学的目标,增强情感教学的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元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以朗读等方式增强个人情感体验,在新课标理念的正确指导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互动,深切感知语文的魅力,力求使学生在致力于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