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秀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通读作品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会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在欣赏中获得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人生感悟。教师要参考课程标准设计文本解读类课程,让学生以文本为中心挖掘作者的真正意图,探究词句在独特语境中的特殊意思,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学解读、接受美学解读,从而全面提升审美赏析水平。
审美解读要求精确性,作者在写作中为了准确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常常会精心锤炼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细读中品味、推敲语言,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在学习《变色龙》时,学生可以深入挖掘其中的不合常理处。如作品在谈到小狗的时候,出人意料地使用了“你”,而不是用“它”“小狗”等称呼,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是否别有用意。学生会发现,奥楚蔑洛夫放低姿态,将自己和狗放在了平等的位置,他是在和狗说话。此后,再让学生探究奥楚蔑洛夫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发现原来这是因为奥楚蔑洛夫发现狗的主人身份不一般,所以他的奴性被激发了出来,下意识地将自己也当成了是将军家的一条“狗”。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找一下文章中是否还有其他地方展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看到他对权贵的谄媚之情。这样有助于学生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奥楚蔑洛夫的所作所为。
在推敲语言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合理的切入点,如可以围绕一些不合常规的词句,细细琢磨,看看其中是否蕴含着特殊的意思。其次要探究其中的矛盾语言,看看这种矛盾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挖掘空白处也是推敲语言的好方法,教师要思考作品中隐藏的联结点,用语言填补空白,参与作品的创造。
还原比较是文本细读中的重要方法,其过程是将作者未曾创造的原生状态通过想象展现出来。在还原的过程中,学生要了解当时的时代特点,作者的内心感受,然后将作品中事物原有的状态呈现出来。比较则是将普通人的思维、表现和作品中的主人公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进而挖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在阅读《孔乙己》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还原比较的方法解读作品。如在解读“孔乙己买酒、众人嘲笑”这一段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试着运用还原法,想象当时的时代背景,思考人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分析为何酒客不可怜孔乙己,反而会嘲笑他。通过还原,学生会认识到当时人们的人情淡漠,他们自己生活在不幸中,但是却充当看客,嘲笑他人的不幸。又如在解读“举人殴打孔乙己”时,可以运用比较法,思考普通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学生认为普通人遇到小偷最常采取的措施就是控制住他,并报警,而举人不仅殴打了孔乙己,还将他的腿打断,这种做法超出了一般防卫的限度。由此可见,当时社会并没有真正的法治可言,丁举人因为自己的社会地位高,就可以随意打骂弱小的孔乙己,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黑暗。
通过还原,学生能还原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比较,学生能认识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这样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从而提升文本细读的能力。
精彩的作品常常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所以在细读文本时也要深入了解创作背景,挖掘作品的时代主题,这样才能更好地解读作品。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解读方法,了解文本的主题内涵。
在解读《荷塘月色》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从作者生平和时代特点这两个角度入手进行解读。以“作者生平”为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当时正在寻觅并营造自己的理想世界,这篇作品实际上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写照,作者希望用自然美景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躁不安,营造一个独善其身的生活环境。以“时代特点”为例,学生可以发现当时的社会并不安定,到处都有饥荒、战乱,作者之所以内心不宁静,很可能也和当时的社会时局有关。结合时代背景,学生就能深刻地认识到作者为什么而烦恼,为何要去荷塘排遣内心的困扰。
结合创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解读作品,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使学生认识到作者不仅只是在文章中抒发个人情感,更重要的是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在细读文本的时候,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写法,体会作品的文学性。让学生尝试从微观层面入手,感受作者的创作艺术,参与作者构思的过程。在审美赏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让学生结合写作进行思考,从中能学到什么写作方法,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济南的冬天》中运用了比喻、拟人、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找出作品中的好词好句,说说其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将相同修辞手法的句子整合在一起,总结归纳其特点,并进行仿写。如“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等都运用了拟人手法,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总结归纳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手法的运用方法,并迁移运用到随堂练笔活动中去,比如以校园中的景物作为描写对象,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出它们的特点。这样就能让学生关注写作手法,提升审美和创作水平。
文章的写法有很多种,如可以鉴赏作品的修辞手法,挖掘其中的好词好句,说说作者为何选择这些词句。此外还可以围绕层次结构、描写方法等进行探究,这样也能让学生全面了解作品的写作技巧。
由于篇幅关系,所以课本中常常只是收录某些作品的选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阅读整本书,从而体会作品的宏大气势。学生可以先通过泛读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然后模仿课文的解读方法,细读作品中的精彩词句,最后整合整本书中的重要问题,在反复阅读中解决这些问题。
在解读《范进中举》时,学生已经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找出了作品中描写范进的细节,认识到作者用讽刺的手法展现了文人的丑恶面貌。教师如果能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拓展阅读整本书,学生就能认识到《儒林外史》不仅展现了范进这一个人物的形象,而是展现封建社会的众生相,全面地表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们的影响。学生要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圈画出其中展现文人形象的词句,说说其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现了怎样的人物性格。学生还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整理归纳读到的人物形象,标注他们的关系和性格特点,看看在该特定时代的人都具有什么特点。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认识到作品有宏大的气象,展现了封建时代吏治腐败的状态,展现了人性被腐蚀的全过程。
整本书阅读让学生拓展了阅读视野,整体了解了该作品的特点。他们还可以将文本细读的方法运用到拓展阅读中,进而全面掌握阅读方法。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引导他们采用细读的方式解读作品的文字,并领悟发现作品中蕴藏的深刻意思。在解读文字的基础上,学生还可以结合作品的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这样就能构筑具有统整性的阅读课堂,从而促进学生审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