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田田,周海娣
(信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1]329,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民办高校党委作为思政课的领导核心,是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1]331。因此,民办高校党委应加强对思政课的政治领导,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但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不同之处在于,公办高校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而民办高校则是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换言之,民办高校的投资方式和运行模式决定了理事会整体把控民办高校的发展,那么民办高校如何在党建工作中协调党委、董事会、校长的三方关系,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是重要问题。深入挖掘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政课建设的着力点,整合二者协同育人资源,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导向、思想引领和组织保障的作用,对探索发挥民办高校党组织在思政课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328。因而,厘清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课建设的内在逻辑,对民办高校明确办学方向至关重要。
狭义上的高校党建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各级党组织领导高校开展政治、思想、组织等工作的总称,广义上的高校党建是指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加强高校党员的日常管理与教育培训、发展党员、党费收缴和管理、师德师风教育等工作,健全党建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等制度,发挥高校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高校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思政课则是高校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开设的一系列兼备政治性与价值引导的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包含五门公共必修课。“协同”强调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去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将之引入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课建设之中,就是要在相同的育人任务和价值理念的引领下,推动高校各部门、各系统的双向协作,整合高校育人资源,实现高校党建与思政课建设的良性互动。合作是协同育人的核心,党建工作和思政课建设虽由高校不同的部门主管,但二者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其协同点在于高校党建以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组织的政治领导能力,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328,两者政治性契合。高校党建和思政课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感染人,夯实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凸显理论性。高校党建及思政课建设坚持问题导向,探索与时俱进的育人方式,彰显时代性。高校党建与思政课建设汲取双向工作的优秀育人经验,探索协同育人新途径,突出开放性。总而言之,高校党建与思政课建设在教育对象上存在交叉、教育内容上一致与教育方法上相通,这给高校党建与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提供了可能。
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课建设存在共同之处,一是领导核心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2]。民办高校党委坚持党管办学的方针,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强化党建引领,明确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生命线的作用,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二是目标一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高校党建与思政课建设在协同发展中明确办学的政治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三是指导思想一致。高校党建和思政课建设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以此为理论基础开展党的活动。高校党建和思政课建设就是通过理论学习、价值引导的方式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引导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是面临形势一致。在多元文化发展的当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活动呈现独立性、多变性与差异性的特点,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西方价值观的严重渗透,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及信息质量的参差不齐是高校党建与思政课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基于此,高校党建与思政课建设相互促进,有助于以思政课课堂为载体深入宣传和解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升民办高校党组织的组织力。推进高校党建与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建设质量,将思政课的学习成绩作为学生入党选拔的条件,在增强选拔学生党员科学性的同时也可引导大学生端正对思政课的学习态度,进而夯实政治理论知识储备,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4]。民办高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明确校党委既是党建工作的领导核心,也是思政课的领导核心。推动党建工作与思政课建设协同发展的着力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以党建+第一课堂。第一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以“学生人人上讲台,红色精神来传承”为要旨,改变传统思政课堂教师“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模式。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南考察调研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5]。这既是红色文化的有机载体和生动体现,也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有效资源。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地将“四个故事”融入思政课的主课程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与所学课程相关的红色故事,分享自己的心得,让学生在重温红色历史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坚定决心跟党走。二是以党建+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思政课充实完善的主要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5]。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充分挖掘大别山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扎实推进思政课红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做到“一课一基地,课课有重点”。此外,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了大别山精神传承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学生讲解团,通过宣讲员在院外实践活动及校内学院讲解关于大别山红色精神文化,使学生深刻理解红色精神与文化,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开创了思想政治实践课的特色方式。三是以党建+第三课堂。第三课堂是增强思政课亲和力和感染力的主要方式。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承文化育人,积极打造并策划组织“我爱上思政课”主题月系列活动、课前十分钟红色故事的演讲等具有红色文化的校园活动,通过“讲起来”“演起来”“练起来”等形式丰富第三课堂。此外,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亲自担任大别山精神研究社社团指导老师,带领学生排演《吴焕先》《八月桂花遍地开》《觉醒在烈火中》等历史剧目,以此让学生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忠贞信仰,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仅停留在听,而是通过“练起来”让思想理论真正入脑入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6]。因此,只有总结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课建设协同的成效与经验,廓清两者协同发展中面临的现实挑战,才能更好把握民办高校办学的发展方向。
梳理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课建设协同发展的成效有利于深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首先,准确定位,理顺校党委、理事会和校行政三者关系。民办高校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行政作为学校的管理层,校党委是学校的政治核心,师资建设归人事处,教学管理归教务处,科学研究归科研处,立德育人归学生处。从管理权限归属来看,校党委在师资、教学、科研以及育人角度更多发挥的是协调作用,保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路线、推进党建工作,不干涉理事会和校行政的决策、人事任免、财务管理和教学管理的权利。简言之,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政治领导。在推动学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校最鲜亮的底色,整合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的思政教育资源,实现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目标。第二,协商管理。校党委协商参与事关学校教学、科研、行政等重大事项,对此给予意见,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第三,协同育人。校党委支持理事会、校行政推进教学改革项目,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政府职能部门反映学校合理诉求,帮助解决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第四,理论武装,抓好师生思想政治建设。一是把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常态化,以事关学校改革发展的问题为导向,组织学校全体党员及高中基层行政领导干部开展集体研讨,推动理论学习成果向实际工作成效转化。二是推动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制度化,加强对中心组学习的考核评价,将中心组学习情况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相结合,推动理论学习由“软任务”向“硬约束”转变。三是紧抓思政课建设,坚持校党委负总责、马克思主义学院抓落实的原则,打造一支信仰坚定、实绩突出的思政工作团队,在实际工作中与校行政做好协调,严格落实教育部的相关要求,通过理论培训、学习研修、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在教学中融入案例、视频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四是做好课程思政,校党委要求全体教师在授课中结合专业特色,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深入挖掘本学科专业课中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结合的要点,让二级学院承担起思政育人功能,形成“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育人合力。
思政课建设是民办高校抓好党建工作的重要基础,党建工作是推进思政课建设成效的关键环节,总结两者协同发展的经验有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第一,坚持党的政治领导作用,把好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政治方向。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成效。高校党委加强对思政课建设的政治领导,在党建工作做实做细中明确民办高校办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好思政课,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328的根本问题,严把思政课建设的政治方向。第二,加强对思政课师资队伍的领导,把好教师队伍的建设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329。民办高校严格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标准选人用人,坚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1]330,建设一支高标准的思政课教师队伍。第三,坚持党对思政课改革的领导,把好思政课创新的建设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330。思政课教师具体负责以 “八个统一”贯穿思政课改革的全过程,积极探索提高思政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理论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引导学生把思政理论知识入脑入心。第四,加强党建工作与思政课建设协同的组织领导,把好民办高校的育人方向。高校党委重点加强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以“生活德育导师”为载体开展课下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第五,坚持在党建引领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借助雨课堂、慕课等线上资源平台,探索网络育人新途径,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党建+思政课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机制。
民办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思政课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在思政课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民办高校推进党建与思政课建设协同的实践需要长期积累,不可避免地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科研水平及育人效果等方面的积淀薄弱。一是党建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引领力需要加强。从教师构成来看,民办思政课教师的学历层次较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领导人重要讲话、国家最新政策的解读缺乏深厚的理论功底,难以做到全面深入把握知识体系庞大的思政课。从职业认同感来看,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将思政课教学当做一项工作任务,割裂“教书”与“育人”的联系,机械照搬教材内容,导致教学水平与岗位要求不适应。从成长与发展空间来看,民办高校忽视思政课教师的人才培养机制、考评激励机制,教师发展空间的限制制约了思政工作效果。二是党建对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推动力存在短板。思政课有其独特的思想性,教师授课过程中对部分教学内容未弄懂吃透,思政课教师在授课中只是简单地将教材内容、时事政策转化为教学语言,未能将理论与学生的实际问题衔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节,导致学生难以产生思想的共鸣与行为上的互动。三是党建对科研管理工作的引领不到位,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科研定位模糊,重教学、轻科研,人事处组织思政课教师参与进修培训、学术交流、学术会议的次数较少,专业知识储备与科研方法不能支撑高质量的研究。部分民办高校对思政课的科研经费投资有限,对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成果没有细化标准,思政课教师得不到应有的科研立项、论文发表、著作出版、社会调查的经费保障,科研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制约着思政课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四是党建对思政课育人的效果有待提升。从课程育人角度,五门课程在思政课育人中起着起承转合的协同作用,需要各教研室共同探讨教学与实践的衔接,但就现有教学实际来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中部分章节的内容相同,但教研室协同安排不到位,以致于部分概论课教师在授课中重复讲授,导致学生审美疲劳。从实践育人角度,校外实践调研的经费有限,实践教学覆盖面过窄,采用一个班级抽选两名代表实地调研,这种方式看似全员参与实际却是形式主义的体现,实践育人也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从网络育人角度,思政课借助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已不能适应自媒体话语模式,学生更注重自主开放的授课方法,教师虽然能够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但“你讲我听”式的教学方法难以奏效。
加强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明确民办高校党委负总责的政治定位,依据党建与思政课协同的着力点及面临的挑战,需要从“党建+师资”入手加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从“党建+教学”入手促进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从“党建+科研”入手提高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科研能力,从“党建+育人”入手提高思政课育人效果。
加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民办高校应首先需要完善“党委领导+支部负责+党员参与”的教师理论培训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政课教学的基石,民办高校应发挥党委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明确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的角色定位,将理论培训责任落实到各党支部,把“政治要强”“情怀要深”作为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标准,加强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与时事政治的理论学习;其次需要完善“党委负责+教授治院+教研室管理+绩效考核”的日常管理机制及考核与评价机制。党支部在教研室过组织生活,以强化指导力度;建立教授治院的管理机制,突出党员的引领作用;制定全员绩效考核实施方案,激发活力。民办高校把思政课教师队伍作为重点来管理,完善选聘标准,以特聘教授、兼职教师优化思政课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落实好思政专项经费、思政科研经费,提供与公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同等的进修机会,提高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认同感;最后需要完善“学院党委书记+党员学科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一对一联系工作机制。学院实施青年教师的“双导师”制,由学院党委书记担任“政治导师”、学科带头人担任“学术导师”形成联合培养模式,建立青年教师培养发展档案,形成政治、学术培养双规划的培养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科学的思政教学体系是推进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重要保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价值引领、人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目标。首先,学院党支部指导教师“抓准”教学内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优化思政课的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的内容供给,系统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法治教育与实践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其次,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老党员、老教师的帮带活动,比如进行集体备课,引导全体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把握教材内容,以问题为导向围绕教学内容系统性吃透重点、难点,理解热点、焦点。再次,学院党支部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座谈等方式,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按照分级分层管理的方式,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需要,遵循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使思政课贴近学生生活,让思政理论真正融入学生心灵。最后,党支部引导教师实现教学形式的创新,牢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握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规律及思政课教学规律,以最新理论、社会热点等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创新思政课教学的载体,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探索符合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特点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项目化教学实践等创新形式,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增加民办高校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统一中的获得感,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素质关系着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党支部应该在增强思政课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科研素养上下功夫,在思想上引导教师的科研定位及学术规范,培养思政课教师持之以恒的毅力、吃苦耐劳的品质、敢于迎难而上的勇气。在业务上引导教师的学科品质、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精神,在科研上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及学术动态,使之形成新思路和研究问题的习惯,强化教师的学术意识。学校党委采取有力措施培养学术带头人,给予科研经费支持,确保学院在学术带头人的带领下钻研学术理论、参与课题研究、出版专著教材等;在科研实践中提高科研能力,为教学提供学术支撑。依据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背景及研究方向,借助民办高校的学科平台,聚焦学术热点,整合学术资源,以教研室为载体,整合学科专业的研究优势,借助民办高校特聘教授高层次人才优势,构建科研团队,促进多方向、跨学科、宽领域的交叉研究,提高科研水平。此外,帮助青年教师加入骨干教师及教授团队,让学科带头人和团队负责人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把关,发挥党员的传帮带作用,促进高学历教师中的党员发展工作,实现把学术骨干发展为新生党员、把青年党员教师培养成学术骨干的双提升目标。教工党支部畅通科研信息渠道,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各类科研课题,邀请专家教授进行培训讲座和学术报告,科研团队定期交流学术研究动态,给予立项教师进修培训、学历提升、职称评定方面的政策倾斜,完善科研考核和奖励制度,加大科研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中的比重,提高思政课教师科研的主动性。
在课程教学层面,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统一的原则,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学生的个体特性与实际需求,及时回应学生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打破 “唯书、唯上”的思维固化,提高思政课教学的穿透力。坚持理论传授和价值引领统一的原则,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基础,价值引领是目标,理论联系实际是基本要求,用理论观照现实,实现现实与理论的教学互通,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启发中深化学生理论认知。在实践教学层面,推动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思政小课堂教学中深化学生对学科理论与规律的认识,剖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联系;在社会大课堂中深化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研究,用实践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推动思政实践与理论前沿相结合,教师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焦点和热点问题,提高发觉社会动向、社会焦点的敏感度,借助专业研究视角,找到自己的独特定位。在网络教学层面,运用网络平台、借助网络资源开展思政课教学,从学生的特点入手,以网络教学的专题化、互动化等手段,贴近大学生群体,满足其个性需要,对其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网络资源中找寻典型案例,采用典型案例教学法,以榜样的力量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完善“慕课”平台、资源共享和操作方式对接机制,重视公办和民办高校的互动协作,制定课程共享模式和技术规范统一标准,明确规范思政课教学内容、课程制作等内容,最大限度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树人育人的作用。
党建与思政课建设是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推进两者协同发展是发挥党对民办高校政治领导的现实需要,是提高思政课建设的必要之举,事关民办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推进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有其独特的内在涵义、内在关系及着力点,民办高校需要理顺校党委、理事会和校行政之间的关系,以理论武装抓好师生思想政治建设,精准施策以便发挥党建工作与思政课建设的育人合力,才能不断增强党建工作的实效,提高思政课建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