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教集团构建“互融共生”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

2022-03-14 10:52兰作平徐红梅代晓颖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共生命运共同体

熊 娟,兰作平,潘 伦,徐红梅,代晓颖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高等教育研究所,重庆 401331)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处在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机遇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相继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职教改革发展的文件。同时在新修订实施的《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职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反复强调了职教发展的逻辑主线——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高职院校要全面深化产教融合,通过与企业共建机制、共同育人、共赢发展,协同精准育人,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推动学校和行(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校企(院)命运共同体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全球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有力实践,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适逢国家加快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决策,四川省委和重庆市委关于深化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做了相关部署。两省市已经有职业院校、职教城、产教园融合创新试点等6个项目立项[1],在教育资源共享、产教融合等方面有了重大举措,并朝着成渝两地“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奋斗。在此背景下,如何依托职业教育集团进一步深化政校企(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互融共生”命运共同体,是当前关注的热点问题。重庆医药职业教育集团作为国家首批示范职教集团,为学校、企业(医院)共同培养社会所需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

1 形成校企(院)命运共同体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

2019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厚植企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同年,教育部颁布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2019年工作要点》《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等文件,亦多次提及推动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及《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等文件规定“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新时代职业教育大发展的今天,命运共同体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它以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校企合作关系为目标,其核心在于校企合作各方合作共赢、共生发展,是在共同利益基础上更强调价值、理想、融合、责任、文化等多方追求[2],不仅要求职业教育主动加强同社会、企业的密切联系,而且亟须进一步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因此,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转型、产业发展、科技进步的历史发展时期,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境,虽然一直强调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际上却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本位、企业缺位”[3]的尴尬局面:一是职业教育与企业行业互动性差、校企合作机制有待健全、沟通交流不畅、合作交流平台缺乏协调[4]。当前职业教育形态下,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如订单班合作、现代学徒制等,都在推动校企合作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大部分合作模式仍停留在“合而不融”的层面,难以将校企合作持续且深化地发展。二是高职教育办学形式单一、培养模式陈旧、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要求能力不强、教育扶贫成效不明显。三是教学资源不足、优质教学资源整合不够且利用率不高。四是高职教育中“双师型”师资队伍不足,在专任教师的比例仅为39.7%[5]。五是学生顶(跟)岗实习和就业质量较差。

面对以上困境,新时代职业教育亟需重新设计与完善校企合作内涵和运行机制,合作规则是建立在校企一体化、和谐发展基础之上,从而有效推进校企(院)命运共同体建设。校企(院)命运共同体强调学校、企业(医院)的平等交流和共识,在共同认可的制度框架下,所有利益相关主体拥有共同的价值理念,遵循共同制定的规则,彼此信任,才能产生“积极的化学反应”,大幅度降低双方发展的成本,使双方共享共建资源、创造最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校企命运共同体基于充分的信任机制,形成校企(院)双方、全局最优的运行模式,实现新时期学校、企业(院)等多主体的共生与共赢,它遵循着现代共同体内在的生成逻辑,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

2 基于职教集团构建“双主体、三共赢、四共生”互融共生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重庆医药职业教育集团,由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牵头,联合全国相关医疗机构、医疗器械生产及检验机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药品检验部门、医药类本科院校、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医药类中职院校以及符合条件的同业经济组织等单位组建而成。集团现涵盖政校企院203家单位(其中“一带一路”企业和学校2个),先后成立“亚信学院”“太极学院”“迈克学院”“校外实训基地”等合作办学单位,探索形成了“校院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办学模式。集团被入选了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制度建设研究》项目,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践中,以“命运共同体”为发展理念,逐渐构建了“双主体、三共赢、四共生”校企命运共同体模式,即为“双主体:校、企(院);三共赢:学生赢、企业赢、学校赢;四共生:理想、价值、利益、目标共生”(简称为“234”命运共同体),并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2.1 共同育人的双方是校企(院)①双主体

职业教育“双主体”育人模式,需要各职业院校与企业(院)共同实施。而命运共同体的属性在于联结好校企(院)双主体。共同体涉及的领域较广,在政府及行业部门的主导与政策支持下,校企(院)双方有着共同的价值、利益、文化等追求。坚持认同“人才是第一资源”,需共同承担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需厘清校、企(院)双方责任和具体职责,聚焦目标,才能形成共同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双主体。

由于医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临床实践的巨大差异,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尤其需要医院(相关企业)进行临床实践带教,并运用“互联网+”的在线平台,加强学生的临床实践,提升临床的操作技能。医院是建设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的最佳平台。在职教集团的框架下,学校与企业建立广泛联系,搭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在六大平台功能发挥的基础上,校企(医院)双方紧密沟通交流,提升校企(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全方位深度合作水平,创新高职专科医学教育医教协同人才培养体系和校院优质资源整合模式,探究高水平医教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构建与运行机制、模式。

2.2 共同育人的良性目标是实现三方共赢

育人共同体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三方共赢(学生赢、企业赢、学校赢)的良好局面。校企命运共同体以共同育人为本,校企双方得以长期可持续合作、互融发展的生态循环,是需满足对人才(学生)培养的首要条件,即为学生赢。学生的培养质量得到提升,既是有效服务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又是符合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发展规律;既能为企业(医院)提供更多优秀人才,促进企业(医院)的发展壮大,又能为学校培养人才提供一个可复制推广的模式,提升学生的办学成效和实力。

而企业赢则通过“人才共育、资源共建、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院)深度融合,主要赢在四个方面:一是申请认证成功了的“产教融合”型企业,能获得政府的税收减免、培训补贴、“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组合政策[6]支持;二是与学校教师共同研发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工作)效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并加以宣传,能够对外彰显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引发广泛的公益效应,达到改善企业形象、增强企业软实力的目的;三是获得学校的校外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经费及企业(医院)的相关培训的提升;四是高质量人才的输入,为企业发展壮大注入新鲜血液。

而作为目前办学主体学校而言,则通过激活企业履行职业教育职责的积极性与活力、规范双方行为的校企(院)合作行为,则赢在学校内涵式发展。学校通过充分调动和整合集团优质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形式、途径、内容,探索实施校企(医院)“相似相融”(指校厂(院)一体,如开办校办企业,打造政校院共建共管直属附属医院等)、“引凤筑巢”(指实施“请进来”策略,将企业引进学校,校企共建二级学院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借船出海”(指坚持“医教融合”,实施“走出去”战略,把学校“搬进医院”,探索学校主导的“1+2”双主体协同育人)等合作模式,构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破解困扰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特别是学校无直属附属医院的难题,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职能,为社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3 共同育人的生态循环是实现“四共生”

“共生性”是指在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学校与企业分别是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行为主体,尽管承担着不同角色和功能,但校企合作注入双方的情感维系、价值认同和文化互鉴,使得双方能和谐共生。双方遵循“合作共赢”原则,采用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运作,超越校企合作各方不同的文化、现有的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真正尊重和体现校企合作各方共同的利益、价值和文化,顺应职业教育前进的方向,形成校企合作共生系统[7]。

校企命运共同体首先以理想共生为思想引领,有着共同的责任、义务、共识。在职教集团框架下,集团建立了“一中枢、四联动、六平台、三机制”的政校企(院)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即为:在“团”字上下功夫,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理事会的决策功能,以集团理事会为中枢,建立政、行、校、企(医院)四方联动机制,制定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招生就业、社会服务、资源共享等六大平台有机衔接、相互协同的一系列制度,构建起以人才共育的保障机制、过程共管与责任共担的运行机制和成果共享的激励机制等三大机制为主导的长效机制。共生打破单边活动与单向竞争,打破企业(医院)与学校间活动分离的模式,围绕一个中心——“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需,在理想上共同履行各自的责任与义务,认同彼此的共识,实现理想共生。

根据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市场经济特征,基于共同的职业教育责任与担当,校企(院)双方的价值融合共生[8]。尽管校企(院)命运共同体具有明显的市场(经济)特征,但校企(院)命运共同体还同时具备教育(本质)特征。校企双方共同承担职业教育、职业培训、社会服务的职责,共同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在国家新的发展阶段,服务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调整,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在理想、价值与利益共识与共生的基础上,通过共同协商与共同推进,形成具体工作目标,实现目标共生,在产业学院共建共管、附属医院升级发展、校企共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等具体项目与任务上,落实责任与义务,聚焦目标,共同承担命运共同体发展重任。学校利用集团化办学优势,发挥教育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作用,把扶贫同扶志、扶智、扶技相结合,实施“造血式”扶贫。同时,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背景下,学校牵头组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护理职教联盟”,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将中西部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命运共同体。

3 互融共生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

3.1 搭建“校(企)院协同育人”体制机制,育人双方深度合作,共同发展

依托国家首批示范医药职业教育集团,搭建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医药职业教育平台;医院将学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发展规划;学校和医院通过“病房建课堂”“办校进医院”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构建协同工作机制,落实医学人才培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要求,聚焦建立高水平医教共同体“校院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构建新时期高水平医教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生态。

3.2 联合开发共享课程及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校企命运共同体以新时期课程开发为契机,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在课程目标、教材开发、课程实施、教学方式方法、课程评价各环节进行深入合作。通过联合开发课程及资源,联合建立实训基地,丰富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校企(院)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将职业能力需求嵌入课程标准,纳入新技术、新工艺,编写适用的校本教材和企业内训教材。校企(院)联手开发业内认可的课程标准,并在优势专业着手研究国际课程的标准引入或开发;将产品标准、技术标准转化为人才认证标准,打通“专业”与“职业”鸿沟,健全全过程、全要素的人才质量管理体系。

3.3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无缝对接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

建立广泛联系,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在职教集团六大平台功能发挥的基础上,校企(院)双方紧密沟通交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激发校企(院)双方参与的积极性,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提升高职院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健全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良性联动机制,切实解决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校企(院)双方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共同举行教学任务研究会,确定主要岗位或岗位群的具体工作任务;明确对应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共同探讨教学任务,推行面向医院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对接产业需求和岗位设置,融入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深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共建产业学院和多功能平台,实施校—企(院)双主体培养,深化合作,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了校企(院)共建共育共享共赢。

3.4 校企融合共同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

切实锻炼双方参与人员,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校企(院)双方建立人员互派机制,企业(医院)推荐优秀医师、技术技能大师兼职,设立工作站、工作室,指导和开展教师培养、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学校安排教师进入企业,参与员工培训,技术开发或相关管理工作。健全绩效评价、职称晋升等制度保障,解决“双师型”教师不足的问题。制定《学校专任教师赴附属医院实践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加快培养“双师双能”型专任教师队伍,实现教育与临床实践的有效对接,现有教师行业实践基地26个。通过制定灵活多样制度强化内培外引,开展校企党支部联建促进联动发展,推动教师能力全面提升,组建成高水平双向流动的师资队伍。

3.5 构建校企(院)“产学研创培育”实践共同体,开拓技术技能服务新业态

学校通过与全球50强企业联合发放“药物制剂”生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建立校企协同工作机制,推进“书证融通”。构建基于国家—省—校三级协同创新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开展合作研究,提升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组织学生深度参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促进师生能力双向提升,形成“专家科研型导师—专职科研型导师—学生科研助理”三阶科研队伍。

同时校企共同提档升级药物、临床等研发平台,依托药物研发共享平台创建技术技能服务中心,聚焦国内医药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的技术难题,探索灵活多样的技术技能服务形式,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更新。同时“政—校—行—企”联合成功举办国家级、市级护理、中医药等行业技能大赛;面向企业提供员工职业技能培训,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安全用药、急救指导培训,助力健康中国2030,赋能大健康产业。

4 结语

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是国家对目前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是校企合作的理想形态,应成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目标[9]。“234”命运共同体的初步探索是致力于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的实践,提升校企合作的水平,实现“互融共生”的良好局面,但仍需进一步在日常过程中互鉴交流,从实际出发,将职业教育和市场经济规律结合起来,校企各方应同心协力、不断深化总结,形成特色鲜明的校企命运共同体,为促进西部地区医药卫生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提高西部地区医药类高职院校、医药类企业(医院)双元育人和校企深度合作能力继续努力探索。

注释:

①这里所指的院,由于医学职业教育的行业的特殊性,是指医院或者同类中高职院校。

猜你喜欢
共生命运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命运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