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秋备
“一条快活的小溪流哼哼唱唱,不分日夜地向前奔流。山谷里总是不断响着他歌唱的回声。”中师毕业前的实习期间,伴随孩子们稚嫩响亮的朗诵,严文井笔下这条欢快歌唱的小溪流进了我的心里,留在了我的梦里。无数次,我在梦中化作一条清亮亮、活泼泼的小溪在山间流淌,吸取天地日月的能量,不停地向前、向前,去滋养山区大片大片的麦苗苞谷高粱。
24年过去了,我执着地行走在山区教育的路上,像梦中那条小溪一样,从发源处泥泞跋涉,在路途中成长壮大,最终融入广袤的田野,蕴染麦田青葱、高粱亭亭。四季流转,时光斗移,我守望着乡村教育,守望着一季季春播秋收。有时候,远方会传来声声召唤,那里有不一样的风景,那是山区田野里没有的繁华旖旎。但是,我笃信,风景不在远方。风景只在心里,此心安处有美景;风景只在手中,亲手创造的景象才真正美丽。我没有改变流动的方向,我的足迹绕着连绵山峦,走过城乡小镇,这里是我梦想发源的地方,刻印着我追梦、筑梦的坚实步履。
由于山区教师短缺,中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乡镇初中教学。那时,我已经取得了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大专学历,但学校教导主任说:“我们是社会主义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于是,我教数学、历史、生物、音乐、劳动技术。不管给我哪个学科,我都勤勤恳恳备课,乐滋滋地上课,站上讲台就把一张比学生大不了多少的娃娃脸笑成一朵花。某一日教师例会后,教导主任突然对我说:“你去教初二(2)班的语文课,明天就去上课。”我接过语文课本和教参,一个晚上认认真真读,仔仔细细写,把教参教辅的解析铺满课本,第二天便按照心中的模样讲起语文。后来,听其他语文课,大体也是教参的复制粘贴。于是,我心安理得地做着教参复读机。
不久,县教研室到学校视导,我第一次被教研员听课。那节课我讲的是周立波的小说《暴风骤雨》节选《分马》,简要回顾了一下故事情节后就主要分析“老孙头”这个人物形象。评课时教研员语重心长地说:“教小说难道只能教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吗?语文课不能上得千课一面啊。年轻老师要有锐意创新的青春模样。”听了教研员的话,我羞愧难当,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时,我还没有见过专业成长类的书籍,也没有读过语文期刊,更别说语文名师的经典课例。可是,向上生长的念头如汩汩泉眼,即使匍匐在泥土里也不能掩埋。
于是,我到学校图书馆查找书籍,在档案室里借阅教学光盘。李镇西、窦桂梅、钱梦龙的教育专著和课例,我一本本阅读摘记,一课课反复观看。那时我才明白,原来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可以有独特的创意,而不是做教参教辅的搬运工。我看见了更好的语文,如同汇聚了点点细流,卯足了劲儿,在求新求美的教学追求上一路向前。我从模仿名师课例开始,主动要求讲校内公开课。我还在自己班里折腾,排演课本剧、举行诗歌朗诵会、一日一主题演讲、每周作文擂台赛、名言背诵大比拼,在我和学生心里,这些语文活动远比学习课文的分量重。
凭着年轻人的一腔孤勇,我在学校特立独行教语文。可是,面对课文,我常常有一种乏力感。我不知道那些名师如何能上出那样行云流水的课例,如何用课文给予学生厚实的积淀、敏捷的思维。消息的闭塞、视野的狭窄,让我陷入孤独无援的焦灼。我明白,我的班级成绩优异来自于“紧盯”和山区孩子淳朴的“心交心”——他们能感受到我的热忱和用心,我布置的作业便不打折扣完成,我教的课程便竭尽全力考好。但是,这成绩与语文教学本体相去甚远。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左冲右突找不到明确的路径。我渴望新鲜的空气,渴望如一条小溪,清澈、新鲜,淙淙流淌在前行的路上。
2003年,县一高初中部面向全县招聘公办教师,我以语文笔试第一、试讲第一的成绩考入这所县城学校。来自全县各乡中的优秀教师汇聚到这里,大多数教师都有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成熟的课堂技能。身处其间,我尤显年龄偏小、资历尚浅。学校有各种教研活动或课堂比赛,我便常常被推荐参加。进入新学校一个月后,我参加全县优质课评比,以《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整合教学让坐在教室后面听课的教研员两眼发亮,她推举我在全县语文教师培训会上讲公开课。经过两次磨课后,我第一次站到全县语文老师面前,第一次感受到课堂上纵横捭阖、激情投入的快感。
这次经历给了我巨大的动力,如滚滚波涛汹涌在心中。从那以后,我在语文教学上不断寻求创新,向身边同事学习教学技能,通过专业书籍学习教育理论,向优秀教师学习创新设计。我暗暗告诉自己,不怕起点有多低,只要内心渴望向上,总能看见想看见的前方。梭罗说:“万物尊重虔诚的心灵,如果你对某事如痴如醉地向往,便没有什么可以扰乱你的心。”在教学实践中且思且教,在阅读观察中且学且用,我眼前的世界崭新豁亮起来。
教研组长陈老师善研究勤思考,听她的课,我常惊艳于她教学切入的新颖不俗、教学内容的聚焦深入。她淡淡地笑着,告诉我要多读点专业期刊,了解学科改革方向和前沿信息。
对头班的李老师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我留心观察,发现她特别注重学生的日常积累,早饭后晚读前总让学生诵读优美诗文,她还特别关注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每次习作她都指导学生反复修改提升,直到学生写出自己满意的高分作文为止。她说,语文说到底是要教学生能说会写。
教研员常福胜老师每次听我的课,总是鼓励有加。跟他交流,常常听到别具特色的文本解读和品味,从《渔夫的故事》“结局”说开去,于《麦琪的礼物》“飘下楼”处细品慢咂,对《沁园春·雪》中的“娇”字多层次比较勾连……我问他,平时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进行这些研读和思考?常老师教导我:处处留心,常常动笔。听课的时候有触动,读书的时候有想法,要及时写下来。我明白了,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不仅要能讲课,还要能写文章。没有厚实的读写做铺垫,课堂教学就会肤浅喧闹,就会困于“技”的层面而无法进入“道”的境界。
心中有光,前行的步伐就充满了力量。我开始订阅教学期刊,购买语文教育教学书籍,不断充实自己。《余映潮阅读教学50讲》《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名作细读》等著作,引领我学会独立解读文本、有创意地设计课堂活动、理性审视语文教学。
“小溪流笑着往前跑。有巨大的石块拦住他的去路,他就轻轻跳跃两下,一股劲儿冲了下去。什么也阻止不了他的奔流。他用清亮的嗓子歌唱,山谷里不断响着的回声也是清脆的。”沉浸于教学研究时,我感觉到生命的无限可能与无尽力量。在常老师的指导和推荐下,我先后讲授许昌市优质课、观摩课,在许昌市高效课堂赛课取得一等奖,在河南省语文研讨会上讲公开课,参与录制北师大版教材配套资源观摩课,参加河南省优质课大赛并获得一等奖。
在一次次比赛中磨砺,在一节节赛课中突围,我对语文、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山区的教研状况忧心忡忡。记得参加省优质课大赛时,没有团队没有帮手,我一个人一遍遍磨课。讲一个班写一次课堂实录,一边写一边修改教学设计,矫正自己的课堂语言。我也曾邀请学校其他老师来听课,但他们除了说一些谦虚恭维的话,给不出建设性意见。讲过六个班之后我去省里参加比赛,才发现别的选手都是前呼后拥,背后有整个教研组做智囊团。比赛过程中,来自大都市的选手们果然表现不俗,而我,依靠文本细读的功底和活泼灵动的课堂对话,勉强挤进一等奖的行列。我深刻认识到,在交通便利、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乡村不再是贫困的聚集地,但是,乡村的教育却远远落后于大城市。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提升教师素养才能改变教育面貌。
2011年,一高初中部改制为民办学校,作为公办教师的我被分流到城关镇斌英中学,做语文教研组长兼县三级教研员。用心开展语文教学之余,我开始思考如何带领全校语文老师走上专业成长的快车道。这所学校师资力量比山区中学优厚,可是,由于教师不住校,在校时间很有限,除了日常的备教批辅之外,老师们基本没有阅读、教研的习惯。根据这一校情,我把教研组集体备课改为“课下自备、集备讲说”形式,既锻炼了老师们的说课能力,也促使他们在备课时集思广益、力求创新。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我们研讨名家课例、分析课堂切片,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探讨可行的课堂创新模式。渐渐地,语文组成为学校最有学习力和成长力的教研组,多次承接县教研室的各类语文赛事和评选工作,连续被评为优秀教研组。
做县三级教研员后,我跟教研员常老师的接触多了起来,愈发钦佩他为人处事的智慧和做学问的勤勉。他利用周末和日常零碎时间写论文和课例,十年间在各大期刊发表了120多篇专业类文章。他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教研员既要会教课,还要能研究。”
2012年到2018年间,在常老师的帮助下,我得到了去省语文研讨会讲微型课的机会,收到了参与北师大版配套资源的邀请函,有幸拜王君为师,争取到了省优质课的名额,走上了县初中语文教研员的岗位……
对山区小县城的教师来说,这些都是极为难得的成长机遇。我明白,常老师帮助我,不是我有多优秀,而是一位教研员竭尽心力地为渴望成长的语文老师搭台铺路。
“语文教学需要聚焦,专业成长更需要聚焦。”师从王君老师后,听她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在王君老师的指导下,我专注于整合教学研究,研读教材设计课例,利用视导时间或其他活动到各个乡镇初中讲课,撰写课堂实录发表在“语文湿地”和“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平台;开设个人专题课程,面向全国语文老师讲课讲座;遴选优秀课例,集结而成的两部个人专著即将出版……我常常想,远方在哪里?在互联网时代,远方不再是他乡,远方应该是梦想抵达的地方。当我们用坚实的脚步一步步走向梦想,心灵便无比丰盈笃定。
在教学实践中磨练教学技艺,在读写思考中形成教学主张,在听评课和专题活动中指导教师成长,这是做了教研员之后我的日常。我把梦想筑建在希望的田野上,守望着一季又一季的橘绿橙黄。梦中的那条小溪不断向前,向前,贴着泥土欢快流淌,行走在山区小镇,让它的生命愈发强健;润泽着乡村教育,让它愈发清澈温和;汇集了更多细流,让它愈来愈有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