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平
傍晚六点半的校门口,夜色侵袭街角,风雨轻打枝头,行至马路边斑马线旁的你,或许和我一样,注意到了这样一幕:在斑马线四个对角上,立着四名手挥旗子的家长义工;随着旗子的起落,马路车流便成了一会儿被接通、一会儿被断开的电路。从手机程序上看,此刻的马路,红得就像身体里的静脉血。
我猜,你一定会说:“这个点可真塞车!”或者,“可以过了,走!”
可是,我还想邀请你跳出来看一看:准备过马路的学生们在想什么,马路此刻正发生着什么。
第一种可能:“此路通行我便走,旗子一挡我就停”——显然,外力的驱使或抑制,使马路很快就形成了基本的秩序。
第二种可能:“我要到马路对面,你要向前行驶;我让让你,你让让我”——当互惠互利的合作出现,马路上就组成了追求共赢的社会关系。
第三种可能:“我还有好多梦想和期待,要安全地走过每一条马路;开车的人都赶着回家或出门,挥旗子的义工担心着我的安全,得快点过,不给别人添麻烦”——这时候,马路上便不仅有了秩序,有了合作,更有了理想的牵引、情感的传递,乃至道德的闪光。
外力—利益—理想—道德,这不只是“过马路”思想的进阶,也是学生成长动力的隐喻。
读幼儿园的时候,因为老师们强调纪律,他们学会了有序排队、安静午睡。到了小学,因为小红花的奖励或积分评比,他们知道要认真学习、积极劳动。
外力的要求,奖励的诱惑,曾在不同阶段推动了成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内心“我”的觉醒,学生对外力可能就有了不解和抗拒,对奖励也不再像儿时那样心心念念。这些改变恰恰意味着,他们准备好向下一个成长阶段迈步了。
当他们开始抱着对美好社会的满心期待、对他人遭遇的理解共情去思考和行动——也就是说,听从内心理想追求和道德原则的声音,或许便能真正理解接受教育的目的、遵守秩序的意义,理解老师教诲和家长叨念背后的关切,进而放下顾虑,专注成长。
当然,成长路上,他们不可避免要面临许多考验。作为老师,尝试引导他们不沉浸于其中附着的压力,也不止于追求随之而来的一次性荣誉,而是把眼光放远一些,思考这些考验将如何丰富经验、启发心灵。如此,这些考验,以及迎战考验的经验,或将成为筑起他们梦想台阶的青砖。
当学生开始在理想和道德的引领下,有意识地思考,有意识地生活,而非仅靠外力驱使和利益推动,人云亦云,浑浑噩噩——我们才可以说,他们成长了。
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放心地让他们走向这个世界,或者放心地将世界交到他们手上,并且坚定不移地相信,这样的他们,一定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