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艺术探究

2022-03-14 08:59广东罗定第二小学527200邹金凤
小学教学参考 2022年31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教师

广东罗定第二小学 (527200)邹金凤

在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课堂中,提问艺术对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深远的影响。基于教学理论和学生学习需要的提问,可以提升提问的艺术性和有效性。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文本的特点,在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既能突出知识的关键点,又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还能撬动文本学习的疑难点,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主动性。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要陈述清楚,做到有宽度;要富有思维含量,做到有深度;要正确运用语言,做到有精度;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到难易适度。

有效的提问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教师可以将基础问题作为铺垫,以提升问题的延续性;将分层问题作为指引,以提升问题的激励性;将分析性问题作为导向,以提升问题的辅助性;将新颖问题作为动力,以提升问题的趣味性;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作为目标,以提升问题的有效性,最终实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一、以基础问题为铺垫,提升问题的延续性

所谓基础问题,是指向文章浅表内容的问题。基础问题本身较为简单,但有较强的延续性和发散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先以基础问题作为铺垫,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思考。随后,教师再提出同方向的、更有深度的问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思考循序渐进,理解和解答更有深度的延伸性问题。

例如,在《落花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先提出基础问题,并展示相关的图片。

师:你喜欢花生还是石榴,为什么?

生:我比较喜欢石榴。花生的茎比较矮,石榴的果树又高又大,而且石榴花很漂亮。

(学生的回答并不符合本课的主旨,但教师不能急于否定学生的答案,而是以延续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

师:文中的爸爸却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是为什么?

(这一问题有利于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花生的好处,体会花生内在的秀美以及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第一感觉,当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说出感受时,教师即可提出新的问题)

师:如果将花生和石榴比作人或职业,会是什么样呢?想一想你喜欢哪一种。

(这一问题指向文章的核心,对前一问题有较强的延续性,帮助学生在联想性思考中得出结论)

生:花生普普通通,不好看,但是有很大的用处;石榴的用处和花生差不多,只是更好看。花生好像科学家,别人都不熟悉;石榴好像明星,大家都熟悉。这样的话,我更喜欢像花生一样的人。

如此,教师便借助由基础性到延续性的问题,有效地启发了学生,使学生自主领悟到课文的主旨。

教师在向学生提出基础问题时,应当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多媒体资源,以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好地回答基础问题。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需要给予鼓励,并提出难度更高的问题进行追问,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具有延续性特点,能促进学生深入阅读文本。

二、以分层问题为指引,提升问题的激励性

分层问题即难度不同的问题。教师可基于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以点名为主、学生竞答为辅等方式进行提问。点名为主,是指教师基于问题选择课堂参与度较低的学生进行回答;学生竞答为辅,是指教师要准备足够的问题以满足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学习需求。问题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水平相匹配,让大部分学生能经过努力思考回答出问题,进而获得学习成就感。尤其对于积极答题的学生而言,当他们“抢”到答题资格且回答正确后,其成就感会更强烈。

例如,在教学《古人谈读书》一课时,教师先提出低难度问题:“同学们知道有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吗?”然后,教师选择一些语文基础能力较弱、课堂参与度低的学生进行回答,他们会给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众人熟知的名言。接着,教师再提出中等难度的问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是什么呢?”这一问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难度不算太高。教师选择语文基础能力中等的学生来回答。对此,学生的回答为:“书要读一百遍,才能理解书中的意思。”此时,学习态度较为积极但没有被点名的学生便开始“急躁”了,连忙补充:“不是一百遍,而是很多遍的意思。”教师对他们的回答给予表扬。最后,教师提出更高难度的问题:“预习课文之后,你觉得课文想表达什么呢?”这一问题关系到学生的预习情况和知识储备,那些平时喜欢阅读、善于积累文言知识的学生能够快速地形成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因此,教师可选择语文基础能力较强的学生来回答。如此,教师便将分层问题作为指引,激励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思考,引领学生共同探究课文的主旨。

在应用分层问题进行提问时,教师需要把握好节奏和选择好学生,尽可能维持课堂的热烈气氛,但又不能挫伤主动答题的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要体现出问题的引导性和激励性,即问题要指向课文的中心与思想,且能够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这样才能提高问题的激励性。

三、以分析问题为导向,提升问题的辅助性

分析性问题是指向教学目标的问题,即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文本的内容,梳理课文结构脉络,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分析性问题的解决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完整地思考探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因为个体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思考角度,这虽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但会降低学生解答问题以及理解课文内容的效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合理地限定思考的范围,让学生在既定的方向上思考。同时,教师可以从不同方向进行多次提问,在提升问题的针对性的同时,让拥有不同思考角度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思维的锻炼。

例如,《祖父的园子》一文描写的内容较为丰富,包括对花园美景的描写,以及对孩子趣味活动的描写。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将问题细化,如将“作者回忆了童年在园子中的哪些情景?”这一问题细化为“作者回忆了园子的哪些美景?回忆了自己在园子中干了哪些趣事?”等问题。教师还可以更加细致地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分类讨论,让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如教师要求甲小组寻找“园中美景”,要求乙小组整理“园中趣事”等。在教师的指导下,组内成员围绕主题进行二次分工,如甲小组中的四个学生围绕“园中美景”进行分工,两个学生寻找关于动物的描写,两个学生寻找关于植物的描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这一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的创新思维既是先天存在的,又是需要培养的。所以,教师要以分析性问题为导向,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提高问题的有效性。同时,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以落实分析性问题的辅助作用。

四、以新颖问题为动力,提升问题的趣味性

新颖的、具有趣味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考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游戏、竞赛等趣味教学方法,对问题的内容、提问的方式进行优化。教师可以将课文角色作为提问的主体,将原本探究课文的提问方式转变成课文角色邀请学生进行探秘。这样的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积极性,又能够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对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思考。

例如,在《草船借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用文中的角色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从全新、客观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如教师可借文中的曹操之口向学生发问:“我被骗了十万支箭,诸葛亮和周瑜都十分聪明,这是谁做的呢?”让学生以密探的身份通过谍报(即课文)分析对手。这样新颖的角色扮演式提问让学生十分兴奋,许多学生回答说“是诸葛亮做的”。教师顺势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诸葛亮是怎样做的?”学生再次阅读文本,从文中寻找具体内容来回答问题,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之后,教师继续以曹操的身份,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是诸葛亮一个人做的吗?孙刘联军那里没有箭了吗?他们的合作到哪一步了?”这些问题分别指向课文内容、背景分析和人物关系分析,对学生有较强的引导作用。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以更加客观的角度分析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借文中角色向学生提问是一种较为新颖且有趣的方法,极具提问的艺术性,能有效提升问题的趣味性。在这种提问方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能够从更客观的角度进行思考,对课文、人物的分析更加全面。

五、以学会质疑为目标,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学贵有疑。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思考,也就不会发展思维。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学生的内驱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高质量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探究文本,并在探究过程中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提出一个有深度的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具体问题中研讨,在研讨过程中解惑,在解惑过程中学会质疑,使课堂形成活跃的思辨氛围,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某些课文所描述的内容超乎人们的想象,甚至有自相矛盾之感。教学时,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提出问题。例如,在《麻雀》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抓住关键情节,提出探究性问题:“老麻雀明明知道自己不是猎狗的对手,为什么还是毫不犹豫地飞下去?”这个情节看似不合常理,其实是作者有意为之,使得故事情节富于变化,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老麻雀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这突出了母爱的伟大。”这样的回答并没有深入文本,教师随即追问:“你从哪些细节发现的?”学生再次细读文本,并产生新的疑惑:“老麻雀为什么有这样的勇气?”教师要抓这一机会,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对描写老麻雀的动作、神态等具体语句展开讨论。学生在研讨中发现体型庞大的猎狗竟然胆怯了,随后提出了新的问题:“猎狗有无比锋利的牙齿,为什么在老麻雀面前会慢慢地向后退?”经过讨论,学生最终明白作者是通过侧面描写的表现方法,凸显了老麻雀身上母爱精神的伟大。教师以学会质疑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了问题的有效性。在“阅读—质疑—解惑”的反复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就会有探究的动力,就能够深度学习文本。在质疑解惑中,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顺势点拨,引导学生进行具有价值的讨论交流,从而激活了整个课堂。

综上所述,要提升提问的艺术性,教师就要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提出具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探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等理念,增强问题的延续性、激励性、辅助性、趣味性、有效性。这些特性都是提问的艺术性的体现。在语文课堂上应用这些具有艺术性的提问方法,能够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最终实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教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最美教师
背课文的小偷
教师如何说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